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琬琪
(江西財經大學法學院,江西 南昌 330000)
緊急救助義務是醫務人員的法定義務。《侵權責任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執業醫師法》等都規定了相關的緊急救助義務,本文主要討論醫療行為中的緊急救助。
醫療行為多是經過患者同意后的后續行為,未征得患者同意的醫療行為并不必然是非法的。雖然現今對該征得而未征得患者同意的專斷醫療行為的法律性質一直存有爭論,但是不排除專斷醫療行為中有符合緊急救助的行為,那么是否可以從大多專斷醫療行為中剝離出適當的緊急救助行為?醫療專斷行為大致分為四種:患者沒有作出同意表示的積極治療(如在醫生說明治療方案后,患者沉默,而醫生直接進行治療)、超越患者同意范圍的治療、無視患者拒絕意思的治療、不滿足患者意愿的拒不治療(如拒絕進行患者所愿的甲方案,而強行進行乙方案)。
理論界對于專斷醫療的法律性質,有下列三種主張:一是有罪說,即主張追究專斷醫療的刑事責任[1]。二是無罪說,即強調醫療行為促進和改善健康的積極價值,將治療行為等同于手術刀刺入身體等,是忽略醫療行為社會價值的表現。三是折中說,認為不是所有的專斷都構成傷害罪,應該依個案進行判斷。
如上所述,對于專斷醫療的性質,首先需要界定的是該行為本身是否正當,醫療結果是否在可容許的范圍內。醫生的診斷無錯,對患者的客觀評價無錯,并且治療方案有利于患者,或者說醫療行為本身固有的風險不可避免,雖然違反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具有實質的違法,但是卻不具有當罰性,因為適合的專斷醫療符合醫療目的的正當性以及醫療手段的適當性時,這種情況下,醫療權并沒有被濫用。
美國法律確立了判斷患者的拒絕治療權是否濫用的利益因素:對生命的維護、對無辜第三方利益的保護、自殺的制止、醫學職業道德的維護[2]。另外,在明顯不合常理的拒絕治療時,醫生可以參考具體的患者情況,通過正當程序得到專斷醫療的權利。
患者及其親屬的利益并不總是一致的,那么患者親屬以不損害患者利益,而違背患者行使患者同意權的情況下,醫生徑行治療,是正當的醫療行為。
有的學者稱其為緊急專斷治療,指當患者生命垂危,處在若不施救立即死亡的狀態,這時醫生有權在未獲許可的情況下進行施救。
1.“緊急情況”的界定
有兩要件說、三要件說以及不利因素說。兩要件說是指生命的重大危險性以及時間的緊迫性。三要件說是生命的危險性、時間的緊迫性以及客觀原因未得許可性。不利因素指治療危險性小于不治療危險性,并且認為忽略患者的決定權有一定合理性時,屬于醫療緊迫性的范疇。
2.最佳利益
不能夠獲得患者許可的情形下,最佳利益指的是對患者最有利的,比如,健康利益、對患者福祉的綜合評價,并且充分考慮到社會、文化和宗教諸多方面的因素,以實現對患者的生活、健康和幸福的最大保護。因為患者本人是最佳利益的當然擁有者和決定人,所以判斷時不能違背患者意愿。當不具有特殊原因的情況下,一般認為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就是最佳利益。
3.親屬是否具有拒絕治療權
美國法律認為,父母擁有對子女的醫療決定權,但是對于可能會導致子女死亡的醫療決定,仍然還是會受到法律制裁,因此,在這種情況下不允許患者家屬享有拒絕治療權。
為了保護公共財產、衛生的安全,法律規定特殊的疾病患者無論同意與否都要接受治療。大多數國家都是對嚴重精神病人和法定傳染病患者實施強制醫療,我國另外還有毒癮患者也需要強制醫療。
知情同意權來源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1947 年制訂的《紐約堡法典》,第一條原則就是“受試者的自愿同意絕對必要”。[3]并且同時設定了四個有效統一的要素:自愿、法律上有承擔能力、知情、理解。1957 年,美國把知情同意權由法律引進醫療領域。知情同意又稱知情許諾,權利內容包括知情權、選擇權、同意權以及拒絕權,決定必須自主、自愿,但是知情同意權是一種相對權,受到多方面限制,想達成有效的同意需具備以下條件。
1.同意主體
一般而言患者是直接承受人,可以說是第一主體,但是必須要有一定的同意能力或者是自主能力。我國臺灣省《醫療法》63 條規定要實行手術,應向患者本人告知,若為情況緊急,可由其親屬簽字同意。當患者不能做出同意的表示時,那么家屬和家屬之間有異議,誰說了算?或者對于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情況,又怎樣理解?在英國,法律規定有理解和認識能力的未成年人有不經過父母同意而自己決定醫療的能力。
2.同意內容
患者一旦認可醫療行為內容,就應當理解為不僅同意了行為,還同意了行為產生的后果。因為醫療行為有不固定性和一定的風險性,所以患者的同意應該包括醫療行為本身和固有風險所造成的結果。
[1]楊丹. 醫療刑法研究[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78.
[2]林東茂. 醫療上病患同意或承諾的刑法問題[J],中外法學,2008,(5):44.
[3][德]克勞斯·羅克幸.德國刑法學總論(第1 卷)[M].王世洲,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