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娜
(文山學院 政法經濟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從史料探究中國歷史時期孔雀的地理分布
白娜
(文山學院 政法經濟學院,云南 文山 663099)
摘要:孔雀自古就集娛樂、觀賞、醫療、食用于一身,然而關于孔雀在中國歷史時期的地理分布混亂不清,也缺乏專門的研究。文章搜集、整理歷史文獻,以《二十四史》為主要來源,輔助其他史籍,梳理分析與孔雀相關的歷史文獻,總結出中國歷史時期孔雀廣泛分布于中國西南和南方地區、西域地區、兩廣地區,而且還分布在與這些地區接壤相鄰的印度、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關鍵詞:歷史時期;孔雀;地理分布
孔雀在生物學分類上屬于鳥綱、雞型目、雉科、孔雀族、孔雀屬[1],孔雀有綠孔雀、藍孔雀兩種,雜色孔雀、白孔雀、黑孔雀是這兩種的變種,其中以綠孔雀最為珍貴,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2]。綠孔雀世界上僅中國云南、泰國和印度支那地區有分布,綠孔雀和大熊貓一樣珍貴,具有極高的科學考察價值。藍孔雀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可以人工飼養,集科研、觀賞、食用、藥用為一體。本文搜集歷史文獻,以二十四史中的記載為主要來源,整理發現孔雀在歷史時期的地理分布遠超于今天,廣泛存在于中國東南、西南、南方、西域地區,同時發現孔雀自古就具有極高的文化價值,千百年來孔雀發揮著朝貢饋贈、裝飾美物、佛教祭祀、文藝雙馨、醫療藥用、撣塵撫風、封建禮制的文化功能。
孔雀,又稱做孔爵,較早見于記載的是春秋時期張華《禽經》記載“鴻雁愛力,遇風迅舉,孔雀愛毛,遇雨高止”。又載“乾車斷舌則坐歌,孔雀拍尾則立舞”。可見,孔雀不僅外形美觀,而且能夠隨拍而舞,具有非常高的娛樂欣賞價值。 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五卷記載早在東漢時就有楊孚《異物志》(又稱《南裔異物志》)問世。原書已佚,載:“孔雀,其大如雁而足高,毛皆有斑文采,形體既大,細頸,隆背,自背及尾背有珠文,五采光耀,長短相次,羽毛皆作員文,五色相繞,如帶千錢,文長二三尺,頭帶三毛,長寸許,以為冠。”中國孔雀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孔雀文化尤其成為云南文化的璀璨明珠,多記載于史冊。通過文獻梳理,發現孔雀在中國歷史上廣泛分布在西域、西南、東南、南方,而且在中土也偶有蓄養,包括河南、湖南等地。《元史·仁宗本紀》:“十二月癸亥,中書平章政事李孟致仕,以樞密副使張珪為中書平章政事……鷹坊不花即列請往河南、湖廣括取孔雀、珍禽,敕以擾民,不允。”在王子今的《龜茲孔雀考》一文也得到輔證[3]。
孔雀在云南分布廣泛,史料多有記載。《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載:“元封二年,武帝平之,以其地為益州郡,割牂柯、越巂各數縣配之。后數年,復并昆明地,皆以屬之此郡。有池,周回二百余里,水源深廣,而末更淺狹,有似倒流,故謂之滇池。河土平敞,多出鸚鵡、孔雀,有鹽池田漁之饒,金銀畜產之富[4]269。”《續漢書》上也記載:“西南夷滇池出孔雀。”可見滇池附近的繁榮富庶和多出孔雀的記載。《后漢書·西南夷列傳·哀牢》載:“博南縣西山,高三十里,越之度蘭滄水也,哀牢人皆穿鼻儋耳,其渠帥自謂王者,耳皆下肩三寸,庶人則至肩而已。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毲,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有梧桐木華,績以為布,幅廣五尺,絜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其竹節相去一丈,名曰濮竹。出銅、鐵、鉛、錫、金、銀、光珠、虎魄、水精、曓璃、軻蟲、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獸。云南縣有神鹿兩頭,能食毒草。”可見在云南永昌郡今保山一帶也有孔雀分布。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一卷記載:“傣族地區多在群山環抱中的河谷平壩,有亞熱帶氣候,土地肥沃、四季常青,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優厚的條件。這里盛產樟腦、咖啡、橡膠、紫膠等經濟作物和柚木、紫檀等貴重木材,銅鐵金銀等礦產的蘊藏量都相當豐富。普洱茶是蜚聲中外的名產。野象和孔雀為這里增添了特有的景色。”可見在傣族居住的地區,物產豐富,孔雀、大象為該地增色不少。《資治通鑒》第三卷三年乙丑(公元485年)“春,正月,丙辰,以大司農劉楷為交州刺史,發南康、廬陵、始興兵以討叔獻。叔獻聞之,遣使乞更申數年,獻二十隊純銀兜鍪及孔雀,上不許。叔獻懼為楷所襲,間道自湘州還朝。”可見交州,今中國兩廣地區及越南部分地區亦產孔雀及與孔雀相關的工藝品。《新唐書·地理·嶺南道》“愛州九真郡,土貢:紗、孔雀尾[5]1099。”在今中越邊境多產孔雀。僅從文獻來分析,在歷史時期,云南滇中、滇西、滇東、滇南皆有孔雀分布的記載。
有關西域孔雀之記載有《后漢書·西域傳》載:“復西南馬行百余日至條支,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臨西海,海水曲環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關于條支國的地理位置頗有爭議,多集中在“西海”的不同解釋,根據這一記載,僅從《后漢書》的記載無法考證。綜合來看,條支作為唐代西域的地名,唐朝時所設的條支都督府,大概為今天新疆部分地區及以西包括塔吉克斯坦一帶比較可靠。《魏書》曰:“龜茲國地多孔雀,群飛山谷,人取養及食乳,如雞、騖。”龜茲大概為今新疆輪臺、庫車、沙雅、拜城、阿克蘇 、新和六縣市一帶。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四卷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傳統的犀、象、獅子、鴕鳥、鸚鵡、孔雀等珍禽異獸和真珠、珊瑚、玳瑁、瑟瑟等珍寶之類,仍在繼續輸入。”《晉書·張駿傳》記載:“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幇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餉品[6]235。”《遼史·本記》圣宗六載“六月,以政事舍人吳克昌按察霸州刑獄。丁丑,回鶻獻孔雀。”可見,歷史上西域地區多產孔雀。
有關兩廣孔雀之記載有《新唐書·地理·嶺南道》記載:“羅州招義郡,土貢:銀、孔雀、鸚鵡。”“雷州海康郡,土貢:絲電、斑竹、孔雀。”今廣東、湛江一帶亦產孔雀。《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十五載“謹北面因使者獻白璧一雙,翠鳥千,犀角十,紫貝五百,桂蠹一器,生翠四十雙,孔雀二雙。昧死再拜,以聞皇帝陛下。 陸賈還報,文帝大說”。白壽彝《中國通史》第一卷記載:“劉恂在唐昭宗時曾任廣州司馬,后留居該地,所著《嶺表錄異》3卷,內容涉及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地區的風俗物產,書中記載的動植物有八十多種,如動物有蚊母鳥、鵂鹠、孔雀、韓朋鳥、鷓鴣、黃蠟魚、竹魚、鹿子魚、魵魚、石首魚、比目魚、石矩、蛤蚧、水母、兩頭蛇等”。白壽彝《中國通史》第六卷載:“段公路所著《北戶錄》3 卷,書中記載的動植物近五十種,如動物有犀、鷓鴣、蚊母、孔雀、緋猨、紅蛇……”乾隆十六年(1751年),皇太后六十歲生辰,中外臣僚紛集京師舉行大慶……各地督撫之貢物,爭奇斗巧。“廣東所構翡翠亭,廣二、三丈,全以孔雀尾作屋瓦”。從后人征引中還可以看到有關翠鳥、鸕鶿、孔雀、荔枝、龍眼等有關南方動、植物的描述。
其他國家孔雀分布的記載有《新五代史·四夷附錄》載:“占城,在西南海上。其地方千里,東至海,西至云南,南鄰真臘,北抵驩州。其人,俗與大食同。其乘,象、馬;其食,稻米、水兕、山羊。鳥獸之奇,犀、孔雀。”唐代貢品多為各地的土特產和手工業產品。如北方的雕翎、麝香,嶺南的孔雀尾、龍須席、白瓷等。《元史·世祖本紀》載:“九月甲辰,海南貢白虎、獅子、孔雀。”《明史·外國列傳》記載:“文郎馬神,以木為城,其半倚山……所產有犀牛、孔雀、鸚鵡、沙金、鶴頂……”“真臘,在占城南,順風三晝夜可至……其國城隍周七十余里,幅員廣數千里。國中有金塔、金橋、殿宇三十余所。王歲時一會,羅列玉猿、孔雀、白象、犀牛于前,名曰百塔洲……其國,周千里,風俗勁悍,習于水戰。……其貢物,有象、象牙、犀角、孔雀尾、翠羽……”“三佛齊,古名干陀利……其王馬哈剌札八剌卜遣使奉金葉表,隨入貢黑熊、火雞、孔雀、五色鸚鵡、諸香、苾布、兜羅被諸物。”“浡泥,宋太宗時始通中國……乃遣使奉表箋,貢鶴頂、生玳瑁、孔雀、梅花大片龍腦、米龍腦。”“覽邦,在西南海中。厥貢,孔雀、馬、檀香、降香、胡椒、蘇木。交易用錢。”“百花,居西南海中。洪武十一年,其王剌丁剌者望沙遣使奉金葉表,貢白鹿、紅猴、龜筒、玳瑁、孔雀、鸚鵡、哇哇倒掛鳥及胡椒、香、蠟諸物。”“榜葛剌,即漢身毒國,東漢曰天竺。其王敬天朝……威儀甚壯。丹墀左右,設孔雀翎傘蓋百余,又置象隊百余于殿前。”[7]8406
綜上所述,在中國歷史上孔雀廣泛分布于西域、南方、東南、西南地區,中土偶有蓄養。分析文獻,孔雀在中國歷史時期主要分布在今天云南、廣東、廣西、新疆地區,其次是四川、湖南、湖北、海南、西藏地區,在中原河南偶有蓄養。同時分布于與這些地區接壤的越南、柬埔寨、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
參考文獻:
[1]朱世杰,常弘,等.孔雀屬孔雀線粒體細胞色素b基因全序列分析及其系統進化研究[J].中山大學學報,2004 (16):45- 47.
[2]包文斌,陳國宏,等.孔雀微衛星引物篩選及其遺傳多樣性分析[J].遺傳,2006(10):1242- 1246.
[3]王子今.龜茲孔雀考[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4):81- 88.
[4](晉)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65.
[5](唐)房玄齡.晉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6](宋)歐陽修.新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5.
[7](清)張廷玉.明史[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4.
(責任編輯楊永福)
An Inquiry on the Peacock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 from Historical Records
BAI Na
(School of Politics, Law and Economics,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99, China)
Abstract:Peacock has high entertainment, ornamental, medicinal and edible values, but 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in Chinese historical periods is in confusion and also lacks specialized research. By combing historical documents associated with the peacock in Twenty-four Histories and other historical records, the paper discovers that the peacock is widely distributed in southwest and southern regions of China, western region, Guangdong and Guangxi region, but also distributes in their neighboring areas India, Vietnam, Cambodia, Indonesia and other countries and regions, so it has hig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Key words:historical periods; peacock;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作者簡介:白 娜,文山學院政法經濟學院講師,碩士。
收稿日期:2014 - 10 - 28
中圖分類號:Q959.7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 - 9200(2015)04 - 0056 -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