浙江農業商貿職業學院 徐海燕
2015年中央1號文件發布,連續第十二年聚焦“三農”。國家要發展“三農”必然需要經濟支持。農村合作金融是農村金融的主力,如何發揮出浙江省農村合作金融的威力,更好地為“三農”服務,是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隨著“三農”改革的推進,浙江的“三農”正在轉型,集中化、規模化、做大做強是目前的發展趨勢,發展種養大戶、專業大戶、龍頭企業取代傳統的小農經濟勢在必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農民對金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雖然傳統的商業性銀行對農村的金融供給很充足,但是小農戶、小鄉企的融資還是很困難。相比于大農戶、龍頭企業,小農戶、小鄉企對資金需求存在零散、隨機、小額等特點,傳統商業性銀行不愿意去擔更高的風險貸款給他們,但生產和發展又必定需要資本的注入,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存在正好解決了這個資金矛盾。近10多年來,浙江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為近七成的小農戶和小鄉企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資金支持,在極大程度上補強了小農戶、小鄉企經濟發展的短板。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是由農民和農村的其他鄉企利用閑置資金集資聯合組成,以互助為主要宗旨的合作金融組織。從建國初期的艱難發展到70年代“官辦”性質,到80年代附屬于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合作金融始終沒有找到屬于自己的特點和優勢。1996年后,才算是真正開始了合作性質的獨立探索。2003年后,試點改革的成功,讓農村合作金融走上了自己的發展道路。十八屆三中全會和近兩年的中央1號文件中,黨中央都明確強調要鼓勵培育和發展真正意義上的合作金融。浙江省在積極貫徹黨中央的精神,大力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社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探索了農村資金互助社、貧困村資金互助組織、農民資金互助會等多種合作金融的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
2013年10月,國務院批準了在浙江等7個省的中國農業銀行縣域支行開展深化“三農金融事業部”的改革,推行諸多的扶持政策。有報告顯示國有商業性金融機構對農業服務覆蓋率雖然超過一半以上,但服務對象是產業化龍頭企業這種農村的中高端市場,專門針對小農戶的貸款品種較少。
農村合作機構作為農村金融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卻重重受阻,雖然在形式上建立了高級管理層、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以及監事會的“三會一層”架構,但在實際運作中由于農村合作機構的產權關系復雜,農民受教育程度不高、參與管理意識薄弱等客觀因素的限制,“三會一層”的監管制衡作用未能有效發揮,責、權、利三者界限不清,分工不明。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隊伍素質一直在逐年穩步提升,但是受制于用人、選人機制,人力資源整體水平特別是普通員工素質普遍不高,高級人才和專業人才數量奇缺,部分員工法律法規意識淡薄,遠不能適應現代金融發展的需要,直接阻礙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成長的步伐。
發放農戶的貸款大多需要抵押和質押,或是要求農戶收入穩定,信用記錄良好,具備還款能力。一部分小農戶想要貸款,但銀行的評估門檻較高,再加上國家相應的優惠政策不能在基層被有效執行,廣大小農戶并不能享受到國有大型商業性金融機構對他們的扶持。
經濟的快速穩定發展,離不開法律武器的保駕護航。目前,農村合作金融方面的相關法律缺少權威性、獨立性,大多是一些部門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法律效力不高。農村合作金融迫切需要出臺一系列法律法規,來規范市場的行為,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三農”問題每個國家都存在,如何給農村建設提供合理的、充分的、便捷的經濟基礎,是一個全球性的課題。借鑒一些走在發展農村合作金融前列國家的經驗成果,從中可以找到適合中國國情的發展模式,加快我國的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進程。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美國、德國、法國和日本等。上述各國農村合作金融的特點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發達國家農村合作金融發展模式
通過對國外農村合作金融的研究分析以及各國的發展歷程能夠看出: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沒有固定的套路模式,各國都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發展出了多樣化的模式。各國政府都是大力支持發展農村合作金融,但不會在經濟上過多干預,基本依靠政府引導建立的多層管理體系來監督管理,在保持農村合作金融獨立自主發展的同時,依靠法律約束等手段,促進農村合作金融的健康發展。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受限于業務面向的客戶群體,在與其他商業性銀行的競爭中必定處于劣勢。政府可以通過提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政策的優惠幅度、減免農業性服務稅收、補貼“三農”財政發展、甚至可以是直接性的資金扶持等方式扶持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應增加與國有大型商業銀行的交流,架起互相合作的橋梁,針對農民“零散、隨機、小額”的特點,做好農村金融發展的強有力后盾。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需要指令準確,高效穩定的管理模式,“三會一層”這樣的模式是目前不錯的選擇,會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理事會和監事會,由理事會負責對外經營,監事會負責對內監督,最終形成 “三會”的相互制衡局面。同樣也需要其他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的雙層協同監管。要建立完善的行業管理模式,也可以借鑒國外的農村合作金融模式,如“從下往上參股”、“中央決策—區域執行—地方實施”等,層次分明的管理階級、環環緊扣的監管制度可以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同時也能減少地方政府的不當干預,使中央的“三農”政策更快速更清晰更有效地在基層被執行。
一是拉強援。根據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的發展需要,積極引進經驗豐富的高級人才;二是留人心。拉來外援的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軟硬件設備件,制定內部員工培訓和繼續教育的機制留住人才;三是塑榜樣。通過加強與大中專院校、培訓機構合作,不定期聘請學術界與業界專業人士開展合作金融業務的知識拓展、技能培訓、學術研討、風險規避等交流學習講座,使得員工可以不斷完善自己的業務能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塑造出農村合作金融的領軍人才;四是用人才。科學地用人機制加上公平的升遷考核,可以發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良性的內部競爭和合理的績效考核,可以調動出人的積極性。這些都能使一個組織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可以根據農民的信用記錄檔案來確定發放貸款的額度,信用等級高的農民可以得到更大額度的貸款和更小比例的利率,反之亦然。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小農戶的貸款額度,使農民體會到信用評級的實惠,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農戶對金融機構的信心,有助于金融機構保持穩定的資金來源,同時又可以分散貸款的金融風險,可謂一舉多得。
農村合作金融的發展必須做到:一是有法可依。在立法時,可以借鑒國外相關的專業性法律,如日本的《農業協同組合法》、美國的《聯邦信用社法》。學習這些先進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農村實際,制定出可以有效約束農村合作金融發展的專門性法律;二是有法必依。嚴格執行已經頒布的法律,打擊利用農村合作金融漏洞的經濟犯罪,營造良好的農村合作金融環境。
[1] 黃星澍,樂韻.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發展問題研究:浙江案例[J].區域調研,2014(09).
[2] 戴翔,張義佼.發達國家農村合作金融模式及在中國的適用性[J].世界農業,2013(08).
[3] 吳愛華,李明賢.借鑒國外和地區農村合作金融模式,發展我國農村合作金融[J].安徽農業科學,2014(15).
[4] 羅斌.中國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存在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