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波
(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
轉型期地方高校日語人才培養研究
——以吉林省為例
劉春波
(長春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130032)
以吉林省與日本的經貿聯系與發展動態為導向,與時俱進地培養符合地方經濟發展的應用型日語人才,需要重新思考地方高校日語人才培養。地方高校要始終把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任務,調整課程設置,加強教學改革,擴大交流合作,積極發揮自身的社會作用。
轉型期;日語人才培養;交流合作;校企合作
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的高校擴招使得日語專業學生人數逐年增加,教師隊伍也變得龐大,中國高校專業日語教學辦學規模空前。但是,近年來受日本經濟的持續低迷、中日關系惡化以及東日本大地震的影響,我國高校日語專業招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響。日語專業畢業生就業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就業難現象日趨明顯。中國高校的日語教育又迎來了一個艱難的轉型期。地方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陣地,肩負著為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重任。吉林省地方高校日語教育者面對21世紀的新挑戰,必須重新審視日語專業的發展態勢,考量日語人才培養目標、教學改革等諸多問題。
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布的資料,截至2014年7月9日,全國高等學校(不含獨立學院)共計254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246所(包括民辦普通高校444所);成人高等學校296所(包括民辦成人高校1所)[1]。開設日語專業的學校在2010年已達到466所,僅排在數學專業之后,列專業開設學校數量的前12名;開設日語專業的大學占其中的41.2%[2],在外語專業中僅次于英語。
根據國家教育部發展規劃司公布的資料,吉林省高等學校(包括民辦普通高校以及民辦成人高校)共計52所,另外有6所獨立院校,其中有將近30所院校開設日語專業,目前存在招生與就業壓力增大的問題。吉林省高校的日語人才培養以及今后的發展方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高校日語人才培養目標如何改變也備受關注與重視。日語教育者要根據日語專業教學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摸索高校日語教育的創新之路。自2012年3月起,吉林省高校日語專業教師交流研討會每年定期召開,研討吉林省高校日語專業的發展問題。目前高校的日語教育和日語人才培養需要重新定位和思考,大至我國,小至我省的高校日語教育必須要進一步發展,其人才培養需要結合教育規律和社會需求與時俱進。
無論從地理位置還是從歷史淵源來看,吉林省都與日本有著密切的聯系。日本是吉林省重要的貿易伙伴和主要外資來源國。日本對吉林省投資領域從最初的木材加工、農副產品加工、服裝加工等簡單加工業行業逐漸轉向汽車零部件、化學原料生產等行業,投資區域多集中在長春和吉林兩個城市,對其它城市的投資相對較少。[3]從地域經濟發展來看,吉林省和日本同處在東北亞地區經濟框架之下,謀求合作、協作發展是必然趨勢。吉林省的地域經濟與日本經濟的廣泛聯系,客觀上形成了對日語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時也敦促日語教育者重新考量日語人才培養如何適應新時代的要求。為此,地方高等院校應根據地域特點,在不影響總體辦學質量的前提下,突出地方辦學特色。
吉林省地方院校的日語專業設置歷史悠久,根基雄厚,在全國高校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吉林省地方高校日語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及手段的改革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21世紀的東北亞區域經濟充滿活力,雙邊和多邊貿易趨于活躍。而吉林省處于東北亞區域經濟的中心位置,屬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的產業結構,正好與日本的技術和資源形成互補。在圖們江開發和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基礎上,未來吉林省的發展會在能源、環保、農業等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如此一來,省內高校日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便需要重新定位。
1.擴大與日本高校的交流合作
擴大與日本高校的校際合作,是提高學生日語水平的最好辦法。我們可以選擇中日互派留學生的方式,這樣可以減輕中國學生的經濟負擔,增加赴日留學人數。擴大與日本高校的交流為日語教學注入了新鮮元素,使日語專業教學變得靈活;又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家長的認可,保證了招生的數量與質量。
2.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畢業后不想從事日語教學和深入日語研究工作的學生,要做到“主要學習日語,同時兼修其它技能”。日語學科要突出應用性,課程和教學內容也要體現實用性。日語系學生可以在完成日語專業相關課程學習之余,選修本校里其他學院開設的自己感興趣的課程,如金融、計算機、物流、經貿、汽車、經濟學、能源、環保等。日語專業學生在掌握日語的同時,還能通過另一門專業技能課程的學習來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其次,針對以日語語言學、日本文學、日語翻譯等為研究方向的學生,可以優化課程設置,注重日語專業教學及日語能力的強化。除了專業基礎課之外,還要開設日本歷史、日本文化、日本文學、日本概況、日語語言學等課程。學生對日本文化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發揮優勢。
3.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改革
要打破傳統的以教師“教”為主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協作學習能力。另外,要注重實踐環節,讓學生能夠做到敢說日語、會用日語。
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及網絡資源在日語課堂上的使用,使日語課堂變得生動、形象,大大提高了日語教學質量。今后應加大校級、省級、國家級精品課的建設,建設4A網絡平臺,實現師生在網絡平臺上隨時互動、資源共享;逐步推進國家倡導的“寬帶網絡校校通”“優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簡稱“三通兩平臺”),實現“以教育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
4.加強校企合作
高等院校與企業在合作過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協調,發揮各自優勢。吉林省地方高校在加強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尚屬初級階段。日語專業應用型人才受專業的限制,大多要去日企、旅行社或日語培訓機構實習;師范類院校的學生則可以去開設有日語課程的中學進行教育實習。高校與企業應擴大交流與合作,在人才培養、資源等方面形成互補效應,發揮各自的優勢和潛能,為地方經濟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吉林省地方高校日語人才的培養要立足地方,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并促進地方經發展為目標,著眼于中日關系大環境下的吉林省與日本經貿文化的發展前景,結合教育部推進地方院校向職業教育轉型的相關政策,與時俱進地探索并積極改革日語人才培養模式,如此才能在招生與就業兩難的轉型期找出一條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中華人民共和國.2014年全國高等學校名單(截至2014年7月9日)[EB/OL].(2014-08-01)[2014-11-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408/173611.html
[2]修剛.轉型期的中國高校日語專業教育的幾點思考[J].日語學習與研究,2011(4).
[3]劉金紅.日本與吉林省經貿關系分析[J].現代日本經濟,2009(5).
2014-11-29
劉春波(1975- ),女,吉林長春人,長春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從事日本文學與日語教學研究。
G64
A
2095-7602(2015)03-01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