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天真
(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期常見問題探析
吳天真
(湖北師范學院文理學院,湖北 黃石 435002)
大學畢業生的職業適應性是大學生在從學生到職業者的重大身份轉換中體現出來的適應能力,主要表現為對工作環境、人際關系、工作技能、心理壓力等內外因素的適應過程和適應結果。在當前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對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性展開研究,基于提高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性的目的培養學生是高校就業指導面臨的新課題。
大學畢業生 職業適應期 常見問題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張和畢業生就業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日趨嚴峻,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長期以來,就業問題的焦點聚集在如何就業上,針對初次就業的大學生對職場適應問題的研究并不多見。事實上,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之初,不少人在職業適應性方面都出現了一定問題。在面對復雜的人際關系與就業壓力及面對自我角色的迅速轉換時,他們感到無所適從。另外,現代社會競爭日趨激烈,企業對員工的素質和能力要求越來越高,他們希望招到的大學畢業生員工能夠達到“零磨合”狀態,立即適應工作崗位。對于涉世未深、鮮有職場經驗的大學畢業生而言,絕大部分人還處于職業適應能力逐漸增強和學生角色意識逐漸消退的過渡過程,這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他們的職業人心理特征還不夠明顯和穩定,部分學生表示因難以接受自己目前的職業環境和工作狀況而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壓力與挫折感,這種消極情緒對他們的影響比對成熟職業人的影響更明顯且危害更大。
大學畢業生在經歷了尋求就業崗位的激烈競爭后,對即將開啟的職業生涯往往充滿期望,新的工作崗位對于他們而言既是學生時代的完美謝幕,更是理想的開始。但是現實對他們的回應以“震蕩”形式出現,這種“震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心理上不適應
某些大學生在進入職場一段時間后都出現了各種心理矛盾和沖突,每個初入職場的大學生都經歷過心理上難以適應的時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失望心理。大學生剛剛走上工作崗位,大都懷揣遠大理想,希望在事業上能大有作為,但是事實上,他們從事的工作性質、獲得的報酬與期望值相差甚遠,失落感油然而生。尤其是對于一些名校畢業的高學歷學生而言,本來希望一畢業就能走上管理崗,但是被分配到了基層“打雜”,感覺完全沒有施展才華的空間,收入比不上學歷不如自己的同學,這種失望的心理更為嚴重。大學生應當首先擺正心態,在工作中學習和積累,不斷提升自我,當有更好的工作機會出現時才能夠全力應對。
2.依戀和逃避心理。很多大學畢業生在走上工作崗位后,經常出現懷舊心理,有事沒事往母校跑,和同學、老鄉交往頻繁,這其實是逃避心理在某種程度上的一種折射。有些畢業生在工作中感覺社會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模型和價值觀念,面對與同事、領導等較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及職業責任的壓力,就會更加依戀過去相對單純的學生角色和環境,所以就出現了上述一系列行為,其目的是從中尋找生活寄托和感情安慰。有的畢業生甚至在工作中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自己置于學生角色,以學生角色習慣的方式觀察和分析事物,這樣就出現很多弊端,一是職場中其他人不會再用學生的眼光看待自己,這樣不利于在職場中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二是很難養成完全獨立工作的觀念,難以承擔職業責任。
3.盲目自信心理。很多畢業生走上工作崗位后,對自己的定位并不準確,過分高看自己,認為自己水平高,理應承擔更大的職責,這都是盲目自信的表現。這些畢業生在實際的辦事中往往表現得不盡如人意,在實際工作中缺乏必要的謙虛精神,對工作崗位挑三揀四,對基層工作不屑一顧,不善于學習他人和反思自己,做事不謹慎,給領導和同事留下辦事不穩重、不可信的感覺,最終會影響自己的發展。“三人行,必有我師”,剛畢業的大學生應該常懷謙卑之心,端正學習的態度,發現他人的長處與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才是提高自身的有效途徑。
4.急功近利心理。不少大學生在找工作及走上工作崗位之后的過程中,一直被一種不良心理充斥頭腦,他們只顧眼前利益,過分關注自己能夠在工作中得到什么,甚至為了快速獲得財富、地位,不惜出賣單位利益,最終不僅難以在單位立足,影響自己的職業發展,更有甚者以身試法,最后身陷囹圄。大學生是個高素質群體,理應成為誠信的典范,在工作崗位上更要時刻謹記以誠信為本,不覬覦不該得的利益,踏實做好本職工作,為今后更好地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上述是大學畢業生幾種典型的心理不適應表現,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容易被人們忽視的方面,比如嫉妒心理和逆反心理。嫉妒是對別人某些方面超過自己而產生的怨恨、煩惱、憤怒等消極情緒。逆反心理則是在特定情境下產生的與認知信息相對立或矛盾的心理,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性的逆反心理會養成一種不良習慣,使得自己與同事很難相處,導致人際關系的惡化。這些都是不良情緒,都會影響自己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大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初,要注意自我調整,建立良好的職業心態,盡快適應角色轉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二)工作上不適應
由于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長,畢業生就業問題日趨嚴峻,用人單位在招納新員工時面臨更多選擇,他們往往會青睞適應能力強、對新工作能很快上手、能吃苦耐勞的員工,這類員工一般具有良好的動手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勤奮肯干等職業素養。這恰恰是目前大學畢業生的一個短板,其中最典型的表現有以下兩個方面。
1.缺乏實踐動手能力。畢業生初涉職場,大部分都對工作有熱情,自身具有發展潛力,但他們對社會認知較少、缺少工作經驗,特別是缺乏實踐動手能力,到公司后不能很快進入工作狀態,短時間內難以創造效益,從一名生手到獨當一面有個過程,需要公司付出時間和精力才能上手。與此同時,我們的高等教育在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多種原因交織,使得畢業生缺乏動手能力成為不爭的事實。大學生在校期間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參加一些與未來職業發展有關的培訓或實踐能力,敢于嘗試和接受新知識、新技能,適當地應用到實踐中。
2.吃苦耐勞精神差。不少用人單位反饋的信息表明,近幾年畢業生專業基礎和個人素質都呈逐年下降趨勢。主要表現: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特別是吃苦耐勞意識較差,表現為不愿意加班、對工作中的困難和問題拖延、工作中不鉆研;某些畢業生頻繁地更換工作,表現出不踏實、不穩定的特點,對本職工作不能持之以恒,不愿深入了解本職工作的性質、職責范圍和工作技巧,缺乏敬業精神;極個別畢業生多講條件不講奉獻,影響了公司對其的評價和選擇。現今的大學生大部分是“90后”,生長環境比較優越,沒有經歷過生活上的挫折,個性化特征比較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他們心態浮躁、不能吃苦耐勞的一個因素。
大學畢業生在工作上的種種不適應,究其原因,家庭與學校對學生的教育難辭其咎。當前我國高等教育的評價機制對學生學業水平的考察和評價仍然局限為各種理論考試,忽視學生動手能力、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能力的培養,使得培養出來的學生知識、能力與職場上的智能需求不相適應。另外,家長將孩子長期置于“溫室”之中,這樣的孩子進入社會后,如何獨立承擔社會賦予的責任?
(三)人際關系困擾
大學畢業生初次步入職場,人際關系困擾是普遍存在的現象。調查顯示,有65%的學生因為人際關系處理不當而引發了跳槽行為,而在大學畢業生職場困惑或困難中,有78%的學生認為人際關系緊張。美國啥佛大學就業指導小組,對數千名被雇職員進行綜合調查,最后發現,因人際關系不好而被解雇的,比因不稱職被解雇的人高出兩倍多。人際沖突對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期行為產生了明顯的消極影響,成為職業生涯發展的絆腳石。畢業生由于初涉人世,在人際關系處理上面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兩種。
1.如何處理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對于初入職場的大學生,其人際關系的主體是同單位的領導與同事,正確處理好個人與領導、同事的人際關系,是預防人際沖突的重要途徑。與領導相處的關鍵是尊重領導,虛心向領導請教和學習,服從領導的安排,不在領導面前詆毀同事;與同事真誠相處,學會站在對方的立場思考問題,助人為樂、待人寬容、與人為善,誠實守信。
2.如何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有些畢業生在步入職場之初,容易自持才高,不屑于與人合作,最后不僅不利于工作的開展,而且有損個人形象的樹立。團隊合作意識是單位用人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畢業生必須具備的職業素質。大學畢業生應該在尊重與信任合作伙伴的基礎上,真誠地表達意見,達成共識,積極解決問題。團隊合作意識不是單純的遷就與妥協,它以解決問題、為單位創造利益為直接目標,還要綜合自己和合作者的需求,追求雙贏。
(四)生活節奏不適應
某些畢業生在學校期間習慣了比較自由的生活節奏和相對寬松的學習氛圍,進入職場之后,對于朝九晚五的限制很難適應;從原先的宿舍群居生活到現如今的獨居生活,對于獨立生活能力相對比較欠缺的“90后”大學生是一種考驗。
為了大學畢業生能盡快適應職場,大學生和學校兩個層面都是著力點。
就高校層面而言,要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將培養大學生職場適應能力作為高校進行畢業生就業和職業指導指導的重要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對學生進行職場意識教育,使學生早日了解職場、認知自我,合理調整職業期望值;進行人才市場供求分析,合理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加大職業技能課程的比重,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綜合素質,完善人格形象,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和法律教育。
就大學生自身而言,在校期間就要開始關注就業動態,并有意地提高自己的職業適應能力,比如參加一些技能培訓及與未來職業發展有關的實踐活動;利用寒暑假時間到相關單位實習,提早適應職場氛圍;提高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擴展人際圈子;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1]周建平.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性探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1(8).
[2]周建平.大學畢業生職業適應期人際沖突及對策[J].吉林工程師范學院學報,2013(1).
[3]鄧碧會.大學生職業適應性狀況及相關對策研究[J].思想理論研究,2008(13).
[4]阮立華.高校針對畢業生職業適應問題的教育策略[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3(11).
[5]孟曉.大學畢業生就業中的心理問題及其解決路徑[J].教育探索,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