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升剛
(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3)
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模式創新研究
——基于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的實證分析
曲升剛
(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廣西南寧530003)
該研究在對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黨建工作進行調研的基礎上,分析了90后藝術類大學生的時代特點,揭示了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中的“三個不到位”,進而從健全管理載體、創新制度、精選實踐載體、拓展宣傳載體等角度探討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組織生活創新并實證分析其成效。
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組織生活;90后;新媒體
習近平同志在第二十三次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提出,全面推進黨的建設各項工作,要強化思想引領,堅持立德樹人,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有效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和共產黨員先鋒模范作用[1]。這對高校黨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做好基本的黨建工作,更要不斷創新制度和載體,把它們融入整個教育過程中。在高校中,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特點鮮明,形式也相對自由、靈活,傳統的高校黨建工作已經不能適應藝術類學生教育的需要。因此,面臨不斷變化的形勢和挑戰,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具有極大的挖掘潛力,必將成為高校學生黨建工作的又一新課題。
以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為研究對象,對404名藝術類大學生(包括2014級的295名新生和109名黨員)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基層黨支部生活和基層黨建工作模式等,共發放問卷405份,回收有效問卷374份,問卷有效率達到92%。根據問卷調查的數據,分析情況如下。
(一)藝術類大學生及學生黨員現狀
1.思想認識較薄弱,入黨熱情相對較低。藝術類學生專業基礎強,但文化基礎弱,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素質不高,尤其在升入大學后,在學習目標不明確、專業知識不鞏固、知識面狹窄的情況下,對待專業課和文化課的態度有明顯的差別,輕視思想政治課,黨課培訓出席率偏低,政治覺悟有待提高。因此在發展黨員問題上,難以統一思想,教育工作艱巨。被調查的非黨員學生中只有38.4%的人有入黨意向,本學期分黨校入黨積極分子學員共計235人,中途退出79人,完成培訓有資格參加黨試者154人,結業144人,結業率61.3%,根本無法達到結業率90%的基本要求。
2.道德觀念多元化,功利主義色彩越來越濃。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群體以90后為主體,特定的時代孕育了一群有鮮明個性的群體,他們往往思想新穎、思維發散,具有較強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但也容易受多元價值觀的影響,呈現出貪圖物質享受、追求經濟利益的特征,他們常常把獲取個人利益作為自己選擇“為與不為”的衡量標準[2]。據調
查,文化傳播學院學生樂于從事微商、淘寶等在線小生意,就大一某班級來說,賣鞋、賣化妝品、文具等貨品的微商達到40%以上;有近一半的受訪學生選擇把“成名”“賺錢”作為人生的目標。在參加各項比賽或集體活動時,學生大多考慮有沒有物質回報,若沒有金錢好處的活動,則表現出漠不關心的態度。
3.追求民主和自由,責任意識和團隊精神較弱。90后藝術類大學生自幼接觸計算機和互聯網,獲得信息的渠道廣泛,普遍能夠運用QQ、微博、微信朋友圈等SNS社交平臺和軟件公開表達意見訴求。調查數據顯示,基本每個同學都有QQ,使用微信和微博的同學也高達87.1%和56%。與此同時,藝術類大學生也呈現出強烈的“自我”意識,對傳統的大學班級、年級等集體歸屬感有所降低,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降低,協作能力較差。調查發現,15.3%的學生表示不愿意參加學院和班級黨組織的活動,58.2%的學生表示只是被動地配合,僅有26.5%的學生愿意積極主動去參加。
(二)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組織的現狀
1.黨建隊伍配置不合理,落實執行不到位。在被調查的文化傳播學院中,黨建工作大多由高年級學生或者專業教師承擔。專業教師既要做好基本黨務工作,開展各種黨組織生活,又要承擔著繁重的教學、科研、管理等任務,有時難以兼顧,不能及時地傳達上級的各項任務;高年級學生由于沒有組織的正式授權,面對個性鮮明的藝術類學生,也面臨著管理困難、支部難以開展活動的局面。調查數據也顯示,38.6%的同學認為黨員不能起到模范帶頭的作用,41.7%的非黨員同學表示不知道負責本學院黨建工作老師的姓名和本班黨員所屬支部書記的姓名。
2.黨建工作制度不健全,修改完善不到位。在被調查的文化傳播學院中,41.2%的黨員認為在預備黨員轉正時期沒有明確的評估指標,58.7%的黨員認為黨員考評方式單一,主要是通過“思想匯報”的形式進行。在與黨支部書記的訪談中得知,黨支部雖有明確的黨建工作制度,但是配套的監督、考評和激勵機制并不完善,而且基層黨組織生活開展時間、地點比較分散,監督和考核也比較困難。對于一些不能完成基本任務的黨員,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退出機制。加之藝術類學生個性鮮明、特立獨行,發展和管理起來也比其他學科學生更為困難。
3.黨組織生活形式單一,宣傳教育不到位。新媒體的流行和社交網絡工具在學生之間的廣泛應用,使得面對面的交流大為減少,與此同時,傳統的“三會一課”的方式對藝術類的學生基本沒有吸引力。調查數據顯示,接近一半的黨員認為“三會一課”內容晦澀,針對性不強;73.8%的學生黨支部書記表示,僅根據輔導員的指示安排黨組織生活,發展黨員、傳達會議精神等活動是黨組織生活的主要內容;58.5%的黨員認為支部組織生活僅僅在黨員內部開展,對非黨員學生宣傳教育作用微乎其微。
根據文化傳播學院的總體調查情況發現,傳統的黨建工作方式已經不適用于90后的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模式亟待創新。
根據對高校藝術類院系學生黨建工作現狀的分析,為解決藝術類大學生黨員教育難、管理難、無載體的問題,筆者認為既應該抓住藝術類學生的專業特點,又要把握90后大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還要有一支又專業又穩定的隊伍,這樣才能開創黨建工作的新局面。
(一)健全管理載體,確保黨建工作的長期性和穩定性
黨建工作要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專職黨建工作者的數量,減少兼職老師自身流動對工作的影響,確保在政治導向工作環節上的專業化。同時,要注重對優秀學生黨員的培養,提高學生的黨性認識,
擴大在非黨員學生中間的宣傳,轉變以教師為主導的黨建工作格局,要建設一支“師生”靈活互動的黨建工作隊伍。
如,文化傳播學院為加強組織隊伍建設,結合藝術類大學生生的專業特點,成立了以專職黨建工作者為組長、以學生黨支部書記為組員的“黨員工作站”,同時以“選好對象、敢于授權、勇于負責”為原則,設立“年級長”制度。在黨員隊伍中,既有專職黨建工作者的管理,又有學生黨支部書記的參與;在非黨員學生中,有專業老師進行思想引導,同時又有年級長配合開展學生黨建活動,既分擔了專業老師的壓力,又增加了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另外,藝術類大學生專業學習實踐的空間和時間相對自由和靈活,學院鼓勵學生黨員在外出學習實踐活動中開展具有專業特色的黨組織生活,例如“紅色畫筆”“紅色歌聲進鄉村”等活動[3]。
(二)創新制度載體,提高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雖然藝術類大學生個性自由散漫,但是黨員隊伍的紀律不能亂、純潔不能變、標準不能降,要始終堅持嚴格履行程序、加強教育管理和考核的原則,對于不合格黨員要疏通出口,保持隊伍的純潔性。因此,健全的考核制度、規范的基礎平臺、明確的實施細則,是確保黨組織工作有章可循,有規可依的強大后盾[4]。
例如,文化傳播學院黨委設計推出的《黨員實踐活動考評手冊》,記錄學生黨員在校生活的表現,所獲獎項和所參加的各項活動均在《考評手冊》中有所記錄,并以此作為學生黨員推優、發展、轉正等環節的參考依據。在當前深入開展黨的“三嚴三實”活動背景下,文化傳播學院嘗試完善學生黨支部群眾工作的實施細則,鼓勵非黨員學生參與支部建設,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進行評議打分,由院系黨校匯總結果,支部表彰先進,鞭策落后。
(三)精選實踐載體,增強黨組織的教育功能和服務功能
對藝術類大學生可緊扣非功利的美學態度,從新生入學和入黨教育等方面入手,加以正確引導,純化入黨動機。在支部活動形式上,除了傳統的理論研討外,可立足于專業特點和時政熱點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活動,貼合學生實際,體現以人為本。如開展“藝術學生黨員下鄉采風”“黨員進軍營”、暑期“實崗掛職”等活動,引領學生黨員發揮個人特長,接受社會正能量的熏陶。與此同時,還可以積極探索跨學科、跨單位、跨區域的合作共建模式,著力創造環境、搭建平臺,為藝術類黨建工作創新實踐載體[5]。
文化傳播學院在黨校培訓方面,就多次與其他院系聯合舉辦入黨積極分子黨校培訓班,有經貿學院黨委、財政學院黨委、石埠鎮黨委等校內外單位參加,互相交流黨員學習心得。暑期實崗掛職活動通過選派優秀黨員、學生骨干到南寧市縣區的黨政機關、鄉鎮農村和行業系統掛職鍛煉,教育學生結合自身優勢,進行社會實踐,讓大學生們在掛職鍛煉中“受教育、長才干、做貢獻”。
(四)拓展宣傳載體,增強支部生活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藝術類大學生具有獨特的審美,善于運用各種豐富而生動的素材,因此創造并運用覆蓋面更廣、承載信息更多、更富有特色,并適合藝術類大學生特點的宣傳載體非常重要。宣傳的內容要避免與現實生活脫節。藝術類院系在進行黨建宣傳的時候,應注意將專業和生活相融合,善于在循序漸進、潛移默化中幫助藝術生實現進步和發展[4-6]。
文化傳播學院創建的官方微信平臺,現在已經發展成為黨建宣傳和育人的新陣地。目前,微信平臺制作有“圖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招募2014級年級長”“黨風廉政建設漫畫系列”“三嚴三實”等數條宣傳微信,點擊率845次,文字簡潔易懂,圖片有趣幽默,使黨建宣傳日常化、身邊化,受到學生的一致好評。與此同時,文化傳播學院還以“大學生藝術節”為宣傳載體,通過唱紅
歌、演出紅色話劇等形式開展黨組織生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為創新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目前,面對新形勢與新局面,藝術類大學生黨建工作在結合學生專業特點、融合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還需要不斷拓展新思路、開展新局面,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素養與道德修養,使其能夠發揮專業優勢,形成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將開放式管理與凸顯藝術專業特點的育人方式相結合,不斷探索和創新藝術類專業大學生的黨組織生活模式。
[1]習近平.第23次全國高等學校黨建工作會議:堅持立德樹人思想引領加強改進高校黨建工作[EB/OL].http://www. gov.cn/xinwen/2014-12/29/content_2798452.htm.
[2]張銳,夏鑫,張琳.“90”后大學生黨員教育工作探索[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1).
[3]馮雯婷.新時期高校藝術類學生黨建工作研究——以吉林省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3.
[4]程濤.新形勢下高校藝術類大學生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創新研究[J].思想政治課研究,2015(2).
[5]劉雨芙,何文書.關于發揮高校基層黨組織作用的幾點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6).
[6]郭慧梅.研究生基層黨組織黨員教育活動主體特征研究[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3(10).
G41
A
1673-8535(2015)04-0098-04
曲升剛(1982-),男,江西吉安人,廣西財經學院文化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黨建工作。
(責任編輯:高堅)
2015-06-26
廣西高校黨建工作課題(13DJ017);廣西財經學院2014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課題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