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帥
(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對我國中小學減負的啟示
劉帥
(武漢大學 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 430072)
“減負”一直是困擾我國教育理論界的一個難題。自推行素質教育以來,國家也在積極探索減輕中小學課業負擔的途徑,但收效甚微。引起我國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主要包括:“學而優則仕”的選才機制,標準化課堂教學的誤區,以及家庭教育的失誤。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實踐家和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在減輕學生負擔問題上也進行了深入思考,其中的一些教育思想對我國也有極為深刻的啟發意義:完善教師的教學技巧,科學地進行評分,豐富學生的智力背景,等等。
蘇霍姆林斯基 減負 啟示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校,只有當它成為孩子過愉快而有趣的生活并努力求取知識和鉆研科學的園地時,才能成為教育基地。”因此,他在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期間,從自己的教育理念出發,不斷探索著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對策,使帕夫雷什中學真正成為一個使學生能健康成長的樂園。
(一)“分數至上”的選才理念影響學生的健康發展
自科舉制產生以來,“讀書—考試—做官”一直被看做是不容分割的整體。在這種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下,用人單位常常以“學歷”、“證書”等作為篩選人才的唯一標準,而忽視了人才實際的工作能力,有些用人單位甚至明確提出“非211、985院校的學生一律不要”,因此,“高學歷”、“高分數”成為學生改變自身命運的強有力資本。尤其是在當前不容樂觀的就業形勢下,“知識改變命運”更是被社會、學校和家長奉為不容置疑的真理,面對來自多方面的壓力,許多中小學生過早地告別了大自然、動畫片,放棄了長大成為一名音樂家的夢想,而只能每天端坐在教室里,麻木地吞咽著老師源源不斷灌輸的文化知識,極不情愿地面對著堆積如山的習題和無休止的考試,以為升入名牌大學打下堅實基礎。過于繁重的課業負擔常常引起中小學生睡眠不足,精神萎靡,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了消極影響。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就指出:“睡眠不足,精神萎靡以及由此而來的經常性的周身不適,既影響自我感覺,也影響智力發展。”他曾說:“不可把一切歸結為一個簡單的結論:分數好,孩子就好,分數‘不合要求’,就等于學生‘沒有達到水平’。這種奇怪的、教育上無知的觀點,看不見人是許多種特點、品質、能力和喜好的和諧統一體。”所以要改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現實,首先就應當轉變“學而優則仕”的教育基本價值取向,在素質教育深入推廣的背景之下,學習成績不應作為國家和社會選才用人的唯一標準,學校應該端正教育思想,用全面的觀點評價學生,使學生的知情意行等綜合素質得到培養與發展。
(二)標準化課堂教學貽誤學生的全面發展
為了片面追求升學率,教師僅僅以單向知識傳授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為主,課堂講授過于沉悶,缺乏與學生的互動。雖然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各種信息技術手段在活躍課堂氣氛、增強教學的生動性及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等方面具有很大優勢,但由于中小學教師普遍缺乏較高的信息素養,因此難以將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進行恰當整合。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有經驗的低年級教師,總是力求使兒童從他入學的最初階段起就成為知識掌握過程的積極參加者,力求使世界的揭示過程給孩子們帶來深切的、無與倫比的快樂、興奮和情緒高漲,這種精神狀態乃是十分重要的求知欲的源泉。學生只有在這樣的課堂中,才能減輕大腦的負荷,才能有主動吸收、理解新知識的欲望。”此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強調學生對大綱知識的掌握,忽視了對學生智力發展的引導,如缺乏對學生觀察、理解、思維及獨立解決問題等能力的培養。雖然掌握知識是發展能力的基礎,但如果“學生還沒有具備應有的能力作為掌握知識的工具,教師卻不斷塞給他種種新知識。這樣的學生恰似一個沒有牙齒的人,不得不囫圇吞棗,起初感到不舒服,以后就害起病來,什么也不能吃了”。在布置作業方面,教師也往往以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的書本知識為主。死記硬背不僅會加重學生的記憶負擔,而且會使他們智力遲鈍,阻礙能力和愛好的形成。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造成這種大災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少年和青年用兒童的方法去獲得知識:分批背熟課本上的材料,為的是后來再分批把自己的知識說給老師聽,好得個分數。”
(三)家庭教育的錯失阻礙學生的自由發展
我國當前的家庭教育明顯地暴露出急功近利和非理性的特征。許多家長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觀念的驅使下,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不尊重學生的興趣需要,不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內心感受,熱衷于為學生請家教、報各種輔導班,殘忍地剝奪了本該屬于學生自己盡情享受的自由時間。學生不僅要完成學校老師安排的學習任務,而且要按時上交輔導班老師布置的作業,而“學生用于思考與學習無直接聯系的事情的時間留得越少,就越有可能造成負擔過重和落后”。因此,家長不應把學習的氛圍帶到家中,不應讓機械式的腦力勞動填滿學生自由活動的空間。為孩子創造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使孩子能輕松快樂地成長才是每一位家長的首要義務和責任。
(一)完善教師的教學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提出:“普通中小學的教學大綱不存在負擔過重的問題,負擔過重產生于我們的實際教學和教學方法上。”因此,教師應當深入掌握各種教育現象的理論實質,不斷完善教學技巧。首先,教師應改變傳統教學方式,積極探索并嘗試運用新的教學方法,如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本節課的內容與性質靈活地采用討論法、談話法、參觀法、直觀演示法等教學方法。其次,教師在講授新課時應當善于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新教材學習過程中思考的比重越大,學生對周圍所見、所觀察、所聞的一切,就越具有認識性,越能深入思考,他隨著新知識的掌握學習起來就越不費力”。再次,在鞏固舊知識時,教師“不應當向學生提出那種要求重述課文的問題”。教師應當找到學生已掌握的知識與新知識的結合點,在復習舊知識的過程中自然地引出對新知識的講授。此外,教師在講課時要盡可能多地引用與所講知識點相關的補充材料,這樣能使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和識記得更加深刻,學生在課下用于消化知識所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相應減少。同時,教學活動應當不僅限于在教室中進行,在帕夫雷什中學,教師會根據課程性質選擇在大自然中向學生傳授知識,通過讓學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濃厚興趣。最后,在布置作業時,教師應當正確斷定每個孩子的能力、才能、天資和愛好,確定他能接受的難度,從而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比如在帕夫雷什中學,有一位數學老師給學生布置難度不同的作業,每個學生都可以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作業,每個學生都不甘示弱,每個學生都想在完成困難的作業上一試身手。這樣一方面能減輕學困生的課業負擔,另一方面能激發學生完成困難作業的動力。
(二)科學地進行評分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對于教師如何評分提出了幾點建議:“寧愿評分的次數少些,但是每次評的都更有分量,更有意義;如果學生由于某些條件和情況而沒有掌握好知識,我從不給予不及格的分數;如果你發現學生的知識含糊不清,發現他們對正在學習的事物和現象的觀點有點不明確,就根本不要做任何評分;應當避免提出這樣一類問題,這類問題要求的回答只是十分準確地重復教師講過的東西或從書本上背熟了的東西。”可見,蘇霍姆林斯基并不是以學生對大綱知識的掌握程度作為評分標準,也不是把分數看做衡量學生學習成績好壞的標志。正是由于蘇霍姆林斯基實行這樣的評分方法,才使得帕夫雷什中學的學生不用因為懼怕考試成績不好而產生巨大的心理負擔。當前我國的中小學生之所以會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及不良行為現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考試評分所帶來的消極影響。教師往往根據成績將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學生為了在學校不受教師的冷落,在家里不受父母的責備,只得頂著壓力“啃書本”。所以,一方面教師不能把對學生的評分作為檢查知識的唯一目的,另一方面,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應當合理正確地看待學生的成績,因為“好的學習成績這個概念本身也是相對的:對一個學生來說5分是學習好的標志,而對另一個學生來說3分就是很大的成功”。只有學生不把分數看做一根棍棒,他才能以更加熱情的態度對待學習而不是把勤奮學習看做是贏得家長和教師的表揚的手段。
(三)豐富學生的智力生活背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當中,那么學習就會變成一段探求真理的奇妙旅程,而不再顯得枯燥乏味。在帕夫雷什中學,蘇霍姆林斯基為了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采用的方法是豐富襯托學習活動的智力生活背景。為此,他提出兩套教學大綱,第一個是必須學會并記住的材料,第二個是課外閱讀及其他知識來源。他十分重視通過讓學生進行大量的課外閱讀培養他們某一方面的興趣。他認為:“讀書能給學生帶來智力上的愉快。如果學生有興趣閱讀學習上不要求必讀的書籍,那么,他也就會有興趣去閱讀教科書。只是出于興趣而無須熟記的閱讀,可以防止學習負擔過重。如果作為學習背景的智力生活十分貧乏、狹窄,那么,即使是微不足道的、極小的知識量也會成為力所不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學,教師在講授一門課之前,學生會閱讀與這門課相關的課外書籍。一方面,通過在閱讀過程中獲取知識,學生就不會對抽象難懂的課本內容感到不知所措。另一方面,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產生疑問,這樣他們在課堂上會因為求知的欲望而更加集中注意力。此外,他力求讓每個學生經常閱讀雜志和科普讀物,因為出于自己對書籍和科學的興趣而閱讀的東西越多,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就越容易,用于準備家庭作業的時間也就越少。
[1]B·A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
[2]B·A蘇霍姆林斯基.帕夫雷什中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