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祝芳
(南京曉莊學院 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淺析陶行知“藝友制”中的“同伴互助”思想
耿祝芳
(南京曉莊學院 旅游與社會管理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1)
本文在闡述陶行知先生“藝友制”教育的由來及其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分析“藝友制”中貫穿始終的“同伴互助”思想。通過對“藝友制”中“朋友之道”、“一藝之長”和“教學做合一”與“同伴互助”所強調的平等性、互利性、實踐性本理念的對應性分析,理解陶行知生活教育對當今教育實踐的深刻影響與延伸。
陶行知 同伴互助 藝友制
20世紀初,中國的鄉村教育一直處于師資匱乏、辦學困難的境地。為了解決當時的“師荒”,陶行知獨具匠心地創造了“藝友制”這一實用高效的師資培訓方式。
1926年,中華教育改進社聯合南京的燕子磯小學等在學校內特設鋪位,吸引遠道而來的同志留校做長時間觀摩[1],這是“藝友制”的最早發端。1928年1月5日,這種以藝會友的教育方法正式定名為“藝友制”。1月9日,陶行知先生在《申報》和《民國日報》上發表了“藝友制師范教育答客問”,向社會上介紹了藝友制教育的原理和方法,擴大了它的影響[2]。此后,藝友制教育逐漸在全國各地推廣開來,并在我國師范教育領域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八十年代初,美國學者喬伊斯和肖爾斯(Joyce B.&Showe rs B.)首先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的概念,所謂同伴互助,是指通過地位平等或匹配的伙伴(即同伴)積極主動的幫助和支援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活動[3],“同伴互助”實質上是“學習共同體”的一種形式。所謂“學習共同體”,是指由學習者及其助學者(包括教師、同伴、專家等)共同構成的團體,在學習過程中,圍繞共同的目標,經常進行相互的溝通、交流和協作,分享各種學習資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因而在成員之間形成了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人際聯系。在教育領域,對“共同體”探索的淵源可追溯到陶行知的導師杜威的學校概念——“學校即社會”。杜威雖然沒有提出“學習共同體”的概念,但他的許多觀點與學習共同體的思想是相符的[4]。
“同伴”(peer)有兩個含義,一是共同參與其事,二是指“同輩、同儕、同等之人”。“互助”指相互幫助,協同互利。當具有“一藝之長”者以“朋友之道”授“藝”于“友”時,“藝友制”教育就是一個典型的“同伴互助”體系,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基于同伴互助功能的角度,從陶行知先生的“藝友制”教育的核心內涵中能夠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準確的“同伴互助”的原則。
1.“朋友之道”中的同伴互助“平等性”原則
中國自古將朋友列為“五倫”之一,古代有些師長自謙為“友生”。陶行知繼承了古代教育優良傳統,關于藝友制中的“朋友之道”,陶行知先生認為“學做教師有兩種途徑:一是從師,二是訪友。跟朋友操練比從師來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所以要想做好教師,最好是和好教師做朋友。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學做教師,便是藝友制師范教育”。在藝友制教育活動中,陶行知一直倡導以“藝”為載體,建立亦師亦友的平等關系,通過“共同生活”構建和諧民主的同伴關系,體現教育民主、平等思想。陶先生的“藝友制”來自于對“各種行業施行藝徒制之實效”的啟發。雖然藝友制源于藝徒制,但藝友制是對于傳統的徒弟制的一種改造,是充分體現“同伴互助”的平等性原則的新教育方式之一。藝友是徒弟又是師傅,是學生又是先生,體現了師生之間民主平等融洽親密的新型關系。
2.“一藝之長”中的同伴互助“互惠性”原則
藝友制中“藝”的內涵,陶行知先生解釋為“藝是藝術,也可作手藝解”。什么是“一藝之長”呢?陶行知用木匠徒弟做的桌椅、裁縫徒弟做的衣服、漆匠徒弟做的牌匾形象地說明“一藝之長”即專業技能。同伴互助中的“利”就是“藝友制”中的“一藝之長”。“藝友制”源于“藝徒制”,但“藝友制”區別于“藝徒制”最大的好處就是以“互利”取代了“單利”。陶行知先生將“藝徒制”的缺點形象地比作“師傅坐著汽車要徒弟跟著跑”、“平常工匠待藝徒如奴仆,秘訣心得又不肯輕傳,以致事業不能進步,光陰多耗于沒有價值之工作”。
“藝”從廣義上講,是生活的技藝。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體系中,“生活即教育”始終處于核心地位。同時,同伴互助作為一種教育形式,必須以“生活”為前提,含于生活之中,而且教育必須和生活結合才能發生作用,教育和生活是同一過程[5]。因此,“互惠性”就是生活教育的真實寫照。
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教他人和向他人解釋材料的過程都是最好的用來促進認知精致的方式。通過對“同伴”,即“藝友”的“助”與“授”,在幫助別人的同時,進一步提升自己,實現“互惠”,因此,互惠關系的建立是“同伴互助”的基本要素。研究顯示,同伴之間互惠關系的建立能夠幫助同伴包括自己樹立更強烈的目標聯合意識,同伴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也更積極。
3.“教學做合一”中的同伴互助“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是“同伴互助”的基本理念之一。同伴互助學習這一特殊的教學活動策略就是基于維果茨基的 “社會建構”理念而發展起來的,因為人類的社會體驗是個人開展活動,發展內在心理功能及形成個人文化的前提條件[3]。陶行知先生在解讀師范教育為何要推行“藝友制”時,就強調“教師的生活是藝術生活。教師的職務也是一種手藝,應當親自動手去干的。那些高談闊論,妄自尊大,不屑與三百六十行為伍的都不是真教師”,說明教師行業是技術性很強,動手實踐性豐富的行業。
藝友制的根本方法是“教學做合一”。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是全人類教育歷程之真相,無論男女老少,絲毫沒有例外。”[6]他尤其強調“做事”并指出:“先生拿做來教,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乃是實學。不在做上下功夫,教不成教,學也不成學。”[6]“先行先知的在做上教,后行后知的在做上學。大家共教共學共做才是真正的藝友制,唯獨藝友制才是徹底的教學做合一”。互助同伴中的先行先知者和后行后知者“共教、共學、共做”,“在教學做合一的情況下,藝友是徒弟同時又是師傅,是學生同時又是先生”[7]。因此陶行知認為“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也就是說,教學是一個整體,是教學做相結合或相統一的活動,三者密不可分。藝友制中對同伴實踐能力的培養,是引導同伴通過“做”打通“學”與“教”,實現真正的教學做合一,總的來說,就是要學以致用,重在實踐。
總之,就學校教育而言,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學校與家庭、學校與社會之間的互動,是學習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當我們重溫行知當年“藝友制”風范的時候,不難看出其中有許多杜威教育實用主義的影子[4]。無論是“朋友之道”的民主關系,還是“共教、共學、共做”的教學策略,都與學習共同體中同伴互助如出一轍。據此而論,陶行知的“藝友制”是在揚棄了杜威的教育實用主義理論的基礎上,在教育實踐中預見性地實現了學習共同體中“同伴互助”的理念。
[1]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一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2]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二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3]左璜,黃甫全.國外同伴互助學習的研究進展與前瞻[J].外國教育研究,2010,37:(4).
[4]陳建華.論陶行知的“藝友制教育”及其啟示[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4).
[5]陶行知的教育理想與實踐之路[J].蘭臺世界2013,4:48-49.
[6]梁曉鳳.陶行知教育改革思想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學出版社,2009.
[7]陶行知全集編委會.陶行知全集:第九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基于‘同伴互助與指導’模式下師范生學教改革研究——以歷史教學論為例”的成果,批準文號D/2011/01/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