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平
(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8)
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策略探究
吳慧平
(南京市第九初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18)
本文就初中語文課內外閱讀的重要性及現存誤區進行分析,并針對這些問題進行相應探索和研究,就語文課內外閱讀的實效性及結合的策略提出一定有建設性的建議。
初中語文閱讀 課內 課外
閱讀是構成語文教學的四大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開展好閱讀活動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語文學科的性質和學生的特點決定了語文教學不能僅局限于課堂,僅靠45分鐘的閱讀教學課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將閱讀延伸到課外。語文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將課內外閱讀銜接起來,由課內走向課外,讓學生有自行選擇、自主發展、自我培養的空間,這樣語文教學才能有效發展。
1.1 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課內語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教學的核心,是語文教師“授人以漁”的集中體現,然而課內閱讀內容是狹窄的,課外閱讀作為課內閱讀的有益補充既鞏固了課內閱讀,又是對課內教學成果的檢驗。另外,為了全面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課外閱讀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智力背景,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在自主課外閱讀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發展自身口頭和書面語言表達能力,達到“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的目的。
1.2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意志品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
讀一本書就是與智者同行,和書中人物一同領略路途上的風景,初中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形成過程中,在老師的引領下,正確閱讀課外書,可以尋求一種認識世界的方法,具備懷疑意識和精神,培養自己的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和創作能力,從而提高自身整體素質。
2.1 語文教學課堂封閉,阻礙了學生發展。
歷經多年,傳統語文教學依然囿于幾冊語文課本的范文,雖然各地學生使用了不同出版社的語文課本,但是初中三年,學生讀的只是那么幾篇固定的名篇,語文教師依仗自己的教學經驗和考試要求,多年來對課文的解讀是模板化的,缺乏創新。在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教得不給力,學生學得不得力。
2.2 大眾傳媒的發達,抑制學生的閱讀興趣。
自上個世紀80年代,央視拍攝了《西游記》等大型電視劇以來,各大電視臺出品了大量根據古典名著改編的電視劇,不可否認這些電視劇中不乏精品,然而視訊傳媒的發達使相當一部分學生沉迷于影視劇而忽略紙質書本的閱讀,長此以往,學生只愿意通過看影視劇“閱讀”經典,因此,學生的印象只是《西游記》、《水滸傳》中的一些人物,只是《三國演義》中的部分情節,從而抑制閱讀經典著作的興趣。
2.3 盲目擇書,閱讀內容不夠豐富。
有些學生家長,因為缺乏經驗,在擇書時有些盲目,要么書目單一,提供的養分過于“貧瘠”,孩子難以擴大閱讀面;要么書目繁雜,提供的養分“營養過剩”,孩子不易消化吸收。或者盲目聽從孩子,放任自流,選擇一些不適合閱讀的書籍,不利于學生健康成長。
3.1 培養學生的閱讀素質。
3.1.1 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習慣的養成非一朝一夕,初中生自控能力較弱,因此,老師必須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讓學生明白,閱讀不僅是語文學習,而且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部分。語文教師首先讓學生不對閱讀產生畏懼感,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3.1.2 培養學生在閱讀中的批判精神
“閱讀批判”是指在閱讀中的質疑精神,閱讀任何一本書,在吃透文章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思辨活動,既尊重權威又大膽質疑,久而久之,學生必然會產生濃厚的閱讀興趣,還能在閱讀中培養創造能力,從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素質。
3.2 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方法。
3.2.1 全方位地使用自讀課本
無論是何種版本的語文課本都配備了相應的自讀課本,而自讀課本作為語文課本最有價值的補充,所選文章無論是范圍還是數量都要超過語文課本中的課文,大大豐富語文教材內容,也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保證。我們認為,全方位使用好自讀課本往往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體方法總結如下。
3.2.1.1主旨聯系法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基本精神,這就是所謂的主旨。同一個作者在寫同一類型文章時,其主旨或相同、或相反、或相關,注意了這一問題,我們有必要立足語文課本,延伸自讀課本。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課本和自讀課本都選擇老舍的作品,語文課本中是《濟南的冬天》,自讀課本中是《濟南的秋天》,兩篇文章都是名篇,兩者語言自然、親切而優美,從作者口中、心中自然流出,洋溢著赤誠的情懷。然而細細比較之后就會發現,《濟南的冬天》描寫的是冬天的景色,包括風、山、水、暖陽和雪,突出濟南冬天溫情的特點;《濟南的秋天》描寫的是濟南秋天的山和水,突出濟南山水“詩意”的特點。從課本里學習老舍的寫作手法,延伸到課外,無論是寫景特點還是修辭手法,都非常有意義。
3.2.1.2 性格比較法
就寫人的敘事類作品而言,人物的性格是非常值得揣摩的,所謂的性格比較法,就是將課本中和讀本中的人物性格細處進行比較,從而感受人物形象的方法。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和自讀課本中都有數篇有關人物的課文,如博學睿智的鄧稼先、叱咤風云的聞一多、倔強樂觀的貝多芬、意志堅強的霍金……完成課本內的人物形象分析之后,可以及時將閱讀分析的觸角伸到自讀課本中,如在分析完貝多芬的特點后,可以以此為支撐再分析霍金的人物形象,這種跨文本的人物分析方法,可以有效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
3.2.1.3 內容豐富法
內容豐富法,即將課本中的具體內容延伸至自讀課本,從而豐富文章內容的方法。
故宮是我國古代宮殿建筑藝術的瑰寶。課本中的《故宮博物院》可以作為一篇解說詞,引領讀者見識它的壯麗規模與層次井然的布局,自讀課本中的《故宮三大殿》具體說明了“三大殿”的殿頂式樣,“三大殿”各自的修建時間等。讀完了《故宮博物院》中有關“三大殿”的介紹,再讀《故宮三大殿》,就會對故宮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而且能體會不同作者的美學眼光及文字功力,這樣的“內容豐富法”會給我們非常多的啟示。
3.2.2 多角度地利用好課外書
3.2.2.1 課前探究性閱讀
閱讀是讀者和作者、文本的有機融合。教師應引導學生探尋作者的思緒,啟迪學生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因此,課前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搜集查找資料式閱讀。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之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找作者的生平事跡,有選擇地閱讀有關蘇東坡的傳記,如林語堂的《蘇東坡傳》。通過前置性閱讀,將課文內容拉近學生的生活,從而使學生產生心靈共鳴。
3.2.2.2 課后鞏固性閱讀
呂叔湘先生說:“語文跟別的課有點不同,學生隨時隨地都有學語文的機會:逛馬路,馬路旁邊的廣告牌;買東西,附帶的說明書……到處都可以學語文。”就學生而言,語文的課外閱讀為學生開辟語文學習的廣闊天地,增大學生的語文信息量。語文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好課外拓展閱讀,讓課本中的文本成為聯系學生課內外閱讀的紐帶,通過相關課外閱讀,對課內所學進行鞏固。如學完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之后,可向學生推薦作者的另一篇作品——《濟南的秋天》,并告訴他們,這兩篇作品都對濟南的風光進行描寫,那么濟南是一個怎樣的城市?有怎樣的風土人情呢?學生的胃口就會被調動起來,這時再向學生推薦《濟南偽洋車》、《濟南的馬車》等作品,讓學生通過閱讀一方面擴大閱讀量,另一方面鞏固課內內容,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2.2.3 活動激趣性閱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充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變被動閱讀為主動閱讀,真正讓學生從閱讀中受益。在日常教學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想辦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如每堂語文課前的“課前五分鐘”,不拘泥于固定的主題,鼓勵學生介紹名人名著、名人軼事、閱讀心得,或者進行好書推薦;不定期舉行讀書沙龍,讓學生各抒己見;每月一期的《讀書簡報》,鼓勵學生以團體形式參與其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讀書氛圍;調動家長的積極性,和孩子們同讀一本書……有了方法,讓每一個學生都樂在其中,他們的閱讀興趣必然會越來越濃厚。
總之,課外閱讀活動的有效進行需要語文教師在精心教好課本中文本的基礎上,根據不同文本的特點,學生的閱讀興趣,積極而主動地尋求課內外閱讀銜接的方法。“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語文課只有通過課內外閱讀的結合,才能不斷有新知識輸入,才能幫助學生發現閱讀的意義,提高語文學習能力。
[1]孫翠峰.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四法[J].中學生讀寫,2002(9):49.
[2]倪文錦,謝錫金.新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4]杜愛麗.淺談課內外閱讀的銜接——以《最后一課》為例[J].中學語文,2014(6):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