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工學院 張莉莉 朱文奇
消費能力提升是指綜合運用各種手段刺激農村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意愿的提升,影響農村居民消費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收入水平、物價水平、保障水平、金融支持力度等。提升農民消費能力的關鍵是解決流動性約束的限制。而收入水平偏低、金融歧視、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等因素都增加了對農村居民消費的流動性約束,制約了農村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
一方面,自1999年中國人民銀行頒布《關于開展消費信貸的指導意見》,各商業銀行開始積極開展各種消費信貸業務,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具有廣闊市場開發前景的農村金融市場得到了各大金融機構的重視,各商業銀行相繼開始擴展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另一方面,隨著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觀念的不斷改變,此前“無債一身輕”的消費觀念逐漸被農村居民所拋棄,“超前消費”的觀念被更多的農村居民所接受。這些都促進了農村消費信貸的飛速發展。截至2012年末,我國農村消費信貸余額已達到27421億元,相比1978年的128億元,增加了214倍,而且規模還在不斷擴大
在農村消費信貸品種方面,整體呈現了多種消費信貸共同發展的局面,其中,汽車消費信貸、助學貸款、醫療貸款、住房貸款等信貸品種發展迅速,占消費信貸比重不斷增加。
從不同農村金融機構的角度看,消費信貸占個人貸款余額的比重持續增加。以遼寧省農村信用社為例,2013年全年消費信貸占個人貸款余額百分比達到75.9%。從中,我們可以發現農村消費信貸發展空間依然很廣闊,農村消費信貸市場在未來有待于進一步拓展。
目前我國城鄉消費信貸投放水平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消費是收入和儲蓄的函數,換言之,消費信貸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居民的收入水平,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使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明顯。2014年,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8844元,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10489元,相比之下,僅為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0%。較大的收入差距,加之金融機構的城鄉分布不均衡,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缺乏有效的金融支持使農村在消費領域嚴重受限,城鄉消費信貸水平差距明顯。突出表現為農村居民消費信貸總量嚴重不足,發展相對遲緩。
城市開展消費信貸業務的機構很多,包括商業銀行、小額貸款公司、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這些機構可以有序的參與市場競爭,所以各個金融機構總是想方設法設計和開發優質的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因而消費信貸成為消費者信用消費的重要形式。而在農村消費信貸市場,提供消費信貸的主體是農村信用社,并且處于主導地位。這不僅不利于形成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而且約束了農村居民的選擇空間,從而阻礙了農村消費信貸業務的發展。另外,受農村經濟發展水平的影響,以及信用社自身信貸機制約束,導致農村信用社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緩慢,遠遠無法滿足廣大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
目前我國的擔保法并沒有完善的關于消費信貸的規章制度,導致農村居民往往無法通過有效的途徑獲得擔保,由于農民無法提供有效的抵押財產,而廣大農村地區又缺乏擔保機構,結果出現了銀行惜貸和農民貸款難的問題。
社會保障制度的欠缺也導致農村居民對消費信貸缺乏積極性,雖然國家不斷推進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農村居民養老保險制度。但這些保障制度在保障范圍、水平、能力方面與農村居民的預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對未來不確定事件(如自然災害、重大疾病等)的恐懼嚴重壓抑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欲望。
金融機構在經營消費信貸產品時面臨著許多風險,如信用風險、市場風險、經營性風險等,而農村地區法制環境不健全,執法環境惡劣,增加了金融機構消費信貸的經營風險。例如,如果借款者無法按規定償還借款本息,理論上銀行可以按照合同規定處置抵押財產,但由于法制環境的缺失,造成無法可依的現象,使得銀行無法維護合法利益。銀行為了規避經營風險,只能限制其消費信貸業務規模。我國的農村消費信貸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矛盾。一方面鼓勵金融機構開展消費信貸業務,另一方面,又出臺了許多限制性的規定,這些都不利于商業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
目前,消費信貸在促進農村居民消費升級中的作用日益得到重視。消費信貸有助于農村居民通過跨期消費選擇來提高消費資金的使用效率,促進農村居民消費的升級。一方面,如果農村居民現期消費受到流動性約束,農村居民就無法在一個較長時間,甚至在整個生命周期中,合理配置自己的所有消費資源。在年輕時期的消費資金不足限制了其效用水平的提高,在年老時期又會存在消費資金的過剩問題,同時,消費支出不足又進一步影響了其未來收入的上漲和消費結構的升級。另一方面,如果農村居民預期未來消費會出現流動性約束,他們就不敢在現期進行消費,比如說購建新房、子女教育、自己養老等,由于消費信貸不足,就只能依靠自己年輕時節衣縮食、過度儲蓄,攢夠錢才能辦大事。第三,未來收入和支出的不確定性導致農村居民風險意識較強,
利用中國1978~2012年的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信貸(S)數據與農民人均消費支出(C)數據,可以對農村居民消費信貸與農民消費能力提升之間的關系進行時間序列分析。
運用統計軟件SPSS進行回歸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結果:

調整后R平方達到95.59%,常數項的t檢驗值為7.94,p-value為3.73E-09,自變量的t檢驗值為27.17,p-value為3.66E-24,可見,統計檢驗是非常顯著的。從式(1)可以看出,農民人均消費支出與人均消費信貸水平之間的系數為0.84,說明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信貸每增加一元錢,可以使農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超過0.84元。所以,提高農村居民人均消費信貸對于農村居民提升消費能力有一定促進作用。
由于涉農金融存在利潤低、風險高的現狀,不少商業金融機構布局農村業務時都十分謹慎。可以說,當前整個金融改革發展最為薄弱的環節就是農村金融。目前,農村信用合作社在農村信貸中充當主力軍作用。村鎮銀行近幾年發展也較快。截至2013年末,全國共有987家村鎮銀行開業,貸款余額3632億元,同比增長55.8%,其中80%以上投向“三農”領域。隨著國務院辦公廳最新發布《關于金融服務“三農”發展的若干意見》,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有望得到根本的改觀。《意見》中指出:中國農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這四大金融服務主體將作為農村金融改革的“主力軍”,通過對這些銀行涉農業務的更加明晰定位,以達到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質量的目的。具體說來,農業發展銀行將在強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時,加大對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國家開發銀行將創新服務“三農”融資模式,進一步加大農業農村建設的中長期信貸投放;中國農業銀行將加大支農貸款比重,并保證在全國所有縣市布點;郵儲銀行將進一步拓展農村金融業務的深度和廣度。隨著農村金融服務主體的進一步拓展,農村居民信貸約束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緩解。
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需要農村消費信貸的大力支持。目前在農村應大力推廣以下幾種消費信貸業務:一是住房消費信貸。中國農村居民大約將收入的1/5用于居住消費支出。由于住房投資金額較大,對多數農村居民而言,如果沒有農村住房消費信貸支持,很難早早圓上“新房夢”。特別是隨著農村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新生代農村居民在城鎮購房日益普遍,所以,很有必要專門針對農村居民開展有特色的住房消費信貸。二是汽車消費信貸。隨著公路在農村的“三通”和農業機械化程度的提高,農村居民對小汽車、農用車、摩托車等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特別是近幾年國家惠農政策中對于農村居民購買農機具的補貼,使農村居民購車欲望更加旺盛。但對于農村居民而言,不管是購買家用小汽車,還是購買大型農用機械,投資較大,多數農民往往無力購買。因此,各大農村金融服務主體應該通過開展汽車消費信貸,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三是家庭耐用消費品信貸。對彩電、冰箱、洗衣機、空調等大件家庭耐用消費品,農村居民有較強購買意愿,但農村居民的購買能力有限。“家電下鄉”政策有效地刺激了農村居民對這些大件家電的需求,但由于補貼額度有限,很多農村居民購買意愿仍然處于壓制狀態。各大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可以通過開展家庭耐用消費品信貸業務,帶動農村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支出。四是高等教育消費信貸。高校的擴招讓農村有更多孩子跨進大學的校門,但高校并軌收費制度的實行也使很多優秀農村學生交不起學雜費,特別是民辦高校每年學費超過萬元,使很多農村家庭對高等教育望而卻步。各大農村金融服務主體可以通過開展高等教育消費信貸業務,化解農村居民在高等教育上的流動性約束,人力資本積累的改善也將為農村學生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使高等教育消費信貸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農地金融是以農村土地作為信用保證(抵押)而獲得的資金融通。在發達國家中,普遍實行農地金融制度,它對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農村居民增收和消費能力提升都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如美國通過成立聯邦土地銀行發放農地信貸業務;德國通過成立土地聯合合作銀行開展農地信貸業務,幫助農民購買土地、開墾土地等;日本通過成立農林漁業金融公庫提供農林漁業相關抵押貸款。可見,農地金融具有三大特征:一是農地金融是有擔保的金融;二是農地金融以抵押權為基礎;三是農地金融具有較強的政策性。基于此,中國的農地金融制度通過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制設立最為合理。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直屬國務院領導的中國唯一的一家農業政策性銀行,從其設立之初,國家就將其主要業務界定在為“三農”服務上。比如說,國家規定的農業政策性金融業務完全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來承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家糧棉購銷儲業務的主體,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的撥付完全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來代理。但是,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業務比較單一、金融產品創新嚴重滯后的現實,正在限制著中國農村發展銀行的發展,中國農村發展銀行拓展新業務,通過開展農地金融業務進行制度創新正當時。
[1] 李燕橋等.消費信貸影響我國城鎮居民消費行為的作用渠道及檢驗[J].經濟學動態,2013(1).
[2] 李彥生.對河北省農村消費信貸市場的調查與思考[J].河北金融,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