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金融學院 黃展程 劉曉娜 陳悅 黃元曦
珠三角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建設的構想
廣東金融學院 黃展程 劉曉娜 陳悅 黃元曦
摘 要:近年來,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趨重要,但卻受到了資金供給不足的困擾。我們在收集和研究了大量國內外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與融資平臺建設的研究文獻以及國內既有融資平臺的規劃與實施方案,綜合運用調查問卷、人物訪問、實地調研等多種研究方法考察了廣州金融街、佛山金融高新區、汕頭金融超市等珠三角地區的具有創新性的金融區域,并運用貸款供給的數理模型進行分析,結合珠三角中小企業實際情況,設計勾畫出一個更具可行性,更具操作性的金融綜合服務平臺,力求打破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格局。
關鍵詞:融資平臺 中小企業融資 珠三角地區
1.1 研究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作為當代經濟生活中最為活躍的力量,資金需要量越來越大,但卻難以籌集到所需的資金,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逐漸成為中小企業發展的瓶頸,并嚴重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珠三角地區有中小企業數量80多萬個,數量在全國各經濟區域中位居全國第二。然而珠三角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卻不容樂觀,中小企業潛在資金需求高達2萬多億元,而通過銀行信貸渠道、政府扶助基金等能夠解決的資金總體比例不到10%。關于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目前在我國有許多與搭建金融平臺類似的實踐,例如溫州、上海、成都和武漢,這些城市先后實施各種對策,但政策的實施效果卻并不明顯,在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沒有得到根本性解決。
所以,我們所研究的是在現今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下,立足于珠三角地區,提出建立一個創新性的金融綜合服務平臺,這是現階段金融經濟發展的一個重大突破點,其進入大型商業銀行沒有涉及的領域,彌補小額貸款公司資金不足等缺陷,消除民間借貸糾紛或“滾雪球”現象,因此具有較大的應用價值和應用前景。
1.2 研究現狀與進展
在構建金融平臺解決該問題的研究上學者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構建平臺這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晚,因此相關的文獻還是比較少的。
1.2.1 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萌芽階段
關于搭建融資服務平臺來解決問題的構想最早是黃生妙(2006)提出構建一個在網絡社會環境下中小企業互助及銀行—企業—政府三方聯動式的融資平臺,對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還是有挺大借鑒之處的。而關于搭建起實體融資平臺來解決問題的文獻是夏繼紅(2008)在《長沙高新區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建設的有效性及其改進研究》中提出為了解決科技園區內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促進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發展,長沙高新區管委會聯合國家開發銀行湖南省分行等五家單位搭建了“長沙高新區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2]。
1.2.2 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發展階段
2008年之后,關于如何搭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平臺的研究逐漸增多,平臺的構想和營運方式也相應有所增加,多以某一個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問題作為研究對象。李昌青(2009)在《關于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的探索》中指出要建立一個以中小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信用評級數據庫、擔保機構外部信息評級數據庫、中小企業融資網以及個人信用信息數據庫為核心的平臺,實現各類信息的透明化、信息傳遞的高速化、政策推廣以及信貸審批的便捷化。為了掃清經濟欠發達地區的中小企業融資難的障礙,張衛東(2010)以青海省海西州德令哈市為例,探索出欠發達地區應對中小企業融資難的新模式要建立一個政府、銀行、社會中介、企業自律協會和企業“五位一體”的工作機制。
1.2.3 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創新階段
隨著對問題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融資平臺的構想也相應進行了創新。張水英(2013)在《不動產抵押權證券化與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構建》中提到可以將不動產抵押權證券化。李巧麗(2013)在《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中提到要構建一個參與主體包括政府、金融機構、擔保機構以及需要融資的中小企業的融資平臺,突破單獨依靠政府資金以及市場調節作用的局限性。
1.2.4 總結
根據以上文獻研究可知:一方面,現今國內關于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構想大都立足于把政府、金融機構與企業三者結合起來,雖然在當地有起到一定的緩解融資難,但仍然存在,融資渠道單一、信息不對稱等問題,中小企業的融資成本高,而且國內相關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研究項目大多立足于華東和華北地區展開,在珠三角地區未有明確可行的方案以供開展。
2.1 中小企業從銀行貸款難
2.1.1 “貸款難”的表現
(1)中小企業資金需求大,銀行供給少。中國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比重約90%,但74.6%的民營企業和家族企業的企業家認為“銀行貸款不能滿足企業外部擴張的融資需要”。2008年廣東省經貿中小企業局對廣東的345家中小企業做的調查中顯示,受金融危機的影響,中小企業申請貸款獲批率只有39.1%,不到四成。一份關于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的調研發現,珠三角的中小企業潛在資金需求高達2萬多億元,而通過銀行貸款能夠解決的資金需求量占總體資金需求量的比例不到10%。
(2)銀行貸款門檻高,成本高。根據調研發現,大部分銀行對于企業信用貸款需的條件:一是企業一般成立三年以上,有固定經營的場所;二是良好的財務狀況,近半年開票額不少于150萬,資產負債率低于50%,凈資產大于總資產50%;三是良好的發展前景,無不良從業記錄。這樣的條件,對于一般的中小企業,尤其是一些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而言,是相對較高的。
2.1.2 “貸款難”的原因
(1)信息不對稱。在中國,絕大多數中小企業的個體信息與商業銀行等貸款機構之間的信息是不相匹配的,為了保證貸款能夠有效收回,降低壞賬率,商業銀行只能提高貸款的門檻,甚至減少向中小企業提供貸款。
(2)銀行更偏向服務于大型企業。銀行經營的三個準則中安全性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但中小企業的資金實力有限,缺乏擔保,且固定資產不足,風險較大。因此,銀行將大部分貸款投向有政府擔保的國企及地方性融資平臺。
(3)國際經濟環境的不景氣。在2014年,美聯儲啟動量化寬松(QE)退出計劃并多次發出加息信號、歐洲經濟低迷、盧布大幅貶值、石油油價大跌,從一系列事件中,我們可以發現世界經濟不確定性因素較多,不明朗的經濟形勢導致企業經營業績下降,在現有的銀行貸款門檻下,企業更難融資。
2.2 直接融資及其他融資渠道不暢
企業融資主要分為內源融資、外源融資,但是由于中小企業自身積累能力有限,自身資金往往難以滿足進一步發展的需求。對于外源融資,通過發行股票或者債券的融資形式對企業自身實力要求很高,一般的中小企業無法達到。
為了解決中小企業貸款的難題,我們建立了一個數學模型,以貸款供給函數為數理模型,假設中小企業的信息能夠在金融機構之間共享,從而分析金融機構數量、融資方式的種類以及不同的政策條件對貸款供給的影響,得出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最大化的條件。
設對中小企業的貸款供給量為S,金融機構數量為X1,市場上融資方式的種類為X2,政策因素為X3,則建立貸款供給模型:S=f(X1,X2,X3)
3.1 單個變量對貸款供給影響的定性分析
3.1.1 金融機構數量
金融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使得金融機構不得不謹慎貸款。我們可以增加金融機構的數量,讓企業可供選擇的資金來源更多,其可通過分析對比不同金融機構貸款要求和成本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資金配置。其次,加劇了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可以有效地降低資金成本。最后,金融機構數量越多,能夠為中小企業提供的貸款數量和種類也越多。因此,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金融機構數量X1與貸款供給S是呈正相關關系的。
3.1.2 融資方式的種類
目前我國金融市場上的融資渠道大致分為銀行貸款、發行股票、發行各類債券、質押商業票據、參與集合信托產品計劃、利用P2P網貸平臺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市場上的融資渠道越多,貸款供給量也必然越多。因此融資方式的種類X2與貸款供給S也是呈正相關關系的。
3.1.3 政府政策
政策主要是指針對中小企業融資的積極政策,如稅收優惠政策、財政補貼政策、貸款援助和信貸支持政策等等。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些利好的政策越多,中小企業所得到的貸款供給數量也必然越多。因此,積極的政府政策能夠提高貸款的供給量S。
3.2 貸款供給最大化的模型分析
為求得貸款供給S的最大化,我們運用了比拉格朗日函數求極值考慮得更加周全的方法,即運用庫恩塔克條件,方法如下:

(1)首先去掉不等式的約束條件,加入三個虛設變量 Y1,Y2,Y3≥0

(2)假設舍棄選擇變量的非負要求,則有:行分別微分,都等于0。

(3)再添加選擇變量非負的要求,對F.O.C.進行改寫。
(4)最終得到實現貸款供給S最大化的條件。
3.3 基于模型分析的結論
通過以上建立貸款供給模型可得出以下結論:首先,通過適當增加市場中金融機構的數量,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從而能夠降低中小企業融資的門檻和成本。再者,通過增加市場上融資方式的種類,拓寬企業融資的渠道,能夠提高貸款供給量。另外,政府也要出臺積極的扶持政策來協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的問題。
4.1 融資平臺的概述
結合數學分析所得出的結論,我們平臺的構建思路如下:首先是完善區域內針對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的建設,然后是在當地建立金融機構聚集群,并搭建信息共享平臺,形成有效的交易市場,而且對平臺的運營和組織進行綜合管理。下面我們將進行詳細講述。
4.2 融資平臺構建的要素
4.2.1 促進金融機構的聚集
金融機構聚集主要通過政府實施一些鼓勵或優惠政策,比如降低金融機構落戶成本,進而來吸引金融機構,如小額貸款公司、融資租賃公司、融資擔保公司、信托公司、典當行等一些新型非銀行機構的進駐,利用珠三角地區中小企業數量多、成長快的優勢,形成一個新型的金融機構集群,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以拓寬中小企業融資的渠道。
4.2.2 鑲嵌資本市場工具的支持
平臺需要建設一個與中小企業相適應的資本市場,因為無論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還是債券市場,都有最低資產規模的要求,而這些要求卻把很多中小企業拒之門外,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是具有很大的約束性,具體措如下:
(1)大力推行與發展風險投資。現今我國風險投資的資金來源渠道很窄,投資主體也比較單一,因為其資金主要是來源于政府財政撥款和銀行科技開發貸款等途徑。這樣就會導致風險投資的規模變小,資金難以得到有效的配置,所以建設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第一步就是要對風險投資進行大力推行和發展。
(2)積極發展場外交易市場。對于珠三角地區的場外交易三板市場體系的建設,應該采取“條塊結合”模式,以“代辦股份轉讓系統”為基礎,結合地方產權的交易市場,建立起一個統一的、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并注意結合電子網絡場外交易市場的建立,另外還需珠三角地區增加建立“塊塊”市場,即以區域性為主的、為中小企業服務的柜臺交易市場。
4.2.3 建立信息共享平臺
中小企業少披露或者隱瞞不利信息,難以得到大的金融機構貸款幫助只能向民間“高利貸”,不利于中小企業在金融市場資金融通和長期發展。為了掃清這個障礙,實現資金需求方與供給方之間信息的對接,建立信息共享平臺。一是使資金需求方與資金供給方對接,盤活社會資金,優化社會資金配置。二是促進資本市場的發展,推廣壯大以股權融資、債券融資以及適合中小企業發展規模的融資租賃、資產化、產權融資等,創新中小企業融資方式。三是加速了企業信息化進程,利于企業升級轉型,提高運營效率,增加品牌附加值。
4.2.4 形成有效交易市場
在金融超市的框架內,吸引金融機構聚集和多元資本市場工具完善后,企業和金融機構之間形成信息的共享。在雙方信息透明下,企業與金融機構可進一步磋商,從而形成交易市場,最終促成資金的供給方和資金的需求方融資業務順利完成。
4.2.5 建立有效的管理機構
為了讓融資綜合平臺更好地發揮作用,還需要一個管理機構來對綜合平臺進行有效的組織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對進駐到平臺中的金融機構、中介機構等進行管理,為中小企業融資的實現提供有力的保障。
(1)管理機構的功能。招商引資功能。此服務平臺吸引金融機構和中小企業進駐,控制進駐企業和金融機構的數量和質量,以期形成雙方良性供求關系和金融機構體系內部有效的競爭關系,真正發揮出融資平臺的功能。
(2)信息披露功能。管理組織機構還需敦促有融資需求的企業經常披露財務和經營狀況,發布最新融資需求信息,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時效性有效克服信息不對稱問題。
(3)融資撮合功能。管理運營機構主動向金融機構推介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給中小企業與金融機構牽線搭橋,幫助中小企業找到最優融資路徑,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使更多的中小企業達到融資目的。
(4)管理機構的運作模式。管理組織機構對進駐到金融超市中的銀行、企業實行會員制或者是場地租賃制。一方面為中小企業融資提供了有效的渠道,另一方面又實現自身的資金收入,為平臺建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金需要。
4.3 甄選融資企業、金融機構和中介擔保機構。
4.3.1 資金來源證明和資信證明。
對于金融機構。審核金融機構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評估等級以及注冊資本,并密切關注金融機構資金的使用情況和現金流量,約束金融機構負債率過高而承擔的流動性風險。
對于中介擔保機構。要對其經營合規程度進行評價,要求融資擔保機構符合市場準入和業務經營范圍要求。
4.3.2 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
管理機構服務中心的信息提供、項目展示、演講報告、會議活動等服務采取無償的方式。項目中介服務項目、投資調研策劃等服務采取有償方式,通過有償服務,維持中心正常運營的部分經費來源。
4.3.3 虛擬服務與有形服務相結合
虛擬服務是指管理機構服務中心將建立一套項目與資本對接的信息網絡系統,實現網上交流、展示與交易。有形服務主要是開展投融資項目咨詢、路演、項目發布和推介、項目投資調研策劃和方案編制、項目洽談和交易、企業培訓等。
4.4 管理機構的主要業務
4.4.1 咨詢業務
投融資咨詢服務。引進投資機構、銀行、小貸公司為企業提供投融資咨詢服務,回答企業在融資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講解相關財務和法律知識,幫助企業進行融資工具選擇及期限匹配等咨詢業務。
中介咨詢服務。平臺引進多類會計師事務所、評估師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咨詢評估公司等中介機構,客觀評測企業及投融資方案,全方位提供專業咨詢服務。
4.4.2 項目展示與洽談
組織有意向的投融資雙方在平臺路演,并進行一系列的宣傳活動,邀請專家學者分析論證投融資方案的可行性與優勢,幫助企業與金融機構對接。
4.4.3 交流與培訓
融資平臺建立“學術交流、產業對接”的文化氛圍,平臺將邀請政界、財經界、學術界的政府官員、知名人士、專家學者、有影響力的研究機構、高等院校每年定期舉辦相關論壇。
4.5 融資平臺的可行性分析
4.5.1 政策支持
國務院在2013年下發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和廣東省金融辦主任周高雄提出的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綜合試驗區是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支持,這與我們所構想創建的融資平臺不謀而合,把融資平臺的構想若加入到珠江三角洲金融改革創新,兩者結合使珠三角金融發展得更好。
4.5.2 眾多社會團體和中介機構的輔助
目前珠三角市已存在多家行業協會、小型會計服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擔保公司以及城市投資公司,因此構建綜合融資平臺已具備了金融機構的硬件條件。
4.5.3 中小企業迫切的需求
中小企業得到的銀行貸款比重低,而且能直接從資本市場中進行股權性融資的幾率幾乎為零,導致他們創業和發展資金只能依靠自有資金或小額貸款公司和民間融資等渠道進行。因此,構建區域性融資服務平臺對于有效改善區域性融資環境的問題是迫切需要的。
4.5.4 充足的經驗借鑒
目前在我國也有許多類似的實踐,如溫州建立的新型金融中介機構“溫州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中心”,上海的“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我們可以取長補短,在其不完善的基礎上,創新地提出一個功能更完備和效率更高的融資平臺,有效結合中小企業需求與民間金融,利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
4.6 所構想平臺的比較優勢
為了改善這種不良的放貸環境,我們項目中對融資平臺作了詳細的、可行的設計,與溫州等金融城相比具有下列優勢。
第一,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把一些金融機構聚集起來,與國家開發銀行、商業銀行合作,暢通融資渠道,圍繞大企業形成產業聚集,增強產業競爭力,而且金融機構之間能互通信息,減少融資成本,滿足中小企業融資需求。
第二,加強融資平臺的監管體系,提高監管標準、手段和技術,確定有效的債務率、償債率等監控指標,使其舉債的規模與地方經濟發展以及可支配財政收入的增長互相相適應。
第三,提高貸款調查、審批、管理的質量、重啟信貸證券化,延展平臺貸款期限,規避個別企業違約風險。在貸款審批發放過程中,盡可能采用多種抵押和擔保措施這樣的多形式降低并化解風險。
本文以經濟社會穩中求進作為著眼點,結合貸款供給函數模型的數理分析,以系統前后相關、邏輯相連、層層推進、逐步深入的問題作為本文的主線,探尋化解融資平臺債務化解之道。通過對這些問題的系統研究和探尋,本文得出以下結論。
以往研究主要從資金供給視角對中小企業貸款難問題進行的探討,本文建立的供求均衡分析框架,對中小企業資金需求進行分析,通過增加中小企業數量,使小額貸款公司之間形成競爭局面,逐步向利率市場化方向發展。
對此,我們提出了破解我國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系統性、漸進性方案,通過建立融資平臺,由當地政府帶頭注入資本金,與律師事務所、風投公司等相關金融機構合作,同時把民間資本引進金融業,引進競爭機制,縮小存貸款利差,有效地實現利率市場化,為中小企業減少融資成本。
本文對珠三角的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體會到要解決珠三角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需要銀行、企業、政府以及全社會共同努力。如能在借鑒國內外良好的基礎上,融資平臺的具體措施得到進一步落實,融資難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將得到解決,珠三角中小企業的經濟發展也勢必達到新的境界。
參考文獻
[1] 夏繼紅.長沙高新區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建設的有效性及其改進研究[D].中南大學,2008.
[2] 張衛東.欠發達地區搭建中小企業融資平臺的新模式——以海西州德令哈市為例[J].攀登,2010,29(3).
[3] 游達明,朱桂菊.區域性科技金融服務平臺構建及運行模式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1).
[4] 吳少新,彭蕓,張世曉.加快武漢區域金融中心建設構建中三角城市群發展核心平臺[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12(4).
[5] 唐艷.后金融危機時代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建設研究——以安徽省為例[J].海南金融,2012(2).
[6] 張水英.不動產抵押權證券化與中小企業融資平臺構建[J].湖南社會科學,2013(1).
[7] 李巧麗.中小企業融資模式創新研究[D].浙江大學,2013.
[8] 馬錦清.東莞中小企業融資問題及對策探討[J].經濟師,2012(8).
[9] 金迎春.陸江濤浙江中小企業融資困境的成因及解決途徑[J].中共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9(3).
[10] 鐘兵.信息不對稱對中小企業融資的影響分析及其對策.[J].北方經濟,2008.
[11] 龔劍.論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構建[D].復旦大學,2006.
中圖分類號:F27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5)04(b)-1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