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璨
(南京工程學院 電力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基于人本管理視角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的4S模式設計
崔璨
(南京工程學院 電力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嚴峻挑戰,高校學生管理者必須轉變觀念,以人本思想為導向構建新的管理模式。本文通過對傳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模式的弊端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對構建4S模式體系進行探討,即服務理念、快速反應、流程簡化、持續關注,以期實現高校管理理念和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
人本管理 高校學生管理 個性化需求 4S模式設計
人本管理的思想最早起源于古羅馬思想家M·T西塞羅提出的Humanism,指的是一種能夠促使個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制度,其實質在于人的發展①。人本管理強調在管理工作中以人為中心,在管理中要根據人的思想、行為規律,運用各種手段,充分調動和發揮人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主體性地位,在管理方式上更加靈活。
高等教育以人的發展為目的,一切學生管理工作都是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高校學生管理是培養人的活動,屬于人自身的再生產范疇,目的在于培養生動的、個性化的、全面發展的人。以人為本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內在需要,高校學生人本管理就是“以學生為本”,在遵循規章制度的同時,更多地融入人性化、柔性化管理的元素,強調對學生的人文關懷,滿足學生的合理需要,把學生的全面發展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終極目標導向。
(一)忙于事務性工作,對學生訴求不予重視。在實際工作中,高校學生管理者的時間和精力常常被繁重的日常事務性工作占據,很大程度上已經蛻變為學生的事務員,工作角色定位混亂,忙于應對指令的上傳下達、會議召集等瑣碎的事務性工作,使得他們鮮有時間與學生用心溝通,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不少管理者出于自身發展的角度考慮,認為只要完成上級領導布置的事務性工作就好,缺乏育人意識,對學生的思想漠不關心,對于學生反映的問題也不能給予及時反饋和回應,久而久之與學生產生距離感,失去學生的信任與支持。
(二)重管理輕服務,忽略學生個性化需求。現今高校多采取外控型的管理方式,用各種管理制度限制學生的行為,希望學生能夠絕對服從,貫徹落實管理者的要求,按部就班地完成學校的各項工作,以期達到穩定有序的目的。這種過分強調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方式缺乏彈性,管理者習慣于以領導者自居,片面強調對學生施行權力,普遍缺乏服務意識。當今高校管理的對象多為95年后出生且是獨生子女的學生,思維活躍,有較強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過分強調“統一性”的僵化的管理方式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學生在管理者的壓制與監控下,失去了表達自己需求的機會,失去了自主實踐的能力,失去了展示個性與發揮潛力的可能。
(三)辦事效率低下,與學生溝通渠道不暢通。英國學者帕金說:“大學對一切都進行研究,就是不研究它們自己。”②高等教育要發展,就必須加強管理,建立高效的內部管理體制,提高工作效率。然而,現實中很多高校存在辦事流程重復,中間環節多,功能不集中的現象,再加上高校內部管理的行政化傾向,從而導致工作效率低下的問題。此外,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與學生的話語空間亟須拓展,有的老師還習慣性地“壓制”學生,缺乏人文關懷,以至于學生不敢主動和老師交流溝通,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再加上隨著新信息媒體技術快速發展,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已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溝通方式。由于學生工作管理人員素質的參差不齊及事務性工作的壓力,只有少部分管理者能夠自覺使用新媒體與學生溝通,而學生對新媒體的掌握和運用越來越熟稔,導致之間鴻溝不斷拉大,高校學生管理工作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傳統的高校學生管理對大學生實行嚴格、規范的約束,管理工作者往往是高高在上,而大學生則處于被動的、被管束的對象。基于人本管理視角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強調在遵守制度化、規范化的同時,必須具備人性化、柔性化的管理特征,在管理理念上,講求從學生的需求出發開展一切工作,在管理方式上,更具有靈活性、多樣性和針對性,在管理目標上,更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從人本管理的視角出發,可以將高校學生管理設計為4S模式體系,即Service:服務理念、Swiftness:快速反應、Simplify:流程簡化、Sustainability:持續關注。
(一)Service:服務理念。我國的高校學生管理工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強調的是管理而不是服務,從傳統觀念上講,管理的目的也是教育和培養學生,但是長期的實踐表明高校管理工作一味地重視管理職能所產生的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有時甚至使學生產生逆反心理,不但沒有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甚至嚴重影響學生的發展。由管理職能向服務職能的轉變是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以人為本的重要體現。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首先要更新觀念,強化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學生當做自己的服務對象,根據學生的需求主動地提供針對性的個性化服務,推出可以滿足不同學生發展需要的教育項目,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為培養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有利的服務平臺。管理者只有在實際工作中不斷增強自己的服務意識才能夠實現這一轉變,管理者以服務學生為目的開展管理工作,出發點就是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考慮問題,所思所想都是為了學生的教育和發展,所以,這種管理模式必然會產生良好的效果③。
現今工作思路的重心應從原先單純的低級的管理轉移到服務式管理中,貫徹服務育人的理念,著力解決學生最關心的實際問題。在院系活動的設計和開展及規章制度的制定和執行的過程中,盡可能地考慮到學生的感受,通過換位思考,充分關注他們的利益需求,廣泛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給予他們更多民主參與的機會,保證表達意愿及反饋意見的渠道暢通,體現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從學生的需求出發,加大關懷力度,高度重視解決學生的學業、就業及家庭經濟困難等實際問題,主動為其提供咨詢和幫助,讓學生感受到關懷與溫暖,為其接受教育和引導奠定感情基礎。在日常管理時注重學生的情感因素,注重制度的剛性和管理的彈性,寓服務于管理,使學生更容易接受,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成長成才平臺。
(二)Swiftness:快速反應。人本管理導向的高校學生管理模式要求高校建立起學生有求必應、快速反應的服務機制。在日常事務處理上,通過QQ、微信、微博等網絡思想教育平臺在線對學生提出的日常生活中的現實問題予以及時的反饋,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服務工作在上班時間之外的延續。在突發事件的問題處理上,制定完善的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年級輔導員必須第一時間到場進行協調處理,確保學校的安全穩定。快速反應不單單是指應對突發危機事件,而是一種時刻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全新的工作態度和工作理念,講求時效性和信息反饋的重要性。快速反應可以應用到學生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在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體系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對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實施網絡化、交互式管理,建立起信息快速反饋機制。再如,在學生宿舍管理工作中建立快速反應機制,更新工作思路,不再像過去一樣采取層層上報、等待上級回復的工作思路,而是要加快信息傳遞的速度,一線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學生提出的信息反映給相應部門的責任人,確保問題的及時解決。高校學生管理工作應盡快建立起快速反應機制,對不作為的責任人進行追責,并在考核中予以體現。
(三)Simplify:流程簡化。前文提及我國高校學生工作中重管理輕服務的現象十分突出,管理者服務理念的缺失和嚴格的層級體制結構嚴重影響了工作效率,一項事務的辦理往往需要學生本人在不同職能部門之間往返幾次,給學生造成了很大不便。事實上,出于以人為本的角度考慮,應當為學生提供人性化、無縫隙的便捷的高質量的服務,真正實現集約化管理。通過對現有流程的分析,從學生角度出發,簡化不必要的辦事流程和環節,拋除工作流程障礙,整合零散的流程,圍繞結果而不是職能進行流程的再設計和重組,以簡單、便捷、高效的工作流程更好地服務于學生。加強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整合分散的職能,形成管理合力,盡量減少學生與學校各職能部門的直接接觸,避免學生在部門間來回奔波,為學生提供“一站式”的服務。同時,充分利用電子化辦公的平臺,提高在線處理能力。
(四)Sustainability:持續關注。持續關注是指由于高校特殊事件的處理是過程化的,因此需要關注整個過程,而不僅僅是某一事件。高校中心理異常的學生、家庭經濟困難生等一系列特殊群體的學生雖然只占總學生人數的一小部分比例,但他們出現的問題往往使得管理者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去解決,許多學生工作管理者只看到眼前出現的緊急狀況,問題一旦解決,仿佛石頭落地,不再跟進,并不給予持續關注,這種管理方式為日后可能會出現的危機埋下隱患。高校學生工作管理者應把特殊學生的問題當成自己常態化的工作,持續地跟進和關注,通過建立心理問題學生關注檔案、貧困生資料庫的方式在日常工作中重點記錄,對特殊學生的狀況進行持續的跟蹤,這樣一旦發生狀況,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和質量,并且持續關注特殊學生的動態能夠防患于未然,及時發現問題,避免悲劇的發生。
注釋:
①劉建利.西方人本管理思想的起源、發展及啟示.經營管理,2009,(56).
②朱永新.高等學校教學管理系統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23.
③張權.論高校學生管理中的以人為本.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38.
[1]王立仁,吳林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測評標準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
[2]秦小云.大學教學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問題研究[M].大連: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2007,35.
[3]馮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253.
[4]高寶英.高校學生管理工作中“以人為本”的內涵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0,(11).
[5]尚海龍.淺談高校學生管理中的激勵機制與“以人為本”的結合[J].改革與開放,2010,(3).
[6]董庸昌.學生管理中“以人為本”的內涵[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08,(3).
[7]張勇.以人為本的高校學生管理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5.
南京工程學院2014年度校級科研基金項目“工科大學生創新素質提升的理論與實證研究”(QKJB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