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安
摘要:在音樂教學與學校發展中,合唱團建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來說,大部分學校沒有持續性、規范性合唱團。新形勢下,加強中學生合唱團的組建及訓練探究,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研究課題。
關鍵詞:中學生 ?合唱團 ?組建 ?訓練
合唱教學屬于我國中學音樂教育中一項嚴謹、長期的工作,也是進行中學音樂教育的有效方式。通過合唱教學開展,不僅有利于啟迪學生心志,更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
一、中學生合唱團的組建
首先,確定合唱團規模。一般情況下,合唱團規模與管理、水平等各因素之間呈反比例關系,合唱團規模越大,影響力、作用越好,但是整體效果偏低、工作管理難度較大。反之,合唱團規模小,其普及作用差、影響力低,相對工作難度較小。筆者建議,按照學校為單位組間合唱團,人數在30-60人之間為宜。這種規模的合唱團一方面能有效提高合唱團影響力與作用力,一方面有利于組織工作的開展與合唱水平提升。
其次,合唱隊成員選拔。合唱對于學生基本音樂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與標準。因此,合唱團成員需要具備一定的唱歌、聽音、識譜基本技能。在選拔合唱團成員時,可以優先考慮聲音條件較好、音調校準、聽辨能力較強、對音樂感興趣的學生。對于合唱團成員選拔,需要進行專門的面試。在具體選擇過程中,需要考察學生四方面的能力:1.音準。音準是優先考慮的第一能力,必須作為第一條件進行考慮。模唱樂句旋律方式,能考察學生音準等多方面能力。2.音色。音色考察比較簡單,可以通過讓學生唱歌方式,聽辨學生樂感與音色。3.音域。在單音模唱時,教師先按中音區的音,再按低音或高音區琴鍵,并記錄最高音與最低音,并初步標注學生聲部,效果良好。4.節奏感。教師可編簡單音樂節奏,通過打拍模擬方式考察學生的記憶力與反應能力。
二、中學生合唱團的訓練
(一)強化學生對合唱藝術的積極性
興趣與熱情是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也是學生進行音樂探究的前提。合唱訓練的開展必須結合中學生心理認知結構特性與身心發展規律,充分發揮藝術魅力,通過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對音樂藝術的愛好。
(二)科學選擇合唱作品
混聲合唱是中學生合唱的主要形式,但是,目前來說,大部分混聲作品均屬于成人作品。現階段的中學生,正處在聲音變聲期,聲音的穩定性較差,無法達到成人合唱標準。這就需要教師結合音樂新課程標準要求與學校實際情況,針對性選擇適合學生年齡特點、聲音特性的音樂作品。
(三)重視中學生聲音特性
相關研究資料證實,處于變聲期間的學生群體,普遍缺乏科學的發聲訓練。在小學階段,使用自然聲唱歌,到了這一階段就會出現很多困難。男高音“捏”,女高音“擠”,弱音“虛”,低音“壓”,強音“吼”,鼻音、舌根音等毛病層出不窮。因此,必須針對中學生變聲期的生理特點,針對性進行訓練。避免盲目訓練造成的聲帶損傷。
(四)科學合理的發聲練習
首先,呼吸練習。呼吸是發聲的動力與基礎。與自然呼吸相比,唱歌發聲用氣與之有較大不同,唱歌發聲需要結合樂句快慢、強弱、長短等有意識的進行呼吸控制,合理安排呼吸量。對于中學合唱團,可以采用容易掌握、比較簡單的方式進行呼吸練習。比如說,聞花香、打哈欠、嘆氣等胸腹式呼吸練習。在基礎練習的基礎上,可以結合實際合唱需求,進行全體一起呼吸、聲部輪流交錯呼吸、循環呼吸等整體呼吸練習,更好的指導學生掌握各種氣息的合理運用。
其次,聲音位置。聲部齊唱是合唱的基礎,個人基本功則是聲部的基礎。共鳴位置是合唱團尋找聲音共性的主要方式,只有確定不同聲部的共鳴位置,才可能取得良好的合唱效果。在具體合唱用聲方面,個人必須服用整體,個人與整體相互協調,共同達到平衡、統一效果。
再次,咬字吐字。咬字吐字練習在合唱練習中非常重要,尤其強調韻母、聲母、字母的關系,以及發聲方法與發生技巧之間的關系。對于每首合唱作品,必須使用普通話正確狼符,注意糾正字詞的準確發音,進而訓練不同聲韻母發聲的正確口形,真正讓學生體會到“字清、情真”。
另外,聲部練習。合唱是通過多層次、多聲部的聲音有機結合產生的一種音樂表現方式。男高、男低、女高、女低是合唱的結構基礎。在這四聲部中,男低音屬于基礎音聲部,其在合唱藝術中起到關鍵作用。但是,在中學合唱團中,男低屬于最為薄弱、且最容易被忽略的聲部。新形勢下,必須針對男低進行針對性練習。加強變聲后期男生的發聲科學訓練,使得低音再往下走。加強男低音聲部練習非常重要。
三、結語
中學生合唱團的組建、訓練,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吻合,符合素質教育開展的需求。本文從中學生合唱團的組建與中學生合唱團的訓練兩個方面詳細探究了中學合唱團的具體建設,旨在為一線教學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史海云.中學生學習歸因的特點及其與學業自我效能感、學習倦怠的關系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年.
[2]馬迪.論語言藝術在歌唱教學與訓練中的重要性[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04).
[3]王南竹.學生合唱團聲音訓練材料的選用[J].中國音樂教育,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