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浩
大數據來了,政府應扮演什么角色?
郭浩
大數據時代的到來,使人們意識到數據資產的價值,眾多企業已經紛紛投身其中。然而,作為數據采集的最大中樞,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角色,理應受到重視。政府部門無疑掌握了企業、公民、社會組織等各方面的數據,其中很多數據共有共享性質。數據開放對信息惠民服務具有戰略意義,地方政府需結合自身現實基礎理性應對。
數據開放是公共信息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和前提,很多地方政府已開始把數據開放作為一項重點工作優先考慮。截至2014年上半年,已有北京、上海、武漢等地先后開展了數據開放工作,其他地方政府也在積極進行相關準備。
目前北京已有29個部門公布了400余個數據包,涵蓋旅游、教育、交通、醫療等各個門類。上海則明確了190項重點開放的公共數據資源,共209個數據包以及20多個應用,涉及公共安全、公共服務、交通服務、教育科技、金融服務、能源環境、健康衛生以及文化娛樂等11個領域。武漢各市直部門已公開數據類別500多個,涉及政務、警務、環保、城管、醫療、農業、交通、居家養老、商貿物流等30多個領域。此外,青島、貴陽、廣州、廈門等城市也在積極進行相關準備,隨著信息服務業的轉型發展,地方政府數據開放將成為一種趨勢。
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是政府管理理念的轉變,更是執政公開透明的體現,對于大數據時代政府數據價值的推動具有現實意義。從數據的開發利用角度來看,地方政府數據開放的意義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能夠通過梳理數據“摸清家底”,將可共享資源進行對外公開,促進政府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有效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二是能夠通過開放數據吸引企業參與,發揮企業在信息加工和信息傳播方面的優勢,引導企業參與市場投資,有效緩解地方政府信息化建設資金緊張問題;三是能夠通過數據增值服務帶動信息消費,促進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加速城市產業轉型升級。
地方政府數據開放需具備現實基礎,具體包括方向明確的政策基礎、內容豐富的數據基礎以及目標清晰的實施路徑。
在政策方面,落實地方工作實施指導意見,從工作目標、實施原則、主要任務等角度對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提出要求,為后續工作開展實施提供意見參考。
在數據方面,優化信息資源體系結構,實現信息編目和注冊,使數據內容完整,資源體系結構清晰,為地方政府開放數據提供必要的數據準備。
在實施路徑方面,細化工作任務和完成時序,通過確定開放重點領域數據,明確各部門職責,確保政府數據開放在協同、高效、有序、透明的環境下進行。
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時代已悄然來臨,其開放大勢將呈現多元化方向發展。從開放形式看,北京、上海兩地都以政府數據,服務門戶為應用主體,香港則更注重移動終端應用,未來將呈現兩種渠道并存的局面。從開放順序看,上海、武漢等地是從部門試點單位開始,逐步形成全市數據開放體系,未來這一模式將在其他地方政府沿用。從開放領域看,未來將更加突出民生服務類數據的開放程度,使信息惠民從理念轉向實踐。
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應在戰略規劃實施、政策法規制定、開放模式創新以及管理模式實踐四方面進行深入探索。第一,建議地方政府制定數據開放戰略,從愿景、目標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合理規劃數據開放路線,并確保其有效實施;第二,建議地方政府結合本地現實基礎制定數據開放政策,為地方政府數據開放指引方向;第三,鼓勵地方政府推進數據開放模式創新,通過商業化運營,使地方政府在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品牌效益上實現多贏;第四,積極探索管理模式實踐,建議加大力度進行社會宣傳,廣泛接受社會服務監督評價,鼓勵公眾和社會組織參與政府數據開放的實施和推廣,制定相關標準規范,優化政府數據質量,建立政府數據治理體系,使地方政府數據開放變得簡單、高效、可行。□
(注:本文摘編自“哈佛商業評論”2014/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