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飛
(江蘇省淮安中學,江蘇 淮安223200)
以“恩來精神”引領中學德育教育
張正飛
(江蘇省淮安中學,江蘇 淮安223200)
作為總理故鄉的學校,淮安要充分發揮歷史文化名城的優勢,積極利用一代偉人、開國總理周恩來的寶貴精神財富,以總理的偉大人格感召青年學生。本文對周恩來五大精神——愛國精神、嚴細精神、創新精神、修身精神、奉獻精神進行闡述,并提出如何引領學生成人成才。
恩來精神 中學教育 嚴謹務實
在市場經濟大潮澎湃洶涌下,人們的價值取向多元化,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緊密,如何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使他們在山泉清,出山泉亦清,成為引領班級管理的中堅,是中學教育的重要使命。作為總理故鄉的學校,無疑具有這一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因此筆者認為,周恩來精神對當代中學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讓周恩來精神走進校園,走進班級,走進廣大師生的頭腦,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周恩來的愛國精神主要表現在志存高遠,為國為民,無私無畏,終生奮斗。
首先是志存高遠,周恩來從小就表現了崇高的志向,早在少年時代,周恩來就樹立了報國之志。他在十三歲那年,回答老師為什么讀書的問題時就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為中華崛起而讀書。
其次是為國為民,他認為領導者是人民群眾需要與利益的代表。周恩來認為廣大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實現,需要有勤勤懇懇為之服務的千百萬領導者,也就是說,領導者是人民群眾需要與利益的代表。人民群眾之所以需要領導,是因為領導者能夠代表人民群眾的利益并在其中進行組織、指揮、控制、協調,這是人民群眾需要領導的原因,也是領導者最基本的功能。因此,周恩來把領導的全部意義歸結在“為人民服務”之中。這5個字不僅是社會主義領導的本質,而且是周恩來所揭示的領導與被領導相互依存關系的核心,正因為人民群眾需要服務與領導能夠提供服務,才會構成領導活動。
再次是無私無畏,周恩來在延安整風時期曾這樣評價自己在這段時間的表現:“經過大革命和白色恐怖的鍛煉,堅定了我對革命的信心和決心,我做工作從來沒有灰心過,在敵人公開壓迫下沒有膽怯過。”他始終堅定不移地信仰共產主義,相信革命的前途是光明的。
最后是終生奮斗,最令人敬佩的,莫過于周總理對其信仰的忠貞不貳,作為一個共產黨人,周總理把共產黨黨員最根本的一條: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生,完完全全地,不折不扣地,毫無保留地堅持到底了。在生命的最后時刻,周恩來想到的仍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仍是工作和他人,對共產主義事業充滿了必勝的信念。
周恩來說得很好:“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信心的源泉?!蔽覀兦嗌倌暌谩疤煜屡d亡,匹夫有責”的道理,自覺地把個人理想融入全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堅定中國夢的信念。當下的中學生,應該爭做一名熱愛祖國、理想遠大的人,平時認真學習之余,多參與社會實踐,走進周恩來紀念館和童年讀書處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引導學生踐行周恩來的愛國精神。學校按照班級展開,每年定期派一些志愿者到這以上基地擔任義務講解員,一方面協助展開周恩來精神宣傳教育活動。另一方面,使學生在宣傳周恩來精神中得到熏陶與感染?!扒笆虏煌笫轮畮煛?,每位學生應該為祖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實現人生價值。
“小事不小,以小看大”。這是他嚴細精神的特點之一。周恩來說過,毛澤東、鄧小平是“舉重若輕”的帥才,而自己作為執行者,只能是“舉輕若重”。他說過:我多管些具體的事,就可以讓毛主席有更多的時間考慮一些更大的問題。毛澤東也稱周恩來是 “確有吐握之芳”,“善于處理各種復雜矛盾”。周恩來說的“舉輕若重”的“輕”是指平常的小事,普普通通的事;“重”則有豐富的內涵:一是勤勤懇懇、扎扎實實;二是精雕細刻、一絲不茍;三是周到全面、不失偏頗。實際是把“小事”看做是“大事”、重要的事情處理。在工作方法上,把“大事”與“小事”辯證地看。他的工作作風是事無巨細,件件處理得井井有條。
周恩來為了“中華之崛起”,矢志不移,奮斗終生。在新中國成立前,他經歷了血與火的考驗,無論在大革命失敗后,在白色恐怖的地下工作環境,或指揮紅軍過雪山草地脫險境的艱難困苦年代,他“亦勇亦智永向前,千難萬險只等閑”的故事,學生從中學到這樣一個道理:處變不驚,是一個人大智大勇、有膽有識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人成長和成熟必須具備的品質與素養。通過該精神的培養,學生今后在人生的征途上,無論遇到多么復雜、多么險惡的情境,都要做到處變不驚,沉著應對,用自己的智慧與膽識開拓新局面。
因此,班級可以在教室的黑板報上,舉辦“周恩來生平事跡”展覽,讓學生真正讀懂周恩來,走近周恩來。同時積極創建 “周恩來班”,讓周恩來嚴細精神哺育學生健康成長,正如教育專家所言:“周恩來精神是一把開啟孩子心靈的金鑰匙。”
周恩來的創新精神主要體現在他慎思明辨,反對迷信盲從,敢于獨立思考,崇尚科學,敢于創新。他具有出眾的智慧,臨危不亂,多謀善斷。早在1918年,周恩來就直接抒發了他的宏愿:“想要想比現在還新的思想;做要做現在最新的事情;學要學離現在最近的學問。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實在,學問要真切。”這是他經過青年時代的靈魂掙扎而確立的新的精神支撐點。
周恩來在學生時代即主張慎思明辨,對各種學說要“深究而悉討”,不能淺嘗輒止,人云亦云。他對孔子儒學、耶穌教義和佛家經論都敢于大膽懷疑,主張破除迷信,反對盲從。他明確區分科學與迷信的界限,說:“迷信與信仰何別?別在其所信的理論與方法,能否用在實際上來試驗,換過來說,便是能否合乎科學精神。”這實際上提出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的重大命題,閃爍著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光輝。他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更堅定地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
周恩來不僅敢于自我批評,而且善于自我批評,即批評的時候“要注意和整理,要有發現和創造”。他在作自我批評時,并不滿足于揭露、認識、改正自己的錯誤,而是在檢查錯誤事實、剖析犯錯誤的原因和探求改正錯誤的措施等環節中,力求發現有價值的東西,進而有所創造。
為此,班級要充分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相關的周恩來精神的主題班會活動,此外,班主任可以向學校申請,邀請國內和省內外及學校有知名度的研究專家,及時更新周恩來精神研究的理論知識,甚至曾在周恩來同志身邊的工作人員,周恩來的親屬來學校講授周恩來同志的生平事跡。
周恩來在南開學校時,他的作文 《尚志論》:“不私于個人”是他一生的座右銘。在《第十次畢業同學錄》中,對他有這樣一段記載:“君性溫和誠實,最富于感情,摯于友誼,凡朋友及公益事,無不盡力?!边@說明他在學校里善于團結同學,熱忱幫助同學,與很多同學結為知心朋友。此外,他是學校里遵守各種規章制度的模范,他參加革命后,又成為嚴格執行黨的紀律模范。因為周恩來喜歡廣交朋友,他常說:“相勉以道德,相交以天真,相待如兄弟。”在南開學校期間,他積極發起與組織各種學生團體,把廣大學生團結在一起。然而當下的中學生中崇洋排中,忽視理性;注重娛樂,崇尚反叛的現象屢見不鮮。
因此,班主任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在平常的教學工作與班主任工作中,都應當滲透周恩來的自律修身精神,它是成為“四有新人”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我們一定要以周恩來為榜樣,人人爭做團結互助的模范,個個爭做遵紀守法的標兵,讓團結、守紀在全校、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開展“小手拉大手,小眼瞪大眼”活動,在班級中組織社區公益活動,以“行周”為主題的社會實踐活動,讓周恩來精神閃爍在校內外。
周恩來的一生,是坦蕩無私、淡泊名利、一心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首先是一心為公,淡泊名利。周恩來到中央蘇區時,盡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薦他做紅一方面軍的總政委,但他執意不肯,而強調毛澤東的經驗與長處,堅持重新任命毛澤東為總政委。在遵義會議上,他作為“三人團”成員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澤東的同時,主動承擔責任,自我批評,避免會議可能出現的僵局,確保會議成功。會后,他作為“黨內委托在軍事指揮上下最后決心的負責者”,自覺退居助手的位置,讓毛澤東全權指揮紅軍的軍事行動,確保毛澤東在黨內軍隊的領導地位的逐步確立。
其次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周恩來曾說:“人民的世紀到了,所以應該像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睘榱嗣褡宓慕夥?,他南征北戰,出生入死,臨危不懼,處險從容。為了國家的強盛,人民的幸福,幾十年如一日,日理萬機,三更未眠五更起,緊張、不知疲倦地在工作。1972年,身患癌癥的他仍抱病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以古稀之年,承擔了超負荷的工作,常常連續工作幾個晝夜,累了只能扶著椅子歇歇,生怕“一坐下就會睡著”。他投身革命的大半個世紀里,傾心血于人民,盡赤膽于祖國,唯獨沒有自己。他真正地成為世人欽羨的“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為此,在周恩來誕辰日、周恩來逝世紀念日,班級可以舉行諸如“我所了解的周恩來”、“追尋周總理的足跡”等演講比賽,“你的書,浸潤我們心靈的報告會”、“讀總理故事,學總理精神”朗誦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簽名活動,等等。從追憶他的活動中,感受總理的拳拳報國之心與奉獻精神。
梁衡在《大無大有周恩來》一文中,對他的精神進行完美闡述,因為他是我國傳統文化和美德的最好繼承者:儒家的入世、憂患、追求道德自律與完善;道家對公民利祿的超然和達觀;墨家的勤苦和為群自我犧牲的精神;縱橫家的審時度勢的聰明才智;法家的嚴謹務實、創新進取品格都可以從他的身上找到影子。因此,以“恩來精神”引領學生成人成才非常有必要,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學會做人的道理。
[1]張壽春.“周恩來精神”的科學內涵及其科學價值[J].陰師范學院學報,2008(2):153.
[2]王明霞.論恩來精神對高校班級管理的引導作用[J].考試周刊,20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