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靜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大學生社會觀察行為調查研究
王常靜
(河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南陽 473000)
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未來和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不僅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而且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作者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社會觀察的行為特點,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引導大學生社會觀察行為理性化的途徑和方法,旨在促進大學生群體的精神成長,增強大學生群體的社會責任感,實現高校校園的和諧與穩定。
大學生 社會觀察 行為研究
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我國14至29歲的青年人口數為3442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25.8%,其中大專生以上人口占青年總數的17%,達6123萬。大學生作為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能夠站在時代前沿看待當下存在的社會問題,具有敏銳的洞察能力和超乎尋常的感召力,大學生的社會觀察行為及認知狀況對社會思想體系和社會輿論環境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我們通過私人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走訪了五所不同層次的高校在校大學生,從宏觀層面觀察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看法及存在的問題。
調查結果顯示,相比而言,本科生比專科生更關心國家時事,關心涉及自身利益的相關決策,但二者的共性是對于國家時政和社會生活的觀察處于一種喧囂與漠然并存的矛盾狀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觀察情緒較低落
2429份調查問卷顯示,對于“大學生在校期間最重要的是什么”這一問題,80%的學生認為獲取知識、完成學業最重要,20%的學生認為提高綜合素質能力最重要,由此看出只有少數的20%的人會嘗試著接觸了解學習以外的東西,而80%的大學生只是待在校園內充實理論知識、完成自身學業,而不會主動觀察分析社會問題及相關事宜。調查發現,80%的大學生在校期間的生活費用是父母給予的,18%是父母給一部分,自己勤工儉學賺一部分,但父母給的占絕大部分,只有少數的2%是完全靠自己兼職保證生活費用,缺乏了解社會的機會,自然缺乏觀察社會的積極性。正如小王所說:“又不用打工掙錢,所以就‘宅’在宿舍唄,管它外面發生什么事呢!”
2.思想認識簡單固執
被走訪的82位大學生大多非常注重自我認知的展現,喜歡對一切問題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對其貼上 “個性標簽”,而且非常滿足于這種認識事物的方式。對于一些社會熱點問題的認識往往過于簡單臆斷,而且某些思想一旦形成很難改變,特別是當外界對他們的個體認識提出質疑時,他們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反感與不屑,把科學合理的觀點或建議視為“灌輸”或“洗腦”,拒絕訂正或改變自己的看法。
3.社會觀察路徑狹隘
調查顯示:大學生群體平時的日常生活基本上離不開網絡,課余時間上網、看電影、聽音樂的占76.75%,閱讀的占18.37%,泡圖書館的占4.88%;他們獲取社會信息的途徑基本就是互聯網、朋友圈及各類媒體,通過閱讀獲取社會信息的所占比例很小,比如受訪的小劉表示最揪心的事情是沒有WiFi和流量。
4.問題辨析易于盲從
調查發現,當前大學生對于社會發生的重要事件態度日漸淡漠,對與自己沒有切身關系的事件經常以一個旁觀者的心態看待。某些學生雖然關注了但并沒有深度思考,而是選擇跟從大多數人的看法,當然某些學生根本就不關注了解。受訪學生小張說:“那些事(指訪談的話題:中國式過馬路、扶不起、貧富分化等)跟我又沒太大的關系,我想管也管不了啊,所以沒什么好想的,再說我覺得大家說的也挺對的。”
1.心理因素
大學生人內心豐富、感覺敏銳、富于幻想、勇于創新,敢于沖破舊的傳統觀念與世俗偏見,易于接受新鮮事物;不善于處理情感與理智之間的關系,不能堅持正確的認識和理智的控制,對未來充滿希望且對事物的認識易于理想化,一旦發現與現實不符,又極易產生消極性緒和極端行為;個體意識極強,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行為和思想都力求突出自我個性,對外部事物有較強的抵觸叛逆心理。基于以上這些心理特征,大學生群體在觀察了解自身以外的社會時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新奇性迷惑,認識極端,特立獨行,難以理性地深入探究事物本質,接受外部的合理建議和制度約束,比如對“保釣”事件的看法及對現有政治體制的認識等。
2.認知因素
新媒體時代異常發達的信息化途徑極大地方便了人與世界的交流與溝通,當代大學生了解社會的渠道基本依靠媒體傳播,互聯網成了他們形成認知的主要工具,具體表現為:一是對任何新事物新問題習慣于從網絡中尋找答案,很少或幾乎不考慮其他認知途徑;二是對于網絡上的觀點和看法習慣性地選擇相信,很少或幾乎不考慮正確與否;三是如果沒有網絡,他們的思維就可能處于停滯狀態,以至于在調查中某些學生開玩笑地說:萬事不決問度娘。這種巨大的依賴性造成了大學生群體分析辨別事物的獨立性差、盲從性強,加之現代教育體制下,大學生接觸社會進行實踐的機會較少,缺乏對事物進行再認識的具體途徑,離開網絡對現實問題無從著手解決,在一定程度上加劇這種盲從,從而使大學生群體無法意識到獨立思考的必要性,無法形成自我思考的認知能力。
3.環境因素
我國現在正處于一個思想大活躍、觀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時代,社會結構和社會組織形式正在發生深刻變革,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利益關系出現重大調整,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已經形成,以互聯網、手機等新型傳媒為代表的新媒體迅猛發展,極大地改變大學生群體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環境,讓身處其中的一些大學生面對龐雜多樣的海量信息無法冷靜思考,不知所向、不知所取,加之社會及各類媒體言論自由權的濫用和夸大,極易使涉世不深的大學生陷入網絡輿論而深信不疑,從而放棄對社會的獨立思考和對社會生活的熱情參與,嚴重制約一些大學生作為國之未來的價值體現,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群體的觀察認知和分析判斷能力增加難度,致使大學生群體中出現兩極現象,要么是對社會觀察分析的積極性很高,要么是對社會事件的關注極度漠然,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后者占據多數。
4.教育因素
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于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于過于偏差,并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并由此而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在當前這個“不能被媒體化就等于不存在、不能被傳播的價值就不被承認”的時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內容教條化、形式單一化而與大學生的關注領域漸行漸遠,加之公民教育和基礎素質教育的相對薄弱,大學生將對教育的需求大多放在生存技能的訓練上,忽略教育的本質存在。這直接導致當今的大學生普遍形成功利實用的價值標準、簡單快捷的行為方式和只看當下的短視心態,很難靜下心來讀書思考、身體力行,群體性格中多暮氣而少銳氣,多浮躁的感性而欠缺沉潛的理性。
首先,要適用主動式的思想引導模式,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應重點考慮如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擯棄說教、動手驗證”的方法有效鍛煉提升大學生客觀、理性地看待社會問題的觀察辨析能力。其次,要培育規范的社會觀察行為素養,夯實大學生群體關于思想政治的基礎,使大學生具備應對各種政治現象的是非辨別能力,提高大學生群體參與社會生活的內在素養,使大學生在具體的社會生活參與保持秩序和理性。最后,要推行科學的社會觀察行為方式,在大學生社會觀察的行為方式上采用集中性社會實踐和分散性社會實踐二者相結合的方式,正確引導、積極鼓舞、開拓創新,實施卓有成效的實踐活動。
社會觀察是大學生思想意識形成的重要途徑,對于同樣的社會現象和社會事件,觀察者占有信息的全面和真實程度不同、觀察的角度和立場不同,思想認識水平不同,往往會得出不同的觀察結論。因此,我們要根據大學生思想鑒別力還不是很強、對外界事物的認識框架還不是很成熟和穩定的特點,引導他們從正確的視角觀察紛繁復雜的社會現象,并善于在理性層面對所看到的社會現象進行再認識、再思考,從而正確把握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本質。
[1]李林洪.社會觀察:當代大學生社會認知調查[J].中共山西省直機關黨校學報,2014(5).
[2]劉麗麗.思想政治教育視閾下大學生社會熱點事件關注及其引導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3]高洪力,李銳.提升大學生抵制網絡謠言能力的教學路徑—社會觀察教學模式的探索[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