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鳳,李廣宏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旅游演藝視野下廣西田林壯劇旅游開發研究
王金鳳,李廣宏
(桂林理工大學 旅游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摘要:在旅游行業風生水起的時代,旅游演藝事業悄然興起。壯劇作為壯族人民喜聞樂見的一種戲曲,隨著現代化的發展,卻在慢慢地被人們遺忘。它的傳承和發展令人擔憂,創新和延續危在旦夕。文章從旅游演藝的視角出發,通過對田林壯劇開發現狀進行分析,試圖發現現存問題,并找到另外一個繼承和發展的途徑,給壯劇的創新發展尋找更好的道路。
關鍵詞:旅游演藝;北路壯劇;旅游開發
旅游演藝是指在旅游景區現場進行的各種表演活動,以及在旅游地其他演出場所進行的表現當地民俗風情或者歷史文化的表演、演出活動[1]。與傳統演出相比,旅游演藝有其獨特的一面:一是演藝項目主要是針對市場所開展,從旅游者的角度思考的;二是演藝項目突出了當地的民俗風情或者歷史文化,提高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三是演藝項目更加注重旅游者的觀賞和參與體驗;四是在演藝項目上有一個鮮明的主題;五是演藝項目具有商業性質,目的是吸引游客,延長旅游者在景區的逗留時間,從而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
(一)幫助解決田林壯劇傳承與發展問題
2006年5月20日,壯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說明國家特別重視壯劇的傳承和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保護和弘揚人類文化的多樣性[2]22- 23。而現在壯劇的一個凄涼事實就是隨著現代化的發展,青年人追求時尚,慢慢地把傳統戲劇遺忘。田林壯劇出現劇目和技巧漸漸消失、觀眾老齡化、演員青黃不接、演出團隊減少、演出場所減少等種種問題,使得田林壯劇的傳承和發展面臨很大的問題。若把田林壯劇加入到旅游開發行列,與旅游演藝產品相結合,創造出一種全新的傳承發展模式,不失為田林壯劇傳承和發展的一條新思路。
(二)增添旅游資源,增強旅游吸引力
就目前田林縣的旅游開發現狀,較知名景點五個,分別為“鉗牙峽”“三穿洞”“馱娘峽”“岑王老山”和“西林教案”遺址。在這五個景區里面,“岑王老山”和“西林教案”遺址屬于人文景點,而其他三個景點則是自然風光景點。文化是一個旅游區的靈魂,如果將田林壯劇帶到景區或者在景區重新開辟一個壯劇表演場所,不管是實景旅游演藝還是傳統戲劇的旅游演藝產品,都能為田林的旅游增強吸引力,為田林的旅游開發帶來更好的發展。
(三)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經濟發展
田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在旅游方面相對百色其他縣市來說并不出色。但是,田林在北路壯劇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從2007年開始,田林縣已經成功舉辦了3屆“廣西北路壯劇文化藝術節”和4屆“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的舉辦,極大地提高了壯劇的知名度,擴大了壯劇的影響力,吸引了眾多的專家學者以及游客的到來”[3]。田林縣的北路壯劇從旅游演藝的角度出發,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旅游產品,將會成為其一個新的增長點。
(一) 田林壯劇簡介
1.田林壯劇的歷史
田林壯劇是北路壯劇的重要部分,北路壯劇源于田林舊州,是源于百姓生活,用壯語表演的一種戲劇[4]。2006年5月20日,壯劇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田林先作為北路壯劇的一個傳承基地走向全國乃至世界。從2007年開始,田林縣舉辦一年一度的“廣西北路壯劇文化藝術節”;另2010年起,田林縣舉辦一年一度的“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
關于壯劇的淵源,可追溯至明清時期,舊州經常有馬幫和客商歇腳休閑,北路壯劇在舊州開始萌芽,經歷八音班—八音坐唱—板凳戲—門口戲—地臺戲—游院戲—搭臺戲等階段。道光年間,北路壯劇基本定型。“正調”產生;樂器伴奏從只拉“正線”發展成拉“正、反線”;“卜牙調”搬上舞臺,作為老旦和雜角的唱腔,北路壯劇走出舊州,廣為傳播。光緒末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這段時期,北路壯劇得到全盛發展。程式定型,行當齊全,演技精湛,特點突出,劇目眾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北路壯劇得到政府的扶持,劇團、學校和文工團等通通出現,《百鳥衣》《鱷魚姑娘》等優秀劇目獲獎。“文革”十年,壯劇損失慘重,戲被禁演,劇本被燒,演員被抓。粉碎“四人幫”之后,撥亂反正,北路壯劇又重新活躍,演出活動頻繁,業余劇團逐年增多。
2.田林壯劇的曲調
經過幾百年來歷代藝師的改革、創造、發展,北路壯劇已有三十多個曲調。按板類分有:慢板、中板、快板、散板、歌舞。按用途分有:伴奏音樂有大過場、二過場(冷臺調)、梳妝調、殺雞調、八仙調、夜摸調;唱腔有正調、卜牙調、升堂調、山歌調、詩調、唐皇調、武公調、喜調、怒調、樂調、哀調、丑角調、緊板、喊板、哭板、罵板、還魂板、采花調、十二月花調、太平歌、姐妹樂、牡丹調。其中以“大過場”和“正調”最有特色。
“大過場”一開始稱“過場調”,源于八音班的“過場調”和“八板頭”。經過歷代藝師的繼承和發展,現已是北路壯劇不可缺少的曲牌音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產生了“二過場”,為了區別,便把“過場調”改稱“大過場”。
“正調”源于田林舊州山歌,屬宮調式,曲調婉轉,易于抒情。唱詞習慣于五字一句,也有七字句,完整的唱段不少于四句,整個唱腔的構成包括起板過門和呼喚性起板。
3.田林壯劇的角色
田林壯劇的角色分類一開始稱謂是:甫冒(男青年),勒肖(女青年),老布(老頭子),老牙(老太婆),甫賊(強盜),布仙(仙翁)等。到黃從善時代,開始有生、旦、老、丑之分。從黃永貴起,模仿邕劇的行當作了細分,生角有小生、中生、文生、窮生、公子、老生,旦角有小旦、正旦、花旦、搖旦、中旦、婆旦、彩旦,武角有武生、小武、老武、武旦,丑角有大丑、小丑。
4.田林壯劇的劇目
田林壯劇的劇目有歌頌美滿姻緣的《農家寶鐵》《那由姑娘》等,有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統治和罪惡的《文龍與肖尼》《龍圖公案》《蝶吒》等,有歌頌農民起義和民族英雄的《儂智高》《劉二打番鬼》等,有反對封建婚姻制度的《四姐下凡》《梁山伯與祝英臺》等,有反映人倫道德的《觀音堂會母》《一天賣兩起》等[5]6- 7。2003年,小壯劇《九品官辦宴》榮獲“全國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劇目金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等多個獎項。
(二)田林壯劇的旅游開發現狀
在2006年以前,田林的壯劇一直處于民間活動的狀態,每當逢年過節,各村鎮就會邀請一些業余的壯劇團表演,增加節慶的氛圍。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審批通過,北路壯劇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后,田林縣把北路壯劇發揚光大的大事提上日程。2007年到2009年田林縣成功舉辦3屆“廣西北路壯劇文化藝術節”,累計表演50多場次,觀眾達20余萬人次。2010年,田林縣舉辦首屆“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投入49萬元,觀眾人次達12萬,這代表田林壯劇走出田林,走向全國,走向世界。2011年、2012年田林縣繼續舉辦第二屆和第三屆“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分別投入38萬和31萬,吸引了八方來賓前來觀看。2013年舉辦“壯劇文化展演頒獎典禮”,投入30萬,有70多萬觀眾參與微博直播。2014年4月18日至30日舉辦第四屆“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58個團參與演出。
同時,田林的壯劇團一直在增加,2006年業余壯劇團只有8個。到2011年時,已有專業壯劇團1個,業余壯劇團48個,全年平均演出1000多場;2012年業余壯劇團達53個;2013年業余壯劇團69個;2014年業余壯劇團73個,每年田林的壯劇團都在增加。
(一)田林壯劇在全國已有知名度
2003年,小壯劇《九品官辦宴》榮獲“全國首屆博興國際小戲藝術節”劇目金獎、優秀編劇獎、優秀導演獎、優秀演員獎等多個獎項。從而使北路壯劇站在了更高平臺上,引起全國更多的關注。2006年壯劇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7年開始,田林縣每年舉辦一屆“廣西北路壯劇文化藝術節”。2010年舉辦首屆“中國壯劇文化藝術節”,人民日報、新華社、中港澳國際新聞報、新浪網等20多家媒體到會采訪報道,引起全國矚目。
(二)田林壯劇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作為北路壯劇發源地的田林縣壯族人口眾多,他們聽著壯劇長大,為北路壯劇的發展定型做出貢獻,與壯劇有著深厚的淵源。在只有22萬多人的田林縣,到2014年,業余壯劇團已達73個,平均兩三個村就有一個壯劇團,說明壯劇在田林有著很好的群眾基礎,田林壯劇成為了一種獨具本地特色的旅游文化資源。
(一)對現有資料深度挖掘、整理、創新
北路壯劇源于田林,從明清時期發展至今已有四百余年的歷史。劇目、曲牌、表演等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沉淀,現在田林縣專業劇團一個,業余劇團73個,雖然人數一直都在增加,但是很多觀眾都表示演員們需要提升演技。上演劇目300多個,能上臺表演的優秀劇目比較少。需要對田林壯劇進行深度的資料挖掘,從其他壯族素材中新編一系列全新的劇目出來,還可以借鑒目前世界潮流、中國潮流的元素,讓流行與傳統相結合,為田林壯劇能夠成為旅游演藝新產品做好準備。
(二)加強專業人才培養
田林縣在2007年成立壯劇藝術學校,聘請“新師”閉克堅為名譽校長,這為田林壯劇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另外,2009年田林縣被授予“中國壯劇傳承研究基地”,說明田林縣在壯劇界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然而,一個縣城培養人才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資源也是有限的。故實行政、校、企、研、用協調發展壯劇是創新的路徑,利用政策的支持、學校的人才、企業的能力、研究的成果,田林壯劇的發展才會“用”處更多更明顯。這樣田林壯劇成為旅游產品會更加快捷,發展更好。
(三)打造北路壯劇主題公園
利用北路壯劇的深厚歷史條件、豐富的文化資源和獨特的地方特色,結合現代主題公園的建設設計及特色,打造一款集觀光、體驗、休閑、娛樂、科教于一體的北路壯劇主題公園。分設園區,建設不同的戲劇主題,充分體現田林壯劇的地方戲劇元素,增加具有娛樂性和趣味性的設施和體驗活動,融入現代高科技建設4D戲劇劇院,定時定點的讓田林專業和業余的表演團隊前來表演戲曲或者其他歌舞。利用聲光電的技術,讓游客能夠更加主觀、深刻的體會田林壯劇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同時,周期性的更新主題公園的主題和內容,以此不斷吸引游客,延長主題公園的生命周期,讓游客體會更多當地區域文化的獨特性。
(四)與其他景點相融合
田林縣較知名的景點“西林教案”遺址在北路壯劇的《西林教案》劇目里也有涉及,所以讓游客在“西林教案”遺址景區游玩時觀看壯劇《西林教案》能夠更深刻的體會“西林教案”的文化內涵,這將會成為吸引游客的一種旅游方式。而同樣在其他景區或者其他縣市的景區都可以讓田林的壯劇團前去表演,這樣能增強景區的吸引力,為景區注入更多的文化內涵,讓游客體會本地獨有的文化特色和民族風情。
(五)不斷創新表演形式
所有的戲劇表演形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戲劇可以根據觀眾的需求改良和創新表演形式。傳統的壯劇表演形式也許不能很好的吸引更多觀眾前去觀看,因此,田林壯劇可以根據游客的不同需求,不斷創新表演形式。比如將歌舞、雜耍或者魔術等技術融入到壯劇表演中,增強北路壯劇的趣味性。也可以考慮小品、雙簧等表演形式,增強壯劇表演的觀眾參與性。由于壯劇是用壯語表達的一種戲劇,也許也可以考慮將語言改良一下,采用能讓觀眾更加通俗易懂的西南官話。
參考文獻:
[1]汪克會.國內旅游演藝產品開發現狀探析[J].商業經濟,2010(2):102- 103.
[2]楊莉菁.廣西田林縣壯劇的保護與傳承[D].廣西師范大學,2008.
[3]張聯秀.廣西民族民間文化資源旅游開發研究——以田林壯劇為例[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4):91- 94.
[4]蘇沙寧,歐陽園香.廣西三種壯劇之比較[J].文山學院學報,2013(1):1- 5.
[5]廖明君.壯劇藝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
(責任編輯王光斌)
A Research on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Tianlin Zhuang Drama in Guangx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erformance
WANG Jin-feng,LI Guang-hong
(School of Tour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Abstract:With the flourishing development of tourism industry, the career in tourism performance quietly rises. However, Zhuang Drama as Zhuang people’s favorite opera is gradually forgotten with modernization process. It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cause anxiety and its innovation and continuity are on the verge of danger.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ianlin Zhuang drama,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fi nd a better way to innovate and develop Zhuang dram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performance.
Key words:tourism performance; North Zhuang Drama; tourism development
作者簡介:王金鳳,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2012級旅游管理本科生;李廣宏,桂林理工大學旅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收稿日期:2015 - 03 - 12
中圖分類號:J825.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 9200(2015)04 - 0006 -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