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齊彤
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和人力資本吸收能力——基于中國行業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
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 齊彤
摘 要:本文采用我國2006~2012年行業面板數據,以14個OECD國家為主要研究對象進行實證檢驗,探究我國技術尋求型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本國全要素生產率、技術變化和技術效率變化的影響,同時考慮人力資本吸收能力。使用系統GMM回歸方式的結果顯示,在控制內生性的情況下,現階段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具體體現為對技術變化的顯著正向影響和對技術效率變化的顯著負向影響,同時人力資本顯著提升了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效應。
關鍵詞:對外直接投資 逆向技術溢出 全要素生產率
內生經濟增長理論認為,一國可以通過貿易、外商直接投資和對外直接投資獲取國外技術溢出以促進國內技術進步。截至2014年年底,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量達6463億美元,保持世界第三。然而中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真的促進本國技術進步了嗎?國內人力資本是否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存在吸收能力?本文擬采用中國2006~2012年行業面板數據對上述問題進行實證檢驗。
我國學者關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主要建立在LP改進的國際R&D溢出模型上。白潔(2009)采用了1985~2006年我國對14個國家和地區的對外直接投資數據,實證分析結果顯示,OFDI渠道產生的逆向技術溢出能夠對TFP產生積極影響,但在統計上不顯著。而趙偉等(2006)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進行了初步的經驗性檢驗,他們發現,雖然中國的OFDI歷史不長,但OFDI對我國技術進步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仇怡和吳建軍(2012)同樣發現,我國通過OFDI渠道獲得的國外研發資本存量能夠促進母國技術進步,只是與FDI相比,其溢出效應程度相對較低。之后,我國學者逐漸探究人力資本對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吸收能力。謝申祥、王孝松和張宇(2009)通過建立動態面板回歸發現,隨著人力資本的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邊際溢出效應在下降。劉明霞和王學軍(2009)分析了我國2003~2007年省際面板數據,結果表明只有當人力資本跨越一定的門檻值后才能使OFDI對技術進步產生正的影響。李梅(2011)運用R&D溢出回歸方程,發現人力資本能夠顯著提升國際R&D溢出效果,在其2012年的研究中,她考察了6個可能影響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因素,結果只有人力資本和國內R&D資本存量有顯著的影響。
以上關于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研究為該領域提供了有價值的研究思路和經驗,但國內現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國家和省際差異上,大多學者對OFDI與技術進步之間的內生性問題避而不談。本文擬對現有文獻實現以下擴展:(1)使用行業面板數據,同時將人力資本吸收能力納入研究范圍。(2)使用Malmquist指數,分別探究OFDI逆向溢出對TFP、TC和EC的影響。(3)使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方法進行回歸。
2.1 模型設定
本文主要考察OFDI逆向研發資金對各行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其分解變量的影響,同時考慮國內人力資本對OFDI逆向溢出的吸收能力,回歸方程如下:

2.2 變量度量及數據來源
本文采用Malmquist指數計算TFP、TC和EC。所需指標及測算方法如下。(1)產出變量。各行業產出用行業增加值表示,按照國內生產總值指數折算為以2006年為基年的不變價。相關數據來自《中國統計年鑒》。

本文利用DEAP2.1軟件計算TFP、TC和EC。在實際估計時,設2006年的TFP為1,則2007年的TFP等于2007年的Malmquist指數乘2006年的TFP,以此類推。EC和TC的計算方法同TFP。
本文選取14個OECD國家[2]作為東道國,探究我國技術尋求型OFDI的逆向溢出效應。
按照LP(2001)提出的方法計算我國歷年獲得的逆向研發資金,公式為:




2.2.4 中國各行業歷年人力資本
關于人力資本,本文選取各行業從業人員年平均工資。數據來自《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考慮模型內生性和滯后性問題,本文采用系統GMM方法檢驗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系統GMM回歸結果
3.1 OFDI逆向溢出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顯著為負
本文的探究對象是14個OECD國家,技術尋求型OFDI更易獲得正向的技術溢出,但是由于現階段我國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整體經濟發展環境可能并不適應國外新技術,對先進技術的轉化能力較弱,人力資本吸收能力是主要的影響因素。由交叉項的系數可以看出,人力資本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有顯著的促進作用,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OFDI對TFP的負向影響,但是存在一定的門檻值。通過交叉項和的系數可以計算出該值為4.71,即只有當各行業的大于4.71時,人力資本才能使OFDI對全要素生產率產生正的影響,但是目前沒有一個行業跨越該門檻值。
從行業角度來看,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額較高的行業集中在服務性行業,以及采礦業等資源密集型行業,而技術密集型行業通過OFDI獲得的逆向研發資金相對較少,使得總體上OFDI逆向溢出至今未對TFP發揮正向的促進作用。
3.2 OFDI對技術及技術效率的正負影響
OFDI顯著地促進了技術變化,但是顯著地抑制了技術效率的變化??赡艿脑蚴俏覈髽I在OECD國家進行OFDI時傾向獲取國外先進技術,因而促進了國內技術前沿前移,致使國內企業與前沿技術越來越遠,從而抑制了其發展。
在考慮人力資本的時候,OFDI逆向溢出對技術變化的影響顯著為負,對技術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我國人力資本吸收能力的提高將縮小我國和國外前沿技術的差距,通過提高人力資本能夠推動對先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促進技術效率的改善。
本文采用我國行業面板數據,通過構建國際R&D溢出模型對我國OFDI逆向技術溢出對于TFP、TC和EC的作用進行實證分析。結果為:(1)現階段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對我國TFP和EC的作用顯著為負,對TC的作用顯著為正。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對OECD國家進行OFDI時傾向獲得先進技術,但由于我國與國外先進技術差距較大,難以吸收國外的技術,此外,我國高科技行業對外直接投資力度較小,不利于國際逆向R&D資金的吸收。(2)人力資本彌補了OFDI逆向溢出對TFP和EC的抑制作用,但阻礙了OFDI逆向溢出對TC的促進作用。
針對以上結果,本文為我國各行業OFDI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4.1 合理分布對外直接投資行業
我國現階段對外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及采礦業,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OFDI較為缺乏。因此,國家應該重點鼓勵我國高新技術行業在海外開展對外直接投資,積極獲取R&D資本溢出,以提高相關行業技術水平。
4.2 加大人力資本培養力度
人力資本的吸收能力是OFDI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的主要影響因素,而現階段我國各行業人力資本還未跨越相應的門檻值。國家應加強教育力度,為各行業培養高新技術人才,從而增強對OFDI逆向技術溢出的吸收能力。
4.3 提高我國技術創新能力
目前我國和國外先進技術的較大差距阻礙了OFDI逆向溢出對技術進步的促進作用,且隨著人力資本吸收能力的提升,國家間的技術差距將減小。各行業應該在增強吸收能力的同時,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培養企業自身的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白潔.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對中國全要素生產率影響的經驗檢驗[J].世界經濟研究,2009(8). [2] 仇怡,吳建軍.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外溢效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2(10).
[3] 李梅,金照林.國際R&D,吸收能力與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基于我國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研究[J].國際貿易問題,2011(10).
[4] 劉明霞,王學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逆向技術溢出效應研究[J].世界經濟研究,2009(9).
[5] 謝申祥,王孝松,張宇.對外直接投資,人力資本與我國技術水平的提升[J].世界經濟研究,2009(11).
[6] 趙偉,古廣東,何元慶.外向FDI與中國技術進步:機理分析與嘗試性實證[J].管理世界,2006(7).
[7] 朱彤,崔昊.對外直接投資,逆向技術溢出與中國技術進步[J].世界經濟研究,2012(10).
中圖分類號:F1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4(b)-07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