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嵐 曹 燊 楊保寧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大學生無聊研究綜述
王 嵐 曹 燊 楊保寧
(西華師范大學 教育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無聊作為某些現代人的“專利”,正影響人們的生活。而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也不同程度地受無聊的“侵襲”。本文綜合前人研究結果,對無聊的內涵、結構、測量及相關因素進行綜述,指出現有研究存在的問題并對未來的研究進行展望。
大學生 特質無聊 狀態無聊 情緒 社會支持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提升,尤其是對教育的日益重視,使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但事與愿違,“無聊”、“沒意思”幾乎成了當代一些大學生的口頭禪。無聊作為人類普遍而常見的一種情緒體驗,被喻為現代社會的瘟疫之一(R.Pekrun,T.Goetzb&M.Daniels,2010)。同時,無聊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時代標志,現代人似乎比其他任何時代的人都更容易體驗到無聊。鐘泳如等研究發現,無聊傾向性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具有顯著預測作用(鐘泳如等,2014)。Eiselt等研究也發現無聊會降低工作效率和引起職業倦怠感,還會對學業成績造成不良影響(宋曉燕等)。此外,無聊還與焦慮、抑郁和述情障礙等負性體驗有關(宋曉燕等,2011;朱湘茹等,2009)。因此,找出一些大學生無聊的原因,幫助大學生正確對待無聊,有助于改善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狀態,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高校教育質量。
2.1 無聊的內涵。無聊的概念古已有之,并且較早出現在哲學領域。存在主義哲學家Heidegger以時間為量尺,將無聊分為三種類型:度時、退縮不前和空虛(黃時華等,2011)。度時是最常發生在生活中的無聊(比如排隊結賬),它是指“由某個具體事件引發的……”,具有強迫性和高強度。當事人處在情境之中,感知到時間的流逝卻無能為力,從事事情的意圖受到阻礙,身處不安全和迷茫空虛狀態。而退縮不前體驗的強度稍低,但是更深刻、更容易被理解為主觀引起。當事人關注的不是當下和以后,而是著重于回溯從前,對自己對時間的浪費感到無措和懊悔,且這種感覺繼續阻止當事人做事意圖。最后一種空虛也稱為“深度無聊”,沒有任何具體的情境和事件,當事人無法用度時或退縮應對,所有時刻都被混雜在一起,這種無聊是人類本質中最深刻的特點。在廣大的文學作品中,文人墨客也對無聊有著自己的見解。史文德森認為“無聊是無法靠意志克服的,它對于人類有獨特的和重要的意義。透過無聊,我們去獲得另一種看世界的智慧”。彼得·圖希也提到無聊不應該是一種幼稚的情緒,更加不應該被人唾棄與厭惡。它是人生命中最常見的情緒之一,也是人類最具建設性的情緒,它的真實面目是一種強大的生產力,能激發有聊與創新。然而大多數文學家們認為,無聊是消極情緒體驗,不利于我們健康快樂生活。
無聊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則開始于20世紀初針對那些被迫從事單調工作的人,并且發現這種情境性無聊近似于精神疲勞和睡眠狀態(A.Gosline,2007)。Fisher(1993)認為無聊是由于個體對當前活動缺乏興趣并且無法集中注意力所產生的一種不愉快情緒體驗。Mikulas和Vodanvich(1993)則把“無聊”定義為“一種相對低喚醒和不滿意的狀態,它是由于不充分刺激環境引起的”。Eastwood(2007)則從“心理動力學”角度出發,將無聊解釋為個體不能有效地認知和監控自己情緒的一種狀態。并從“意義”角度給予了一個抽象的極端定義,認為無聊就是與現實世界的脫節(周浩等,2012)。
2.2 無聊的結構與測量。學者們從不同角度對無聊結構進行了劃分,目前最廣為接受的是Belton劃分的情境型和特質型。前者是指個體在某一特定時刻、特定情境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外部刺激和內部興趣,所體驗到的強迫性帶入感和無能為力感等體驗(黃時華等,2011)。情境型無聊強調的是某一具體的情境 (單調乏味)引起個體情緒狀態的淡漠,針對的是某一時刻的變化,具有短暫性、沖動性和易變性。目前,國外學者針對具體情境編制出了相應的《工作無聊感量表》(JBS)、《休閑無聊感量表》(LBS)、《性無聊感量表》(SBS)等,但專門針對大學生無聊狀態的測量工具稀少。我國學者高健 (2013)在對天津地區部分高校學生進行測量后,編制出了《大學生無聊狀態量表》,分為無故缺勤、無意欲、無氣力、無感動四個維度(高健,2013)。
而特質型無聊是指個體在較長時間跨度和跨情境狀況內所體驗到的單調乏味、興趣缺乏、意識淡漠等情緒狀態,通常伴隨生命意義感缺失和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特質型無聊更多地強調人格特質,它不是在某一特定時刻或狀態才會出現的情緒,而是在較長時期內的任何時間場合都會存在,具有跨時間和情境的一致性。現今使用最為廣泛的特質無聊測量工具便是Farmer和Sundberg編制的《無聊傾向性量表》(BPS)。國內學者黃時華等(2010)在BPS基礎上也編制了《大學生無聊傾向問卷》(BPQ)。
2.3 大學生無聊的相關因素。影響大學生無聊的因素可從自身和環境兩方面劃分,現有研究大多集中在自身因素探討。比如:無聊與自我知覺。張慧超的研究顯示大學生消極生命態度與無聊狀態顯著正相關,積極生命態度與無聊狀態顯著負相關。說明對生命意義認知的水平越高,就越不容易感到無聊。目前,幾乎所有研究都集中在焦慮、抑郁等消極體驗上。宋曉燕等的研究結果可推斷出:大學生的焦慮水平可以正向預測無聊傾向的水平,抑郁在二者間起著橋梁作用。此外,大學生的動機也與無聊呈相關,動機可分為學習和休閑動機。學習動機指引發與維持學生的學習行為,并使之指向一定學業目標的一種動力傾向。在許娟等對醫學生的調查研究中,顯示出學習動機狀況差的學生更容易體驗到無聊;反之,學習動機中追求能力提升,醫學生的無聊傾向性越低。而休閑動機指引起、引導、整合個人休閑活動,并導致該休閑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在心理過程。賀婧雯的研究結果顯示出當前大學生的休閑無聊感中等偏高,且休閑無聊感與性別、年級、生源地及活動選擇之間有一定關系。最后,無聊對大學生的行為也會產生影響,現有研究主要是針對偏差行為比如網絡游戲成癮、手機依賴行為等。李雪果等的研究結果指出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與無聊傾向性呈顯著正相關,無聊傾向性對網絡游戲成癮有顯著預測作用。姚夢萍等通過對四百多名大學生的調查結果顯示出,無聊傾向總分對手機依賴行為有明顯正向預測作用。此外,大學生無聊與時間管理傾向、課外體育鍛煉狀況等因素也存在相關。
環境方面,大學生的外部環境可分為社會、學校、家庭。社會方面,許娟等通過調查研究,發現醫學生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之間關系密切,社會支持在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學校方面,賀婧雯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當前大學生的休閑無聊感中等偏高,且休閑無聊感和性別、年級、生源地及活動選擇之間有一定關系。
目前,國內外研究學者對無聊的研究絕大部分停留在行為觀測水平,尤其是國內,由于無聊研究起步較晚、發展較慢,因此這一領域還有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
第一,無聊的內容,大多數研究均集中在自身因素的探討,比如個體的核心自我評價、自尊、人際交往效能感、生命意義感等,但影響大學生無聊的因素遠不止于此。并且,大學生作為社會中的重要成員,勢必受到外部環境影響。未來我們的研究視角應更多地關注外部因素對大學生無聊的影響,尤其是社會支持、學校心理和休閑教育及家庭因素,尤其是家庭的休閑傳統、經濟地位、親子關系等。社會心理氛圍、學校教育、親子關系影響了人類生活各方面,那么對于大學生無聊是否也有重大影響,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第二,測量方法。首先對于被試的選取,國內大部分都是選取普通高校大學生進行測量,但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也有群體間質的差異,比如軍校生、醫學生、師范生等,這些群體間無聊狀況應當存在差異。并且在人口學變量上,忽略了被試間的地區差異。比如,東部發達和西部邊遠地區的大學生無聊狀況是否存在差異。此外,我們應當開展跨文化研究,中外結合,方能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大學生無聊狀況。其次,測量工具以問卷、量表為主。以BPS為例,雖然它使用廣泛,但不同的研究者通過因素分析手段得出了不同的維度劃分,這表明該量表分量表結構不穩定,信效度需要進一步檢驗。我們必須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設計出結構更穩定、維度更明確的測量工具。再次,該量表僅針對特質無聊,無法對狀態無聊進行測量。現今也有測量狀態無聊的工具,但關于大學生的卻幾乎沒有,這是研究者需要做出努力的方面。最后,我們應當進行實證研究,在更深層次水平上對無聊進行測量,明確因果關系。
第三,關于無聊作用,現今研究結果主要集中在消極層面,將其作為一種消極體驗。但是,無聊作為一種情緒體驗,應當具有積極和消極兩方面作用。由于被試選取、研究工具等局限,使得研究結果偏向一個方面。在未來研究中,應當注意探討無聊對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積極作用,比如:無聊是否可以增強記憶效果,與大學生的創新性是否存在相關等。
雖然目前對于無聊的內涵、結構、測量及相關因素的研究還處于探索性階段,但是,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意識到“無聊”對于現代人工作生活的重大影響。
[1]高健.大學生無聊狀態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國際中華應用心理學研究會第十屆學術年會.云南.中國:西雙版納,2013.
[2]黃時華,張衛,胡諫萍.“無聊”的心理研究述評.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1,4:133-139.
[3]賀婧雯.大學生休閑無聊感與高校休閑教育—以邵陽學院為例.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303:15-16.
[4]李雪果,易仲怡.廣州大學生網絡游戲成癮與無聊傾向性的相關研究.科教文匯,2014,219:193-196.
[5]宋曉燕,朱莉娟,秦建,栗玉波.大學生焦慮、抑郁與無聊傾向的相關研究.貴州師范學院學報,2011,27:82-84.
[6]楊波,劉宣文,何偉強.青少年“無聊癥候群”問題探討.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5-29.
[7]姚夢萍,賈振彪,陳欣,周靜.大學生無聊傾向與手機依賴行為關系.中國公共衛生,2015,31:215-217.
[8]朱湘茹,張慧君,劉暢,李丁川,羅躍嘉.述情障礙和無聊傾向性在神經質與焦慮、抑郁之間的中介效應.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9,23:345-348.
[9]周浩,王琦,董妍.無聊:一個久遠而又新興的研究主題.心理科學進展,2012,20:98-107.
[10]鐘泳如,黃時華,熊松濱.大學生的無聊傾向性與心理健康.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4,22:1086-1090.
[11]A.Gosline.Bored.Scientific American Mind,2007,18(1):20-27.
[12]Fisher,C.D.Effects of external and internalinterruptions on boredom at work:Twostudies.Journal oforganizational Behavior,1998,19:503-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