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秀春
(鞍山師范學院,遼寧 鞍山114007)
隨著經濟和信息的快速發展,各國間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出現了多種文化并存的現象:有東方的,也有西方的;有傳統的,也有現代的;有主流的,也有非主流的;有精英的,也有大眾的……諸多因素彼此碰撞、互相交融,構成了復雜多變的多元文化狀態。在多元文化社會中,需要一種主流的、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作為引導,帶領人們追求更高、更遠的目標。大學生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正確的導向來引領他們健康地成長。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家建設當中,讓人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自覺去踐行。2014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國民教育總體規劃,貫穿于基礎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各領域,落實到教育教學和管理服務各環節,覆蓋到所有學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課堂教學、社會實踐、校園文化多位一體的育人平臺。”[1]
一個國家或者民族如果沒有統一的奮斗目標,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那么就會“國將不國”。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偉大的“中國夢”,而要實現“中國夢”,全國各族人民必須有統一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奮斗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驕傲,是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參與者和踐行者。因此,加強大學生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同感,是時代的要求。
人具有社會性,不能脫離社會獨立存在。如果一個社會沒有核心價值觀念與政治信仰,那么這個社會很有可能陷入混亂或極度不穩定狀態。因此,社會中的人必須要有政治信仰。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說:“一個沒有共同信仰的社會,就根本無法存在”[2]。
多元文化必然會帶來多種價值觀的沖突,此時必須有一種核心價值觀作為統領,使人們在價值上形成廣泛的認同,在社會生活中自覺地接受并踐行,形成一股強大的精神動力。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必須對他們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使其形成堅定的政治觀念和價值觀念,這樣社會才能穩定發展。
大學生的價值觀很多時候是非常矛盾的。他們羨慕并佩服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但也非常重視自己的得失;雖然對一些不道德的行為嗤之以鼻,但對自己的一些不良習慣十分放縱;他們不想依賴父母、老師和朋友,但自立自強的決心又不足;他們痛斥社會上的貪污受賄現象,但是涉及自身利益時又會隨波逐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大學生成長的根本問題,也是決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敗的根本問題。[3]大學生正處于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容易受到各種外界因素的影響,西方勢力正是利用這一特點開展思想滲透。因此,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提高大學生對價值問題的辨識能力和價值意識,關系到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和健康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1.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
有些大學生只顧眼前利益,把金錢看作衡量價值的標準。這勢必導致大學生做人和做事急功近利,人際關系緊張,甚至充滿虛偽和欺瞞。
2.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
受多元文化的沖擊,尤其是西方自由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利己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傾向,本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態度,對同學漠不關心,對集體活動置之不理,不關心國家大事,缺乏社會責任感。他們往往只注重自己的得失,個人主義、小團體主義現象十分嚴重。
3.重知識才能,輕道德品質
有些大學生認為,自身價值的實現主要取決于知識、能力、機會,與道德品質沒有多大的關系。因此更注重專業知識的學習、各種能力的培養,根本不把品德修養放在心上,在政治上不講究上進,在生活中斤斤計較,為了個人利益不惜犧牲他人利益。
1.社會因素
經濟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挑戰。大學生閱歷淺薄、思想單純,面對復雜多變的社會,他們有時會感到無所適從,尤其是遭受挫折時會更加傾向于所謂的民主和自由。社會上一些身居高位者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導致一些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觀產生懷疑,開始更多地注重物質享受和個人得失。
2.家庭因素
“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狀況與家庭因素,尤與父母的養育方式、個體認同的影響源密切相關。”[4]當代家庭教育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以孩子為中心,不管孩子的要求正確與否都一味地滿足。為了給孩子節省時間,家長甚至包辦本應由孩子獨立完成的許多事情,這樣就會使孩子養成自私任性、不懂感恩等性格缺點。
3.學校因素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系統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重要場所,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的主要途徑。高校的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教育的主陣地,其教育教學狀況直接影響著大學生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目前,有些高校的思想政治課內容單一、形式枯燥,遠離學生的日常生活,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大學生自身的因素
當代大學生基本都是“90后”,正處在由幼稚走向成熟的關鍵時期,叛逆性格比較明顯,情緒波動也很大。他們往往不能明辨是非,只注重朋友義氣,對外界事物的變化也十分敏感;加之考試、就業的諸多壓力,使他們有時難以適應,從而面臨考試成績不理想、就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使得既已形成的價值觀出現波動。
思想政治課是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陣地,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首先,教師要認真備課、上課。備課不僅僅是研讀教材,更要考慮學生是否能接受所講的內容。若說教性太強,必然引起學生的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授課時,必須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系,解答學生最為關切的問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如講授法、談論法、實踐法、表演法等,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其次,教師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學生的差異性。大學生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信仰、生活條件與興趣愛好,因此他們在價值觀認知方式上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最后,把中華傳統文化融入大學課堂中,潛移默化地把積極的情感和正確的價值觀傳授給學生。
高校應通過開展各種活動,打造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優秀品牌。如利用科技藝術節,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使之更好地為社會服務;利用體育節,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和奧林匹克精神;利用重大節假日開展活動,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地貫徹到學生的頭腦中。另外,通過加強校報校刊、廣播電視、校史館、展覽館、科技館、學校文化墻等的建設與管理,積極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其引領功能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形成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5]從這一論述中可以看出,社會實踐對于人的價值觀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灌輸式的說教效果很差,甚至引起學生的反感,不如讓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服務他人、奉獻社會中升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與理解。
紅色網站作為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補充和延伸,在引導大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調查發現,許多高校的紅色網站“紅”而不“熱”,其原因是信息量不豐富、內容不優質、更新不及時。各高校應在紅色網站上反映出學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教育教學、文化生活、學校管理等,以真正實現育人功能。另外,紅色網站應該及時更新,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在網站上開設一些富有時代特色的欄目,如時事報道、學習園地、黨員風采等。還要增強網站的生動性和娛樂性,做到圖、文、聲、像并茂,或者播放一些青年學生喜歡的勵志歌曲、電影、電視劇、動漫等,用于活躍網站的氣氛。
[1]新華社.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3-12-24(1).
[2]托克維爾.論美國民主:下卷[M].董果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575.
[3]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十個如何”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4]寇彧.大學生價值取向的特點及其與家庭因素的相關研究[J].心理學探新,2002(1):59.
[5]顧海良等.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4(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