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佳蔚
(長江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重慶408100)
對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吐字發聲”教學的思考
韓佳蔚
(長江師范學院 傳媒學院,重慶408100)
《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語音表達課程群”的先行課、基礎課,該課程的“吐字發聲”教學至關重要,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專業技能”與“核心職業能力”的艱巨任務?!墩Z言表達》《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作為課程群的后續課程,應擔負起對“吐字發聲”基本技能進行持續不斷操作訓練和長期實踐的任務。應該強調課程群內部課程之間內在的連續性與邏輯性,在凸顯每門課程個性的同時,將打造“吐字發聲”基本技能作為課程群共同的教學任務,并貫徹于各門課程的教學中。
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語言表達課程群 吐字發聲 專業素養
播音與主持是一種 “對有聲語言進行再創造的過程”,播音員與主持人應具備“堅實的語言基本功”,并“能夠熟練運用各種語言技巧”[1]P199。播音員與主持人運用語言是否準確、得體、優美,盡管與他們的“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有關,更離不開“自身的語言功力”[2]P4。高校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是培養播音員與主持人的藝術殿堂,在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語言表達》《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構成一個“語言表達課程群”,這是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的核心課程群,“吐字發聲”不僅是《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課的核心教學內容,更應該是貫穿于“語言表達課程群”的重要教學任務。
《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在大一開設,不僅是課程群其他課程的基礎課、先行課,而且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專業技能和基礎專業素養的任務。該課程是本專業最具有“技術性”、“基礎性”的課程,學生必須學會語音發聲的“技術”,讓“吐字發聲”過關,再學習表達的“藝術”,讓“語言表達”借助“技術”營造“態度和情感”,在“技術”、“態度和情感”雙過關的前提下,再學習如何運用有聲語言完成廣播電視播音。所以“吐字發聲”是專業基礎,表達技巧是對“吐字發聲”的應用。但事實上,想在大一一年內改變學生長期養成的發聲習慣,將“吐字發聲”學到位難以做到。實際上,多數學生帶著一些遺留問題進入大二學習“語言表達”,甚至在隨后的大三、大四乃至畢業工作后都無法徹底解決某些語音發聲問題?!巴伦职l聲”這個“技術性”極強的學習階段往往草草收場,學生畢業后“帶病”上路,此后沒有“吐字發聲”專業教師的“售后服務”,大一的遺留問題會長期持續下去而得不到解決。
目前該專業教學中,普遍存在對《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課程定位不準、教學方法欠妥、實踐教學設計不足等問題;《語言表達》《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作為后續課程,著力完成“語言表達”、“廣播播音與主持”、“電視播音與主持”的教學任務,忽略對先行課《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作為專業最基礎課程的跟進照應和持續加強,未能在各門后續課程教學中持續不斷地強化學生對先行課程知識體系的運用能力,同時忽略了先行課程對后續課程必然的深刻影響。
《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及其后續課程的教學存在明顯缺陷,普遍的情況是,針對一種發音技巧,教師依照書本上的理論講解后,以示范為主進行教學,學生主要靠模仿來學習,有時學生在個別詞語的模仿中勉強記住了教師的示范發音,但不能觸類旁通而獲得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發音錯誤后并不知道錯誤的原因,糾正起來十分困難,反復練習并不能解決實際問題;發聲訓練比較枯燥難學,學生的興趣難以持續下去,克服困難的決心欠缺。這都需要教師設計出更好的教學方案,調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教學改革,提高課程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及其后續課程還需要完善、成熟的實踐教學環節來鞏固并強化課堂學習的效果,特別是普通話語音教學的“吐字發聲”,必須建立在持之以恒的艱苦訓練的基礎上。就像習武者、體操運動員不堅持操練功夫就會荒廢,戲劇及歌唱演員多日不練習發聲唱歌就容易走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不堅持發聲訓練,“吐字發聲”的技巧就會生疏。學生對堅持課外發聲訓練的意義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因為懶惰而對晨練發聲缺乏積極主動性。
這些因素嚴重影響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 “語言表達課程群”的教學質量,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很不利。針對上述問題,筆者從教學實踐出發,認為應整合“語言表達課程群”多門課程資源,開展綜合性、宏觀性教學研究,從“吐字發聲”入手,提高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核心課程群的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
其一,更新教學理念,明確《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作為專業基礎課、課程群先行課的合理定位,確認該課程的“吐字發聲”教學具有顯著的知識技能性、長期的實踐操作性,肩負著培養學生“基本專業技能”與“核心職業能力”的艱巨使命;明確該課程對課程群后續課程支持、支撐的課程地位,以及后續課程要承擔起對該課程知識體系的基本技能進行操作訓練和長期實踐的任務。整合課程群資源,科學地規劃課程群內部深層結構的序列位次,強調課程群內部課程之間內在的連續性、邏輯性,在凸顯每門課程個性的同時,以切實打造“吐字發聲”基本技能作為共同的教學目標,并貫通于各門課程的教學中,為提高課程群的建設水平,培養學生的“核心專業技能”和“核心職業能力”而共同奮斗。
其二,在調查研究基礎上形成課程群,師生共同遵守的宏觀性、綜合性、可行性教學改革方案,將《普通話語音與發聲》課程的“吐字發聲”理論教學、技術訓練和操作實踐作為課程群各門課程教學和訓練的基本內容。在課程群構建的四年專業學習的時長中,始終貫穿解決“吐字發聲”技術問題的教學與實踐,確保大多數學生畢業時普通話達到專業規定的一級甲等水平,盡量消除學生語音面貌的各種瑕疵,減少學生步入社會、在職場競爭和未來發展中在“基本專業技能”和“職業核心能力”方面可能存在的各種“缺陷”和“隱患”。
其三,加強課外實踐教學的研究與設計。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的“吐字發聲”理論與技巧應該在課外的實踐活動得到運用、檢驗和加強。例如成立課外專業學習小組,進行“吐字發聲”訓練,形成互幫互學風氣。“吐字發聲”課外訓練不因《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課程的結束而終止,應貫穿在后續課程的課內與課外學習中。持之以恒、不間斷地進行晨練發聲,通過日積月累、艱苦訓練,提高學生的“吐字發聲”技術能力。以“齊越朗誦藝術節”、“夏青杯朗誦大賽”等重大賽事的備賽為抓手,進行長期的節目打造與“吐字發聲”訓練,發揮重大賽事對學生專業能力的有效提升作用。舉辦“美文誦讀大賽”、“演講比賽”、“詩歌朗誦會”等不定期的各種實踐活動,將“吐字發聲”與語言表達的藝術實踐緊密結合。精選古今中外文學經典進行課內外朗誦和表演,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藝術水平、文學審美能力和人文文化素養。通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增進“基本專業技能”的同時培養母語文化素養。有教師提建議應該讓學生走出學校進入媒體實習,“到一線去鍛煉和感受”,這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3]P111,而且能夠通過實踐操作有效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廣播電視在當代社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播音主持工作者是直接面向受眾的最重要的角色”,廣播電視作為主流媒體,“其最重要的性質之一就是規范性、示范性”,播音員、主持人的語言表達對大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日常社會生活、行為規范都會產生示范引導、潛移默化的重要影響”[4]P201。從這個意義講,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應該將培養學生杰出的語言表達能力作為專業教育的核心任務,而且應該確認,在專業教育中,“吐字發聲”作為最基礎、最根本、最重要、最具有“技術性”的教學與實踐活動,應該貫穿于整個“語言表達課程群”各門課程的教學中。
[1]王欣欣.淺談播音主持人語言技巧的培養[J].新聞傳播,2012(10).
[2]吳郁.主持人語言表達技巧[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3]吳勝.播音主持教學中廣播教學的發展與思考[J].今傳媒,2011(2).
[4]蘇曉飛.對播音主持人語言質量的分析[J].新聞傳播,2012(9).
此文系長江師范學院教改項目《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普通話語音與播音發聲”教學研究與教改實踐》(項目編號JG2013006)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