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臻
摘要:音樂進入了電子計算機的時代,音樂美學觀實現了從理性到感性的轉變。創新是音樂創作永恒的話題,大眾對于音樂審美追求和審美意識的變化及更新推動著音樂形式的發展。本文試圖從大眾審美能力的多元化、審美追求的多元化、審美觀念的多元化等幾個方面來看電子音樂對大眾審美觀念的影響。
關鍵詞:電子音樂 ?大眾審美 ?音樂審美
“任何一門藝術,都是精神性的產物,但他們卻都必須以某種物質材料作為媒介,方可得以存在并為人感知”。聽覺藝術也是如此,“音樂是在時間中展開,以訴諸聽覺的聲音為基本材料的藝術”。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電子音樂是以探尋、創造、挖掘新聲音作為其生命之本源,電子音樂從誕生之日起就已經奠定了這個觀念并在后期的創作實踐中秉承以聲音為核心這一創作理念。
創新是音樂創作永恒的話題,大眾對于音樂審美追求和審美意識的變化及更新推動著音樂形式的發展。傳統音樂作品和電子音樂作品最大的不同在于,電子音樂創造了傳統音樂范疇以外的新音色,打破了聲音使用的界限,擴展了人們對于音樂材料的概念,改變了長久以來人們對聲音固有的認識,電子音樂的產生可以說是一場聲音觀念乃至音樂觀念的革命。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待這個問題。
第一,審美能力的多元化趨勢。音樂欣賞的過程其實就是審美主體對客體的一個再加工的過程,每一個審美主體都有著不同的教育背景、情感體驗、人生經歷,因此在欣賞過程中,針對同一個客體會有著不同的審美體驗。音樂藝術是處在意識形態層面的精神產物,音樂創作者根據審美需求不斷變化創作風格、創作手法、創作內容。
第二,審美追求的多元化趨勢。由于電子音樂審美的多元化趨勢,也進一步影響到了審美追求的極端化,而且這樣的趨勢還在不斷的延伸。許多電子音樂作品立足與揭露現實的丑惡、抨擊現實的殘酷、唏噓理想的渺茫,一部分狂熱的音樂發燒友為了追求更大的頻響效果,許多電子音樂唱片銷售商借此謀取更多的利益,在錄制光盤的時候將頻響范圍擴大至人耳根本不能聽到的范圍以此來衡量音響設備的優劣,作為在銷售時的一個賣點。
第三,審美觀念的多元化趨勢。由于過去科技技術的局限,錄制技術和傳播技術都沒能像現在這樣發達,大眾對于音樂審美和觀賞的渴望始終被局限在表演方式及表達方式上。但是,當今電子技術迅速的發展給電子音樂的傳播提供了物質基礎,人們開始認識到電子音樂這種新興事物通過無限的聲音素材表現無限的音樂空間。
隨著電子計算機時代的到來,藝術美學觀發生了從理性審美到感性審美的轉變,音樂工作者,特別是從事音樂創作的藝術工作者的審美意識也從線性意識向發散意識變遷。音樂作品的存在方式也隨之而變,一種獨特的大眾審美文化孕育而生,它對大眾音樂審美觀產生著影響,也不知不覺的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方式。
在以往的觀念中,藝術家將“真實”作為藝術創作的本源,物質媒介材料是這種“真實”的前提,然而,“電子化”卻克服了以往傳統物質媒介的某些特性,在這里,音樂素材可以自由的拆卸和組裝,數字化的媒介已經成為傳統媒介的等同物,以數字化作為媒介的數字音樂作品不再依賴實體媒介存在,而是以虛擬、多元、可變的形式存在。傳統意識中有關形式與物質、靈魂與身體的二分化,因數字化媒介而趨向瓦解,直接導致審美主體更新自我思維方式,“意象”不再是審美主體對于音樂藝術的唯一追求,而在于捕捉那游離于真實和虛無之間的“意境”,這也是電子音樂不同于傳統音樂審美特質的核心所在。
電子音樂的出現不僅引起了音樂創作流程的諸多的革新,大眾對于音樂藝術的審美也開啟了一個新的紀元。按照我們以往的觀念認為,審美活動都是精神上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甚至是形而上的,它所指對的是另外一個不同于現實存在的意象世界,所追求的是超越日常平庸之上的精神體驗。同時,有關藝術審美活動的審美追求是不能功利化的,也不是以滿足一部分人的實際需要的,更不能是為了滿足欲望的本能,這種精神性的藝術審美需要的是“審美與藝術所具有的與日常生活相對立的精神性或超驗性內涵;其最適合的審美對象往往是具有強烈的終極關懷意義的、神性思考層面上的經典文化或曰高雅文化”。但是21世紀的到來,“審美文化”慢慢的取代了“唯審美”觀念。大眾審美方式不再是停留在“唯審美”的層面,而是在生活層面上展示自我,在藝術層面上融入生活,從日益崛起的大眾文化蘊含的“日常生活審美化”與“審美日常生活化”兩個方面我們就能看出起趨勢。
在電子計算機技術和大眾審美的相互作用下,“泛審美”的趨勢也在音樂藝術中凸顯出來。審美經驗的來源被拓展,我們可以運用自然聲響將其達到審美化的標準,音樂創作也可以直接叩擊到大眾,審美的對象的定義也被擴展,每一部音樂作品都可以無限制的傳播給無數的聽眾等等。大眾審美下的音樂作品不再是一部分精英的面對所謂高雅藝術的藝術審美,而是直接作用受眾生活,讓普通的大眾成為音樂審美主體,這種“泛審美”的實質是以大眾為核心,以電子計算機技術擴展想象空間的自由藝術創作的體驗。電子音樂的出現延伸了音樂審美的內涵與外延,使得音樂藝術的審美方式從精英化到大眾化轉變,正真地實現了音樂與生活的雙向相互及深度溝通。
“電子音樂作為現代音樂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孤立地存在于非電子音樂類型的其他現代音樂之外,它們在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背景下,在保持一些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又沿著各自的軌道按自己的方式在發展”。隨著現代社會科技化的發展,音樂創作中的空間思維越來越受到關注,多軌錄音及多聲道等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為音樂創作提供了堅實的技術保證,不同類型的音樂在相互影響、相互借鑒、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在不失去自己獨有的因素下又保持著大背景下共同的特征,并沿著各自的軌道發展著,正如傳統音樂創作和電子音樂創作一樣,在服務于同一個目標——音樂創作的前提下,“對立”而又“統一”的發展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