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龍 王曉娟 王德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
關于當前研究生就業問題的幾點思考和建議
李方龍 王曉娟 王德光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動物科技學院,陜西 楊凌712100)
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學歷層次人才,在新形勢下,由于社會需求、高校培養及研究生群體特性等因素的影響,其就業問題日漸突出,關系到我國的社會穩定和未來的發展。如何有效解決研究生的就業問題,提高研究生的就業質量,已成為教育主管部門和全國各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造成研究生就業困難的幾個主要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相關的解決對策及建議。
研究生 就業問題 解決對策
目前,我國社會和經濟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對人才的需求量逐年增加。研究生作為我國高學歷層次人才,在科技發展和社會進步等方面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為了適應發展的需要,增加人才供給量,我國自1999年開始大規模招收研究生,但隨之帶來了研究生畢業生數量激增,就業競爭壓力增大,加之目前社會對人才需求轉型、高校培養體制滯后和研究生就業意識轉變等原因,從而造成了研究生就業率整體下降,就業質量整體下滑等一系列問題。那么,如何有效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以及各級教育主管部門和全國各高校面臨的挑戰。
1.人才供求關系的不平衡。根據官方和民間各類就業統計數據顯示,就目前的就業形勢而言,社會對研究生仍有較高的需求量[2]。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波動,特別是近幾年來受到全球經濟滑坡的影響,我國對資源整合的力度加大,對于研究生的需求量處于持平或略有下降的趨勢。而自1999年以來,我國研究生的招生規模逐漸擴大,每年畢業的研究生數量逐年增加,加之往年未就業的畢業生數量龐大,給研究生的就業帶來了較大的競爭壓力,多人競爭一崗的情況隨處可見。人才供求關系的不平衡,造成了研究生的就業優勢逐年減弱,已成為研究生就業困難的最主要原因。
2.用人單位人才消費觀念的轉變。過去,我國曾一度出現過高學歷人才包分配的政策,后來隨著社會的變革,又出現了用人單位過度推崇學歷的現象。那時,企事業單位盲目追求人才的學歷,而輕視人才的能力,甚至以本單位錄用多少碩士、博士為榮,造成了人才消費的虛熱[2]。隨著研究生畢業人數的持續增多,我國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企事業單位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合理改善,目前,除高校、科研院所、部分事業單位等對高層次人才有特殊需求外,大部分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需求以崗位的實際需要為主,對于技術含量不高的崗位,用人單位更傾向于個人要求和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的本??粕贿x擇起點高、要求高、人力資源成本高的研究生,人才消費理念更趨于理性,從而降低了高學歷層次人才消費的熱度。
3.高校的培養機制滯后,就業指導水平參差不齊。就培養機制而言,由于研究生招生人數多引起師資、科研設備、實習場所等資源的人均占有量下降,從而導致研究生培養水平降低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因專業不同而引起的研究生就業率的差異始終存在于我國社會中,短時間內無法消除,這從另一方面反映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導向。各大高校和科研機構作為培養研究生的主要機構,其專業設置和專業招生數變化與社會的人才需求變更相比,相對滯后,無法跟上社會人才需求變更的步伐,往往導致社會人才需求量多的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少,而社會人才需求量少的專業畢業的研究生偏多,一定程度上給研究生就業帶來了困難。
另外,相對于國外大學,我國的就業指導體系起步較晚,加之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由于經費欠缺,就業指導師資力量不足,就業指導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就業指導水平參差不齊,甚至有些科研院所的就業指導工作完全依賴導師,并未設置專門化的就業指導機構。同時,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各研究生培養機構往往將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放在本科生身上,開設的就業指導課程等不向研究生開放,大部分的就業指導工作還是依靠導師進行。而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不僅要在學習和科研方面指導研究生,在思想、生活、就業等方面也要對研究生進行指導。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大部分導師所帶學生較多,科研任務重和教學任務重,加之還要照顧家庭,因此,除了關注研究生的學習和科研,確保能順利畢業以外,沒有太多精力對研究生進行就業指導,這就造成了研究生就業意識、職業規劃等能力的欠缺,削弱了其就業競爭力。
4.研究生自我定位不準,對就業認識不足。學生報考研究生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真正喜歡科研、熱愛科研,并且決定以后以科研作為自己畢生事業追求的;第二類,本科或者碩士畢業找工作不理想,決定通過繼續深造提高自己的就業砝碼;第三類,隨大流,對讀研究生之后具體做什么工作沒有概念的[3]。就目前研究生的整體培養狀況來說,科研水平是研究生的核心競爭力,每位研究生都肩負著較重的科研任務,在科研上投入了較大的精力,在相對封閉的實驗室生活里,沒有太多的時間和心思關注外界的變化和發展,一定程度上與外界社會脫節。但長期的就業實踐證明,第一類研究生有較好的職業規劃,目標明確,通常會在讀研期間取得較好的成果,最終選擇出國深造,或落腳高校,科研院所等工作單位。第二類和第三類研究生在研究生群體中占有相當高的比例,他們對自己和外界環境認識不足,往往以研究生身份自居,有著較高的就業期望,認為讀過研究生之后,就業環境、待遇、起點、發展等都要有所提高,因此不愿到基層或非核心區域工作,從自我意識上給就業帶來了困難。
1.政府積極發揮調控作用,加大就業政策的制定和落實力度。政府作為經濟調節、市場監督、社會管理的主體,解決就業問題,維持社會穩定是政府重要的職能體現。面臨嚴峻的就業問題,政府應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堅持就業優先的經濟發展戰略,實現擴大就業與經濟增長的良性互動,建立健全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創造并維護公平的就業環境,加大就業、創業促進政策和扶持政策的制定和監督落實的力度,多措并舉,積極發揮調控作用,為畢業生就業提供良好的保障。
2.加速研究生教育改革,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為研究生培養的主要責任單位,在新形勢下,面對研究生就業中凸顯出的種種問題,應以促進研究生就業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及時調整研究生招生和培養戰略,多措并舉,多方面加速改革。
首先,在專業設置及培養目標方面,各研究生培養機構要以社會和市場人才需求為導向,把國家需要、社會要求與自身學科優勢結合起來,冷靜分析自身不足,深化專業設置、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4]。對于人才需求量大、就業相對容易的專業,在不降低招生質量的前提下,應增大這些專業的招生指標。反之,對于人才需求量少、就業相對較難的專業,應適當減少招生指標,提高生源質量,進行拔尖式培養。另外,面對資源不足、教學體制陳舊等狀況,各研究生培養機構要本著“走出去,請進來”的思想,積極爭取資源,深化校企合作,促進交流,優化資源配置,并將實踐學習帶動理論學習的思想融入教學培養中,搭建研究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平臺,實現理論與實踐的雙提高,全面促進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提高。
其次,建立健全就業指導體系和課程配置。各研究生培養機構要高度重視就業指導對于提高研究生就業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性,始終將就業指導工作貫穿于研究生的培養機制中,合理設置就業指導課程,加大就業指導工作的經費支持力度,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廣泛動員專家教授、企業高管、優秀畢業生等加入到就業指導團隊中,完善就業指導體系建設。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就業指導工作。對研一學生,可將就業指導課程作為必修課加入到研究生的課程培養計劃中,讓其學習基本的就業知識,幫助分析就業形勢,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合理地指導制定職業生涯規劃;對研二學生,可根據研究生的就業意向,展開分類指導,并加大如職場禮儀、簡歷制作、面試技巧、口語表達等方面的培養,全面提高就業能力;對研三學生,在就業意向基本確定以后,在充分動員其就業的基礎上,加大對就業困難學生的幫扶力度,積極為他們聯系就業單位,并具體落實到每位學生。
最后,加強研究生思想引領,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根據我國的教育方針,我國優秀人才的培養標準以“德育為先”,而“德”不僅單純指品德,還包括政治素養和思想素質,也就是說一個學生培養得合格與否,首先是德育是否過關。就現狀而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靠研究生導師進行。但實踐證明,德育不能完全依賴于導師,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應建立一支品行修養好、業務能力強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實現研究生導師和研究生輔導員雙重責任制,不斷加強研究生的思想政治引領。同時,各高校和科研院所不僅要重視學術氛圍的建設,還要高度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深度開展質量高、效果好、內容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建立合理的參與考評體系,并納入研究生的獎助和畢業體系,著力培養研究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組織協調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素質,為提高就業競爭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國社會對研究生仍具有較大的需求量,但也對研究生的培養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應看到,研究生的就業困難只是相對的,在各級政府、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及研究生本人的共同努力下,定能有效解決研究生的就業問題,從而開創研究生就業的新局面。
[1]王丹平,張建兵.新形勢下研究生就業問題探析[J].高教探索,2005(2):85-88.
[2]林玲,黃爭舸.當前研究生就業影響因素剖析及對策初探[J].高等農業教育,2004(6):75-77.
[3]劉洪韜,陳紅珍,曹青.研究生就業誤區之我見[J].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4(12):44.
[4]楊鶴清,趙懷清.當前研究生培養現狀與就業對策分析[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5(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