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斐 朱萬玲 錢秋海
(山東中醫藥大學2012級博士研究生,山東 濟南 250011)
中醫學認為,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脈診是中醫診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心電圖是現代醫學臨床診斷的重要參考依據。兩者在形成機制和臨床應用方面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此進一步探討兩者之間的關系,可以為實現中醫脈診的客觀化服務。
1.1 中醫脈象形成的機制 脈象是手指感覺脈搏跳動的形象,或稱為脈動應指的形象,脈象能夠反映全身臟腑功能、氣血、陰陽的綜合信息,脈象的產生與心臟的搏動、心氣的盛衰、脈管的通利、氣血的盈虧及各臟腑的協調作用直接有關[1]。“心主血脈”,心、脈是形成脈象的主要臟器,脈象的形成與心臟的搏動、脈管的舒縮、心陰與心陽的協調密切相關。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脈乃血脈,賴血以充,賴氣以行。另外,脾胃化生氣血,以資血脈;肺朝百脈,輔助心氣推動血脈運行;脾主統血,使血液不溢于脈外而在脈管內運行;肝藏血,調節血量,主疏泄,以調節血液的運行;腎藏精,為元氣之根,與脈象的盛衰密不可分。人體五臟系統是統一聯系的,其他四臟也會影響心的功能,其中最關鍵的還是“心”的功能。
1.2 現代醫學闡釋的脈象機制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說,人的循環系統是一個密閉的管道,由心臟和與之相連的動脈、靜脈、微細血管及其血管內流動的血液組成。動脈隨心臟的舒縮而舒縮,常用來診脈的橈動脈也是如此。脈管中的血液主要由血漿和懸浮于其中的血細胞組成,血漿中的物質還包括水、電解質、蛋白質、O2、CO2等。血液在脈搏的搏動過程中,實際上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心臟收縮射出血液,血液沿脈管前行并壓迫脈管壁使之擴張,心臟舒張時壓力降低,脈管又回縮,這就形成了脈搏。脈搏的波動不但傳遞了力學信號,也傳遞了電的信號。
從中醫角度講,由于脈象的形成與人體五臟、氣血、陰陽等密不可分,故人體的一切變化皆可從脈象中反應出來。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講,人體的“氣血”是物質、能量和信息相結合的有機整體,是自然界現象中人體在延年益壽、功能修復和適應環境等方面具有一定潛在性的能量及信息[2]。由于氣血是形成脈象的物質基礎,故影響氣血的各種因素亦可影響脈象的變化。心臟是脈搏形成的動力源泉,故能影響心臟的因素也可影響脈象。
3.1 形成機制的關聯性 首先,脈象信號和心電圖信號均是由心臟發出,有共同的來源,脈象信號中也包括電學信號,只不過人的手指不能感覺到,但脈象儀已經可以記錄這部分電信號,心電圖的電學信號里面也一定含有力學信息,因為心電變化和心臟機械運動兩者之間必然保持有復雜的內在關聯[3]。再者,寸口脈位于手太陰經循行路線上,《難經·一難》曰:“寸口者,五臟六腑之所終始,故法取于寸口也。”《素問·五臟別論》云:“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于胃,而變見于氣口。”故寸口脈可以觀察五臟六腑的變化。心電圖12導聯部位與中醫腧穴有一定的聯系,雙上肢在橈動脈處,相當于寸口的部位;左下肢在太溪穴附近;胸導聯的V4位置,在鎖骨中線與第五肋間隙的交點,即心尖的搏動處,相當于虛里部位,為足陽明胃經所循行;V5在左腋前線與V4水平線相交處,相當于太陰脾經大絡大包穴附近;V6處于腋中線上,為足少陽膽經循行分布所在,V1~V3導聯部位與手三陰經有一定的關聯[4]。因此,在心電圖里面可能就會反映出中醫五臟氣血陰陽的變化。
3.2 臨床應用的關聯性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與自然界也有著密切的信息交換,因此脈象具有年齡、性別、地域、季節、晝夜等的變化,心電圖也是如此。文獻證實,心電圖QRS波具有明確的年齡、性別差異。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引起額面QRS心電軸的演變,伴隨額面QRS電軸的變化,肢體導聯QRS振幅呈現明顯的年齡差異[5]。研究發現,在排除器質性心臟病、電解質紊亂、束支傳導阻滯及室內傳導障礙等心電圖證據的健康人,同步12導聯心電圖QRS波可出現電交替現象,且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6],認為電交替現象的出現,可能與隨年齡的增長而自主神經失衡有關[7]。P波電壓因導聯和年齡而異,新生兒和老年人高于中青年,P波時間與年齡成正比,與心率成反比[8]。另外,U波、T波也呈現出年齡與性別相關的變化[9]。這些結論同樣是有機體自然發展規律的一種表現,同時也說明心電圖QRS波不是單一心臟電生理的診察指標。
心電圖的心律失常圖形與中醫某些脈象具有相關性。數脈可見于竇性心動過速;遲脈可見于竇性心動過緩;促脈見于竇性心動過速伴期前收縮,或為室上性心動過速伴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結脈見于各型期前收縮、逸搏、偶發竇性停搏或二度竇房傳導阻滯;代脈見于規則發生的室性或交界性期前收縮(二聯律、偽三或四聯律)、二度房室或竇房傳導阻滯;疾脈見于顯著的竇性心動過速或室上性心動過速;散脈相當于心房顫動的脈搏表現;雀啄脈為十怪脈之一,是頻速型心房顫動的典型脈象,亦見于頻發的室性期前收縮、短程陣發性心動過速或臨終患者的紊亂心律;屋漏脈見于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的心室逸搏心律,亦見于竇房結功能低下、交界逸搏心律或未下傳的房性期前收縮二聯律等[10]。
某些非心疾病也可表現為心電圖的異常。司徒志強[11]對306例糖尿病患者的心電圖進行了分析,結果心電圖檢查異常者為289例,異常率為94.4%。茅堯生等[12]對85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心電圖進行了分析,結果心電圖異常者為498例(58.2%)。
某些中醫證型也可以引起心電圖的變化。孫海潮等[13]對400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開展心電圖檢查與辨證分型的研究,結果顯示氣陰兩虛兼濕熱型及濕熱蘊結型心電圖異常發生率較高,分別為80%及45%,提示乙型病毒性肝炎心電圖異常發生率與熱證有密切關系。丁延平[14]通過心電圖、心阻抗圖及心機械圖對甲狀腺功能亢進陰虛陽亢型患者心電圖P波及心房收縮時間間期(ASTI)進行研究,結果顯示甲狀腺功能亢進組心電圖P波振幅增高,ASTI的心房射血前期(APEP)、校正心房射血前期(APEPc)明顯縮短,與對照組比較,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P<0.01)。
心臟是一個全息的器官。《素問·靈蘭秘典論》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張景岳注:“心為一身之君主……臟腑百骸,惟所是命,聰明智慧,莫不由之。”《靈樞·邪客》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可見心在人體中的地位無可替代。心可以統領五臟六腑、四肢百骸,反過來,人體其他臟腑、氣血、陰陽的變化也可以影響心,必然影響心之氣血陰陽的變化,但有的微觀變化患者、醫者都無法察覺。許躍遠之“脈人”的診脈思想體現了脈象的全息理論,認為寸口脈可以反映全身五臟六腑的情況[15]。脈既然為心所主,心作為脈的發出者,那么心必然更是如此。心電圖記錄了心臟的電生理活動,如上所述,有的疾病或證候已經引起了心電圖的異常變化,但有一些未必引起異常的心電圖表現。我們認為,這只是我們常規分析方法不能判斷這部分變化。
雖然心電圖和中醫脈象之間存在很多關聯性,但是,兩者在某些關聯性上還有很多未知數,例如浮脈、洪脈、濡脈、弱脈等在心電圖上是什么樣的表現,我們現在還不得而知;心電圖上T波、QRS波群、P波等的高度、振幅及波的形態,是否可以反映某些中醫脈象或者證型,也是今后可以研究的方向。即使是正常范圍內的心電圖,每個人的波形也不相同,也就說明了心電圖具有一定的特異性。既然兩者在形成機制和臨床應用方面具有頗多關聯性,那么我們就可以利用心電圖的直觀性為中醫服務,不斷探索兩者的關系,甚至以此實現中醫脈診的量化和客觀化。
[1] 朱文峰.中醫診斷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99.
[2] 盛麗.中醫脈象形成機理的探討[J].甘肅中醫,2007,20(11):21 -22.
[3] 康甲順.心臟搏血的生物力學和心電變化[J].醫用生物力學,2012,27(4):470 -474.
[4] 盧賀翔,李冀.脈診與心電圖QRS波的相關性探討[J].陜西中醫,2007,28(2):181 -183.
[5] 吳杰,Jan A Kors,Peter R Rijnbeekn,等.正常人額面QRS電軸的年齡趨勢以及對肢體導聯QRS波振幅的影響[J].中華心律失常雜志,2006,10(3):212 -214.
[6] 張海杰,盧鶴翔.脈象與心電圖QRS波關聯性分析[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12,15(8):1310 -1311.
[7] 王成,謝振武,李茗香,等.健康國人同步12導聯心電圖QRS波電交替調查[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2(2):22 -23.
[8] 謝振武,王成,李茗香,等.不同年齡健康國人心電圖 P波研究[J].心電學雜志,2004,23(2):67 -69.
[9] 盧賀翔,李冀,田清友,等.脈象與心電圖波幅及時間參數的相關性探討[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7,9(5):14 -15.
[10] 郭云賡.臨床心律失常的中醫脈學探討[J].福建中醫藥,1986,17(2):6 -8.
[11] 司徒志強.306例糖尿病患者的心電圖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1,9(7):31 -32.
[12] 茅堯生,沈華江.病毒性肝炎855例心電圖分析[J].新消化病學雜志,1997,5(7):474 -475.
[13] 孫海潮,王敏利.乙型肝病毒性肝炎心電圖改變與辨證分型規律的探討[J].中醫藥信息,1992,9(3):5-6.
[14] 丁延平.甲亢陰虛陽亢型患者心電圖P波及心房收縮時間間期分析[J].陜西中醫學院學報,2000,23(6):37-39.
[15] 許躍遠.中華脈神:現代脈診篇[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