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芝,李 堯
(長春工業大學人文學院,吉林長春130012)
本文中的人才培養專業化,是指“高校通過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和教學活動的實施,使學生掌握從事相關崗位、職業、領域的工作所需要的特有專業知識和技能。它強調的是專業之間的差異性和專業特殊性”。[1]綜合類院校,在本文中專指非專科性院校,即學科比較齊全,文、理、工科皆有的院校。這類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一般沒有諸如醫學、教育、體育、藝術等專業性的教育資源,大多不具備開辦某一學科領域公共事業管理教育的條件,因此缺乏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
公共事業管理具有復合性、應用性的特點。復合性,即公共事業管理涉及領域廣泛,人才培養以多學科理論為基礎,培養學生從事公共事務管理的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應用性,即公共事業管理具有突出的實踐性和操作性,對學生實際管理能力和服務能力的培養是專業教育的核心任務。綜合類院校多年來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復合型、應用型。但是,綜合類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課程體系涉及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多學科,課程內容龐雜并缺少真正的核心課程,專業人才培養“通而不?!钡膯栴}極為突出,學生普遍“樣樣通,樣樣松”,既難造就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也難塑造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
“樣樣通,樣樣松”實際上是專業教育泛專業化的結果。泛專業化,即弱專業化甚至專業邊界模糊,過于強調專業教育的通識性、人才培養的復合型。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自1999年在我國開辦以來,在綜合類院校一直處于泛專業化狀態。一個專業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專業,就因為它以特有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培養目標、能力培養要求以及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如果一個專業沒有自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方法,在課程設置上與其它專業相互交叉滲透,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上與相鄰專業小異大同甚至同質化,就會模糊與其它專業的邊界,弱化與其它專業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區別于其它專業的特殊性和專業特色。
近十年來,綜合性院校的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集體陷入了人才培養的瓶頸和困局。學生普遍通而不專,缺少專業化的核心競爭力;學而少練,操作性技能嚴重不足,實踐能力欠缺。這樣的困局在招生和就業方面的反映是報考該專業的考生少,生源不足;畢業生對口單位難進,對口崗位難求,對口工作難以勝任。這其中既有學科建設的原因,也有社會環境制約因素。
一是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就業去向的脫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基本目標是為公共部門培養人才,但這只是一種理論上的目標,與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的編制控制以及“逢招必考”的人事管理制度有明顯的沖突。社會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認知度和認可度較低,很少有招聘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單位、崗位和職位,該專業畢業生很難通過招聘考試的渠道進入上述公共部門。這種脫節和較低的社會認可度,導致畢業生對口就業困難,大多流向企業,并且大多被安排在與公共事業管理無關的崗位。
二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實踐教學資源匱乏的矛盾。公共事業管理的應用性特點決定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就是實踐教學。目前,綜合性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認識實習、專業實習、畢業實習都需要在校外尤其是公共部門建設實習基地,聯絡實習單位。而公共部門在人事制度及管理體制方面有其特殊性,一般不接收實習生,即使接收,人數也極為有限,根本不能滿足需要,而且安排的實習工作也往往是與公共事業管理無關的簡單勞動,難以達到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應用性人才的訓練目標。
基于此,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不宜繼續走單純的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之路,而是應該在復合型人才培養的基礎上突出專長培養,打造具有特色和優勢的專業化人才。C大學作為一所以工科為主的綜合類高校,其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在教育資源上不具備開展??菩怨彩聵I管理教育的特殊優勢,面臨人才培養的瓶頸和困局,專業化的人才培養之路是其必然選擇。
2014年,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對本科培養計劃進行了修訂。新修訂的培養計劃將未來四年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基層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這一培養目標定位的依據是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事業單位的深化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進一步簡政放權,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加大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力度,推動公辦事業單位與主管部門理順關系和去行政化,創造條件,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建立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動有條件的事業單位轉為企業或非政府組織。毋庸置疑,政府部門簡政放權和事業單位改革勢必讓渡大量的基層管理事務和公共服務事務,需要大量的專業化公共管理類人才去解決基層的公共管理與服務問題。這類人才包括普通公務員、事業單位職員、“村官”、街道和社區管理人員等,人才的來源途徑即公務員招考、事業單位職位招考、“村官”招考。從這個角度看,政府職能的進一步轉變和事業單位的深化改革拓展了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作為空間。
基于上述目標定位,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2014年本科培養計劃將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為從事基層公共管理與服務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將專業特色凝煉為“‘綜合能力+專業特長’的人才素質結構”和“‘3+1’人才培養模式”,將特色方向收窄為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和社區管理。其中,“綜合能力+專業特長”意即“寬”“專”結合、“一專多能”,強調專長;“3+1”人才培養模式即分段式培養模式,前三年側重綜合能力的培養,最后一年側重培養和發展專業特長;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和社區管理是該專業的三個發展方向,也是培養專業特長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學生可在分段培養的第二個階段選擇1-2個專業方向,接受專業特長的培養。
設定上述培養目標和專業方向的主要依據,一是政社分開的社會治理大趨勢,二是國家對社區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的政策走向,三是就業市場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需求的變化,四是其它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方向的分布情況。具體而言,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方向的選定,主要源于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剛性需求。社區管理方向的選擇源于近年來我國城市社區的快速、良性發展以及社會管理中政社分開的公共治理模式。在城市社區管理中,基層政府和街道將一部分行政事務和大量的社區公共事務管理的職能下放到社區,城市社區承擔了大量的基層管理和服務工作,這就給社區公共事業管理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作為空間。社區公共安全、社區教育、社區文化建設、社區醫療服務、社區社會保障、社區環境治理等一系列公共事務都是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的一部分,都需要專業性人才的專業化管理。所以,將社區管理作為專業方向也是對社區管理人才需求的理性回應。
應特別指出的是,非政府組織將成為公共事業管理大有作為的新領域。以非政府組織在2008年汶川地震救援中的廣泛、深入的參與為標志,我國的非政府組織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歷史新階段。2006年全國非政府組織總量為35.4萬個,2011年達到46.2萬個,年均增長率為5.47%。同期,社會團體從19.2萬個發展到25.5萬個,年均增長率為5.84%;民辦非企業單位從16.1萬個發展到20.4萬個,年均增長率為4.85%;基金會從1144個發展到2614個,年均增長率為17.97%[2]。可以預計,伴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社會公共服務需求的增長,非政府組織將會得到更大的發展,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空間也將日益擴展,對管理人員和服務者的大量需求也將成為一種必然。非政府組織作為公共事業管理的重要參與主體,對公共事業管理人才的需求將為專業人才的就業提供更加多元的渠道。
非政府組織管理制度改革也為非政府組織的發展創造了空前的機遇。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深化改革決定》提出:“要激發非政府組織活力。要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的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非政府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非政府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非政府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愿服務組織。限期實現行業協會商會與行政機關真正脫鉤,重點培育和優先發展行業協會商會類、科技類、公益慈善類、城鄉社區服務類非政府組織,成立時直接依法申請登記?!笨梢灶A見,政府對非政府組織的管理制度改革不僅放寬了準入門檻,而且將促進非政府組織管理和服務的規范化,從而為非政府組織發展創造更加優化的政策環境,為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學生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此外,通過對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課程設置情況的調查發現,到2014年5月作為國內高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新興方向,只有極少數院校開設了有關社區管理、非政府組織管理的課程??梢?,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將非政府組織管理、社區管理確定為專業發展方向,具有鮮明的獨特性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以2014版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培養計劃為載體,就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重新構建。首先劃分專業課程模塊,設置專業理論課程。根據學校的統一要求將專業課程劃分為5個模塊:學科基礎必修課、選修課;專業必修課、選修課,實踐平臺課。在這5個平臺上設置了教育部規定的專業核心課程之后,根據“綜合能力+專業特長”的人才素質結構需要設置了系列課程,收窄了專業方向,在搭建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基礎課程平臺的基礎上,圍繞非政府組織管理、社區管理方向組建課程群,設置專業方向課程,形成了以專業方向課程為核心、以“學科基礎平臺+專業特色”為基本思路的課程體系。根據專業方向,以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社區管理與服務、非政府組織管理這三門學科基礎必修課為核心,設置了與之配套的專業方向課程:人員測評、招聘與培訓、薪酬管理、工作分析、社區公共事業管理、社區組織管理、非政府組織財務管理、非政府組織營銷、志愿者管理等。與此相應,砍掉了舊版培養方案中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聯系不夠緊密的課程,如經濟社會學、勞動經濟學、邏輯學、行為經濟學、公共領域問題研究等;砍掉了雖然內容必要但可以將其分散到相關專業課程的課程,如公共管理前沿問題研究。其次是為部分理論課增設了實訓、實踐課程,如人力資源管理課程設計、社區管理實訓、管理文秘課程設計、非政府組織課程設計、社區公共事務管理調研、城市公共設施調研、公共組織財務管理課程設計等。
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通過對課程體系的上述改革,收窄了專業方向,突顯了專業核心課程和方向課程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3+1”人才培養模式始于2009版培養計劃。在該版培養計劃中,“3+1”人才培養模式由“3”和“1”這兩個學習階段組成?!?”是指學生在前三年全部(或基本)完成教學大綱所規定的各門理論課程,主要目標是掌握理論基礎知識和一定的實踐技能,同時為后續發展奠定基礎。這一時期學習的知識包括以理論教學為主的公共基礎知識和某一專業領域的專業知識?!?”是指在第四年學生根據興趣和個人需要自由選擇求職、考研、考證(職業資格證書)、考公(公務員)及就業能力綜合訓練等,全面進入個性發展和綜合能力訓練階段。該培養模式的目標是“夯實基礎,強化專業,注重實踐,增強能力,提高素質,順利就業”。
該培養模式經過2009-2014學年共5輪的實踐摸索,在沉淀了值得肯定和推廣的經驗之外,也暴露出需要改革、完善之處,主要不足是第“1”階段的教學計劃由于沒有學分任務而難以付諸實施,計劃中的一些專業能力綜合訓練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鑒于此,在修訂2014版培養計劃時,對該模式第“1”部分的教學內容進行了逐一落實,主要是將其分解為大四第一學期的社會實踐和課程設計,并規定了學分任務。改革之后的“3+1”培養模式,增加了專業能力訓練學分課程,從而加強了專業能力訓練,強化了人才培養的專業性。
綜合類院校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弱專業性問題一直是制約招生和就業的突出問題,而綜合類院校學科設置大而全卻無??菩缘墓彩聵I管理教育資源的短板又決定了問題的解決不能寄希望于匯聚專科性的教育資源,而只能通過現有教育教學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來實現。C大學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專業化之路是綜合類院校的一種改革實踐,無論效果隱顯,都是一種有益的嘗試。
[1]王樂芝.論高校公共管理學科的泛專業化之弊及其革除——基于對公共管理學科“專業介紹”的考察[J].黑河學刊,2015(1).
[2]我國社會組織參與社會建設趨勢分析[N].人民日報,201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