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 敏,陳茜微,楊 麗
(1.廣東省WTO/TBT 通報咨詢研究中心,廣東廣州510630;2.廣東省紡織協會,廣東廣州510095)
紡織業是一個資源依賴型和環境敏感型的產業,也是一個產品直接面向市場的消費品行業。在歐盟國家,當地消費者投以更多的關注于服裝對自身健康以及環境的影響,因生態紡織品對消費者身體傷害可降到零或者最低水平,故即使生態紡織品比普通產品的價格至少貴20% ~30%,卻依舊銷售火爆。在歐盟政府部門的推動以及市場拉動雙重作用下,歐盟紡織品市場的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機結合,促使消費者產生了更多綠色消費的要求。目前,我國消費者在生態紡織品消費觀念上和歐盟國家的消費者還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介紹了歐盟對綠色消費觀念的培養,為我國紡織行業如何建立可持續生產方式及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提供了思考。
國際上公認的綠色消費有三層含義: 一是倡導消費者在消費時選擇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眾健康的綠色產品;二是在消費過程中注重對廢棄物的處置;三是引導消費者轉變消費觀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適的同時注重環保、節約資源和能源,實現可持續消費[1]。
歐盟的生態紡織品認證及標簽在紡織服裝領域發展較早,在歐盟的多種生態紡織品認證中,既有歐盟政府以法律形式推行的歐盟生態標志認證(Eco-Label),也有國際環保紡織協會推動的紡織生態認證(Oeko-Tex Standard 100)以及可持續紡織生產認證 (Sustainable Textile Production,縮寫為STeP)。這些都是跟生態紡織品、生態環境密切相關的市場認證。
歐盟Eco-Label 始于1992年,它是由歐盟委員會在歐盟范圍內推廣的自愿性生態標志。雖然是自愿性的生態標志,但因為是歐盟委員會以法令的形式發布的,所以該生態標志是在歐盟境內具有較強的法律效力。Eco-Lable 旨在鼓勵生產商設計環保產品,為消費者提供了環保的選擇。它所倡導的全生態,涵蓋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可能產生的影響,如關注紡織產品從纖維作物種植或生產、紡紗織造、前處理、印染、后整理、成衣制作、穿著使用乃至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可能對環境、生態和人類健康的危害。生產商申請生態標簽,就能使自己的產品獲得競爭優勢。生態標準需要對產品 “一生”中各個階段對環境的影響進行科學的評估。這些評估關注能源消耗,水污染,空氣污染,廢料生成,可持續森林管理,噪音污染或土壤污染等。而該項計劃中的生態標準是通過科學研究和對不同經濟和社會因素的廣泛考慮而制定的。生態標準須經過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的同意后才能作為是否授予產品生態標簽的衡量標準。一旦標準被大多數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通過并被采用,將正式在歐共體公報上公布。標準的有效期將持續三年。三年之后,這個標準將得到修正而且有可能變得更加嚴格,這主要依據當時的市場情況和科技的領先程度。當然,此項標準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提高生態標簽產品的環保性能。通過該標準認證的產品才能夠為歐盟范圍內接受并進行銷售。目前獲得該標志的歐盟企業中,紡織服裝類的企業最多,占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這些企業主要來自丹麥和法國,還有西班牙、比利時、德國、希臘、意大利、葡萄牙和瑞典等。歐洲生態標簽授予計劃為促進環保消費的運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它使歐洲的消費者能夠在歐盟15 國、挪威、列支敦士登和冰島范圍內容易地辨別出那些經官方批準過的綠色商品。它也使生產廠商能夠向消費者展示他們產品的環保性能。
Oeko-Tex Standard 標準是德國海恩斯坦研究院和奧地利紡織研究院共同制訂的,隨后由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Oeko-Tex)推出了Oeko-Tex Standard 標志認證。相較于歐盟生態標簽Eco-label 認證,Oeko-Tex Standard 100 所采用的是狹義生態紡織品的概念來代替Eco-label 的全生態概念,更側重于在現階段的技術經濟條件下生態紡織品認證的可操作性。目前我國企業對此認證的認可度和可達標率比較高,我國企業Oeko-Tex Standard 100證書的持有量已經達到全球第二位。
而同樣由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推出的STeP by OEKO-TEX可持續紡織生產認證是面向那些紡織鏈中,希望以透明、可信和清晰的方式向公眾證明他們可持續生產成果的品牌商、零售商和加工企業而提出的一項認證體系。該認證涵蓋了從纖維生產、紡紗廠、織布廠、針織廠、后整理直到成品制造等所有加工階段的生產環節。STeP by OEKO-TEX將從2015年4月1日起使用2015 版的新標準。新標準中作出了多處重要的調整。包括對有關廢水處理的新規定,即廢水中的全氟辛酸(PFOA)、全氟辛烷磺酰基化合物(PFOS)、壬基酚(NP)、辛基酚(OP)、壬基酚乙氧基化物(NPEO)和辛基酚乙氧基化物(OPEO)的限量值。且規定了對環境和崗位安全產生嚴重負面影響的禁用工藝流程。
2014年12月,國際環保紡織協會又推出了一種全新的紡織品認證 “Made in Green by OEKO-TEX”,以表明紡織品制造商具有可持續且對社會負責任的方式生產紡織品的能力,產品對人體和自然生態方面具有安全性。新標簽取代了 “OEKO-TEX Standard 100 + ”認證以及西班牙標識 “Made in Green by Aitex”認證。“Made in Green by OEKO-TEX”標簽為紡織企業直接向消費者傳達了他們生產可持續性產品的承諾。它是對Oeko-Tex Standard 100認證以及 “STeP by OEKO-TEX”認證組合的合理優化。相較以往的認證,新舊標簽的根本區別在于新標簽展示給消費者的透明度,通過給定的測試編號和QR代碼,消費者可以對紡織品及其制造過程進行追溯。同時,新標簽的申請需要更加嚴格的條件。
首先,Eco-Lable 體現了政府對于歐盟紡織品市場的統一監督管理。Eco-Lable 所倡導的全生態理念,要求非常嚴格,施政安邦意識較強,它在為歐盟國內的消費者創造安全生活條件的同時通過設置綠色貿易壁壘拒別國產品于國門之外,緩解了歐盟各國的就業壓力。其次,Oeko-Tex 體現了行業協會協調性和靈活多變的特點。Oeko-Tex Standard 100 標志認證要求較為寬松,作為紡織及制成品安全環保品質的專業認證,它關注紡織品生產中存在有害物質的限制,雖然其標準幾乎每年一次新的調整,更新速度快,但它主要針對最終產品的生態性提出要求,國內及國外進口紡織企業對此具有較強的適應力。且通過全球范圍內逐年遞增的申請及頒證數量,持續地驗證了該認證在業內的高公信度和消費者的高認可度。同時Oeko -Tex 不斷完善其認證服務體系,比如 “Made in Green by OEKO-TEX”就是為提高紡織品制造商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社會責任能力以及產品對人體和自然生態的安全性,增加消費者對紡織品及其制造過程追溯渠道透明度的認識。政府的宣傳,社會組織及行業的推動,企業的自律以及消費者的認可,歐盟通過各種方式完善歐盟紡織品市場的綠色環境,使歐盟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不斷加強。
標簽標識作為消費者獲取產品質量安全信息的首要門徑,有關產品的信息標注既直接影響到消費者對產品的選擇與使用,也是經營企業產品質量安全主體責任意識的體現。對于產品安全性和生態性相關信息的知曉度和關注度是消費者維護自身權益的具體表現。在我國紡織服裝消費市場,為消費者提供紡織品選擇和說明的標簽標識說明,是依據強制性國標GB 5296.4-2012 《消費者使用說明第4 部分: 紡織品和服裝》[2]的要求和參照紡織行業標準FZ/T 01053-2007 《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3]的要求進行標注。目前我國對于生態紡織品還沒有相應的認證制度,只有GB/T 18885-2009 《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4]對生態紡織品的產品分類和技術要求進行了規定。該標準主要是參照國際生態紡織品研究和檢驗協會Oeko-Tex Standard 100 標準2008 版的技術要求制定的,存在著較大的滯后性。
而我國紡織品出口到歐盟地區,需要跨越高筑的 “綠色”壁壘,每年我國服裝出口歐盟被召回產品數量的比例一直位居前兩名。而召回原因大多數是因為產品的安全風險以及設計要求不達標。這一方面反映了我國紡織業長期以來注重生產型標準,貿易型標準較少的現狀。另一方面也表明我國與歐盟在紡織產品的生態設計、生態安全方面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2015年3月15日,3.15 消費者權益晚會公布了在2014年全國檢驗檢疫機構抽檢中許多進口服裝質量不符合我國標準的情況,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色牢度、pH 值、甲醛、偶氮等,盡管許多消費者對此結果表示關切,但大部分的人還是繼續選擇這些知名品牌的服裝,原因是消費者更注重的是服裝的設計和品牌的知名度,這恰恰反過來說明了我國消費者在紡織品的消費觀念上對國外品牌的設計和安全性具有更高的依賴感和信任感。另外,國內消費者對紡織品質量以及安全性等要求不夠清晰明確,在選擇時往往以價格為導向,致使部分消費者出現了盲目消費。我國紡織品市場的綠色消費觀念尚待形成,我國的生態紡織品還處于研究開發階段,國內消費者對紡織品產品生態性的關注度依舊較低,國內紡織企業還沒有找到發展生態紡織品的機遇和需求。
綠色消費、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世界發展的主流趨勢。消費者既是市場需求的主要來源,也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強大監督力量之一。只有當消費者認為綠色消費符合社會規范時,消費者才更有可能從事綠色消費。經濟刺激、信息刺激和制定規章制度都會對消費者綠色消費產生正面的影響,同時政府相關政策也是影響消費者低碳行為的一個重要因素[5],在大多數國家,規章制度對推動消費者綠色消費的正面影響是最大的。歐盟通過歐盟委員會推動紡織品生態標志認證,既提高了歐盟紡織市場獲生態標志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也為歐盟紡織品市場創造了綠色的環境以及正面的社會規范引導。歐盟從經濟、信息、規章制度三方面均對消費者的綠色消費觀念進行正面引導,獲得了歐盟消費者的廣泛認可。
當前我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不斷增加,消費習慣也在改變,國際品牌的進入帶來的綠色消費風潮將為國內綠色生態紡織市場提供發展的動力。研究如何促進消費者的綠色消費,不僅有利于政府制定更有效的政策,也能幫助企業在環保活動中得到消費者的認可和支持。當越來越多消費者關注環境問題,在購買決策中看重產品的環保價值,這種趨勢也會驅動更多企業參與到環保活動中來,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的良性循環。
綠色消費觀念的引導是今后我國紡織行業可持續健康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我國紡織行業目前面臨轉型升級的種種挑戰,思考如何改進工作方式形成政府與行業的合力,刺激綠色消費,完善紡織行業的生態環境將是紡織行業協會努力的主要方向。
[1]文可,關茹萍.循環經濟發展需要綠色消費[J].理論與現代化,2008(2): 23-25.
[2]全國服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消費者使用說明:第4 部分紡織品和服裝: GB 5296.4-2012 [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3]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基礎標準分技術委員會.紡織品纖維含量的標識: GB/T 29862-2013[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4]全國紡織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基礎標準分會.生態紡織品技術要求: GB/T 18885-2009 [S].北京: 中國標準出版社,2010.
[5]吳波,綠色消費研究評述[J].經濟管理,2014(11): 17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