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瑜
(重慶工商職業學院旅游與文化學院,重慶 400052)
社會進步與科技發展,社會對人才的強烈需求促進了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蓬勃發展。就高等職業教育而言,僅有一技之長不代表成為一個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須具備一定的美學情趣,才能真正適應現代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贏,共同進步的要求[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也進一步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于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與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音樂鑒賞課程旨在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審美能力,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素質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時,也是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通過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能夠培養和提高學生的音樂感知力、表現力以及創造力,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此外,還能提高學生思想道德修養、藝術文化修養,活躍思維能力,增強分析能力、創新能力,推動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我國現行教育方針明確規定,學生需要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健康地發展。但是目前,美育在我國教育體系當中的分量最輕,地位最弱,已經處于可有可無的狀況。調查發現,我國美育教育缺失現象嚴重,全國很多地區普遍存在藝術教育、美育教育城鄉發展不均衡的狀況,最為突出的表現是學校專職藝術教育教師短缺、對課程投入嚴重不足。對高職音樂教育中的教材研究、教學體系的研究以及藝術實踐的研究還處于一個探索階段[2]。就現階段狀況而言,在高職院校中,尤其是理工科的學生,邏輯思維較強,但是形象思維以及創新能力相對較弱。這樣對于學生全面發展是極其不利的,通過音樂鑒賞教學可以改變這樣的現狀。
由于師資缺乏等客觀因素,因此我校音樂鑒賞教學采用大班教學模式,學生人數較多,專業結構較為復雜,通常沿用高校音樂專業的教學方法,注重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的傳授,注重音樂知識的系統性,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無法將自身的感情與想象投入到音樂中去,與音樂產生共鳴。師生之間的互動性也較差,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立體性思維”的教學目標相去甚遠。
高職院校的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有些學生接受過一些音樂教育,但有些學生從未上過音樂課,認為音樂就是唱歌,音樂的常識性的問題都沒有掌握,導致在音樂欣賞水平方面有所欠缺,課堂互動無法正常開展。
我校音樂鑒賞課程設置是16 學時,但教學內容卻涵蓋了音樂基礎知識﹑中外器樂﹑聲樂作品欣賞﹑歌劇﹑舞劇﹑戲曲音樂等諸多內容。由于學時短,內容多,教學時只能采取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聽的方式,缺乏引導學生自我創新學習的環節,導致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淺顯,更無從談及審美能力的提升,與高職素質教育的理念相背而馳。
學校資金投入不足,雖然設有音樂教室,但也只是在多媒體教室放置一架鋼琴,沒有專業的音樂欣賞設備,也沒有做隔音處理,限制了上課模式。
通過問卷調查和座談,了解我校審美教育現存問題,并歸因分析、解決問題,采用“自主、表現、合作”的音樂教學模式,改革音樂鑒賞課程。
以審美教育為核心,引導學生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品質。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學生的參與以及視聽效果的渲染達到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發展學生個性。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設計調整授課內容,讓學生主動參與,轉“聽”為“做”,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激發學生表現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藝術鑒賞能力。
營造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滲透審美教育。運用探究型學習方法是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嘗試解決問題的過程,來獲取知識、提升能力、形成價值觀的學習方式,強調對所學知識、技能有實際的運用。借鑒此方法讓學生對欣賞的音樂進行資料收集、討論、交流、表演,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多種方式結合專業特色從教學內容、結構上創新,創設良好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提高學習興趣。
打破學生對于“高雅”音樂的恐懼感、排斥感,增加學生審美體驗。借助語言描述,加深感知和想象的效果;提升視覺效果,引起審美感受,培養想象力和感知力;借助肢體動作,使課堂充滿活力,使學生陶醉于音樂之中。
將課堂教學與課外音樂社團活動合二為一,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文化藝術活動,如歌唱比賽、舞蹈比賽、觀看校內外藝術演出等等。以不同方式與高職相關專業有機結合,以此推動審美教育改革。吸引更多不同專業的學生參與到藝術實踐活動中,搭建一個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平臺,讓第二課堂成為第一課堂的有力補充,大眾參與,成為大學生展現自我的舞臺,豐富校園文化,增添藝術氛圍,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
從過去期末考試一卷定終身為主,變革為教學過程貫穿于考評機制中,通過學生分組討論、收集資料等方式,采取學生互相考評、教師輔助點評等方式,使得教學評價多元化,提升學生審美能力。
期望通過對高職院校審美教育模式的創新與實踐,通過音樂鑒賞課程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提升學生審美能力,活躍學生的思維,使之與科學教育、人文素質培養相結合,構建新的校園文化審美體系。
[1]范巧珍.高職高專音樂教育之美育探索[J]. 北京藝術教育,2005,(5):104-105.
[2]王圣春.應重視高校音樂美育的實施[J]. 吉林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7,(4):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