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張雪芳
王麗:女,本科,護師
中醫護理技術是將中醫傳統療法應用于臨床護理工作的具體體現,包括耳針法、灸法、拔罐法、刮痧法、敷藥法、貼藥法、穴位按摩法等,這些技術在減輕患者病痛、促進康復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年)》[2]明確提出,中醫護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是要提高中醫護理水平,發揮中醫特色和優勢,注重中醫藥技術在護理工作中的應用。高血壓病是一種心血管綜合征,是心腦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險因素[3],屬于“眩暈”“頭痛”等范疇,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是其主要發病機制。我國成年人高血壓患病率18.8%,據統計高血壓病中肝陽上亢證約占87.23%,臨床表現為眩暈,頭部跳痛,耳鳴如潮,心煩易怒,失眠多夢,苔脈。肝陽上亢證是高血壓病中最常見的證型[4]。因此,該證型的研究對于高血壓病乃至心腦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現將近幾年有關中醫護理技術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干預現狀綜述如下。
1.1 耳穴壓豆 張喜軍等[5]將60 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等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對照組應用貝那普利(洛汀新)10 mg,每日1 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運用耳穴壓豆,取穴肝、腎、角窩上、結節、耳背溝、神門、高血壓點、皮質下,配合情志調護。治療組降壓總有效率、癥狀療效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盛和靜等[6]將140 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68 例與對照組72 例,研究顯示耳穴埋豆聯合天麻鉤藤飲治療較單藥治療臨床有效率明顯升高,治療組總有效率91.17%,對照組總有效率41.67%(P <0.05),提示耳穴埋豆治療高血壓有確切療效。研究顯示,耳穴與人體臟腑、經絡、四肢百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通過耳穴壓豆療法刺激耳部穴位,可使經脈循行,調和氣血,疏通經脈,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其機理是由于受壓力刺激的迷走神經不斷地向中樞端發放沖動,中樞將沖動進行整合后再作出相應反應[7],故耳穴壓豆可以緩解高血壓病患者的癥狀,起到降壓作用。可見,其并不是單純的降血壓,而是人體機能的綜合調節。此法操作簡單,患者易于接受,對臨床治療高血壓病有良好的輔助作用。
1.2 艾灸 王蓉等[8]將160 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隨機等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接受原有降壓藥治療,試驗組同步增加1 個月的艾灸治療,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取曲池、太沖和涌泉穴進行艾灸,治療后試驗組收縮壓和舒張壓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根據辨證施治原則對該組患者的曲池、太沖和涌泉穴進行聯合施灸,這3 個穴位分別是手陽明大腸經,足厥陰肝經和腎經上的穴位,對它們進行艾灸可以起到疏經活血、燥濕生風、散熱生氣、行氣解郁、平肝熄風的作用,從而降低血壓,緩解肝陽上亢型原發性高血壓病患者的病情。王寧等[9]用隔芪香散灸臍法治療高血壓病肝陽上亢證,自制芪香散8 ~10 g 填滿臍孔,用艾柱施灸10 壯,癥狀總有效率90.0%,降壓總有效率73.3%。根據目前艾灸降壓機理研究的報道認為,其可能是通過經絡系統調節機體的神經-內分泌網絡,如腎素、腎上腺素、內皮素等而發揮調節血壓的作用[10]。艾灸是通過燃燒艾絨產生的溫熱刺激體表穴位,其熱療效應和艾葉焦油的化學成分等對經穴的刺激作用,能激活血管的自律運動,改善局部微循環,達到調整臟腑陰陽氣血、活血化瘀等作用。
1.3 中藥穴位貼敷 傅燕等[11]將81 例高血壓病患者分為治療組60 例與對照組21 例,治療組根據中醫辨證分為肝陽上亢型、瘀血阻絡型、肝腎陰虛型,每型20 例。兩組均予西醫降壓治療,治療組加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穴位貼敷主穴取涌泉穴(雙),肝陽上亢型加肝俞穴,穴位貼選用活血化瘀中藥吳茱萸、川芎、夏枯草等,貼敷時用醋調成糊狀,貼敷于涌泉穴及配穴,每次貼敷3 ~5 h,24 h 更換1 次,雙側穴位同用,10 次為1 個療程,隔1 周進行下1 個療程,共治療4 個療程,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P <0.05)。于海青等[12]將120例高血壓病患者分為治療組90 例,對照組30 例,治療組用吳茱萸等中藥研細末,食醋調成膏狀,貼敷特定的涌泉穴等,每日1 次,10 d 為1 個療程,休息1 ~2 d 可行第2 個療程,連續6 個療程,結果與對照組比較,中藥穴位貼敷有明顯的降壓作用,并且能保持血壓的穩定性。研究顯示,足底涌泉穴等穴位貼敷對高血壓病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對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以足底涌泉穴為主穴,配以肝俞穴等辨證穴位進行貼敷,通過皮膚腠理、毛孔穴位,經脈的吸收,進入血液循環,或對經絡穴位產生刺激作用,達到治療局部病變和內臟及全身病變,并調整和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在現代藥劑學中稱為經皮給藥法,它避免了口服藥物給藥可能發生的肝臟首過效應和胃腸滅活,提高了有效血藥濃度。穴位作用為臟腑氣血匯集之處,對于藥物具有儲存和放大作用,當藥物通過穴位吸收時,其作用不僅是穴位刺激和藥物吸收兩者功效的簡單疊加,而是兩者相互激發,相互協調產生的整體效應,可以取得單純用藥所不能達到的治療效果[13]。
1.4 中藥熏蒸 何建茹等[13]將60 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等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僅口服常規降壓藥物,治療組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熏蒸雙足及中醫辨證護理,7 d 為1 個療程,1 個療程后觀察兩組患者的降壓療效及癥狀改善情況。結果顯示,治療組在臨床癥狀改善方面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在降壓療效方面與對照組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0.05)。研究表明,在常規治療護理的基礎上,結合中藥熏蒸治療及中醫辨證護理能夠提高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療效。研究顯示,通過蒸汽的溫熱作用,可擴張足部血管,提高皮膚溫度,擴張足部及全身細小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使植物神經功能恢復到正常狀態,改善睡眠,消除失眠癥,從而降低血壓,緩解高血壓的自覺癥狀。
1.5 中藥足浴 趙愛純[14]選取200 例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隨機等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及護理,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加用中藥足浴(天麻鉤藤飲加減)。觀察兩組降壓效果、臨床癥狀改善和對中醫特色護理的認同度等情況。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降壓效果、臨床癥狀改善等情況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可見,通過中藥足浴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療效較好,配合恰當的護理及藥物治療,可以明顯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研究表明,浸洗皮膚藥液中的某些成份經皮膚、汗腺、毛囊吸收,滲透進入體內,而產生藥效,降低血壓。從中醫角度看,平肝潛陽、清熱安神的中藥足浴從整體上調整了人體氣血陰陽,使上亢之虛陽,上逆之氣血下行。
2.1 中藥足浴和足部穴位按摩 趙吉華等[15]在探討平肝活血類中藥浴足和按摩涌泉穴輔助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應用方法及效果時,選取高血壓病中肝陽上亢型患者200 例,隨機等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干預組在藥物治療的同時加用中藥足浴和按摩涌泉穴。足浴藥物選用吳茱萸、懷牛膝、川芎、夏枯草、天麻、鉤藤等平肝活血類中藥煎煮后取汁。對照組單純以藥物治療,每天2 次,4 周為1 個療程。兩組降壓效果、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顏春棠[16]報道,將112 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50 例和對照組62 例,對照組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桑珍足浴方(桑枝15 g,桑葉、紅花各10 g,生牡蠣、珍珠母各30 g,川牛膝12 g)浴足,并配以涌泉、太溪、昆侖、解溪等穴位按摩,兩組療效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優于對照組。研究顯示,通過中醫的浴足和穴位按摩將氣血、臟腑、陰陽調節平衡后,在此基礎上起到改善血管內環境、降低血壓、保護靶器官的作用。
2.2 刮痧和艾灸 李曉敏等[17]刮痧加艾灸治療臨界高血壓,刮拭百會、天柱、風池、肩井及肩部;點揉太陽;刮曲池及背側;刮督脈與膀胱經;刮足三里、三陰交;刮風市、涌泉;點揉太沖穴,虛證灸曲池、涌泉穴;實證用瀉法,共治療123 例,結果顯示,治愈43 例,有效72 例,無效8 例。治愈率34.9%,總有效率93.5%。研究表明,刮痧對循環、呼吸中樞具有鎮靜作用;刮痧直接刺激末梢神經,能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改善血管的緊張度與黏膜的通透性,使血壓降低。
2.3 多項中醫護理操作技術 歐葉云[18]選取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140 例,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使用單純藥物治療和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推拿、針灸、膳食、刮痧、足浴等。隨訪l 個月后,觀察組收縮壓下降約35.46 mmHg,舒張壓下降約16.36 mmHg,對照組收縮壓下降約21.26 mmHg,舒張壓下降約6.76 mmHg,兩組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足浴、針灸、刮痧等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有獨特的療效,可調節大腦皮層興奮活動,使血管反射性擴張,血壓降低。足浴可擴張足底血管,加快足底血液循環,打通周身陰陽經絡,不但達到降壓目的,還可有效治療臟腑疾患。按摩、針灸、刮痧等方法作用于涌泉穴等處可健脾理氣,緩解中樞系統興奮性反射,引起血管擴張,從而降低血壓。
中醫護理技術具有使用器械簡單、操作方便、適用范圍廣、見效快、創傷小、費用低、易于普及等特點,對改善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癥狀、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顯著的作用,極大地滿足了患者的需求。對于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護理方面,以單項、2 項組合中醫護理技術干預為主,對緩解高血壓病患者的臨床癥狀療效確切,但文獻顯示各項技術的作用機制研究不完善,技術操作流程不夠規范和標準,效果評價體系還有待完善,需要在加強實踐的基礎上,進行臨床和基礎研究,總結出中醫護理技術的作用機制和效果評價體系,達到可以重復驗證的、量化的臨床護理效果,提高中醫護理技術的科學性。讓高效、安全、經濟、方便的中醫護理技術為人民的健康事業更好地服務。
[1] 王俊杰,楊郁文,汪麗娟,等.中醫護理操作技術臨床應用現狀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20.
[2] 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 年)[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2):5-8.
[3] 王 琦,李 瑋,陳 巖.中醫臨床病癥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86-90.
[4] 馬利利,王長海,李 龍,等.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的中醫治療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10):83-85.
[5] 張喜軍,付 燕,李建偉,等.情志調護配合耳穴壓豆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1):1385-1386.
[6] 盛和靜,潘才鈺,王永盛,等.天麻鉤藤飲加減聯合耳穴埋豆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68 例[J].浙江中醫雜志,2013,48(9):651.
[7] 李 婷,王居新,崔雪峰.耳穴壓豆療法治療高血壓100 例療效觀察[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2,33(11):61.
[8] 王 蓉,劉 妍,陳 瑤,等.艾灸治療原發性高血壓病的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4):33-34.
[9] 王 寧,張 昆,鄭君隔.芪香散灸臍法治療高血壓肝陽上亢證30 例[J].四川中醫,2007,23(4):60.
[10]楊 玥,周桂桐.針灸組方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臨床研究[J].中醫藥學報,2010,38(5):106-107.
[11]傅 燕,張喜軍.中藥穴位貼敷療法治療高血壓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12):1521-1522.
[12]于海青,趙千英.高血壓病中藥穴位貼敷120 例[J].光明中醫,2011,26(6):1184-1185.
[13]何建茹,楊依琴,李燕萍.中藥熏蒸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療效觀察及護理[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13(4):207-208.
[14]趙愛純,王傳鳳.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的中醫藥治療及特色護理[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8(7):705-707.
[15]趙吉華,朱靜娟,李 銳,等.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患者進行中醫護理干預的探討[J].臨床護理雜志,2012,11(1):33-34.
[16]顏春棠.桑珍足浴干預治療肝陽上亢型高血壓病50 例觀察[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10):739.
[17]李曉敏,李春梅.刮痧加艾灸治療臨界高血壓[J].中國民間療法,2009,17(9):23-24.
[18]歐葉云.中醫護理干預對肝陽上亢型高血壓患者的影響[J].當代護士,2013(7):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