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大明
(湘南學院 思政部,湖南 郴州 423000)
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幾點思考
范大明
(湘南學院 思政部,湖南 郴州 423000)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是對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進一步創新,提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內容;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豐富了思想道德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理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和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論體系的主陣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當充分考量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接受度。
思想政治 核心價值 教學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2006年10月,在十六屆六中全會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報告中第一次明確提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個內容在全社會引起了積極反響。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集中回答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本質、目標、方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報告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要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持不懈地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設,積極探索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途徑。從十六屆六中全會到十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理念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社會主義榮辱觀,構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這四個方面相互聯系、相互貫通、相互促進,是有機統一的整體。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豐富和發展。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一科學命題和戰略任務是我們黨理論創新的又一成果,是引領社會思想道德建設的一面旗幟,對每個社會成員的價值觀都施加著深刻的影響,不僅作用于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全中華民族團結和諧、奮發向上的精神紐帶。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中最基本的、核心的內容
進入21世紀,對中國發展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這一戰略機遇期內,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迫切要求我們黨總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的新經驗。借鑒古今中外人類文明的有益成果,鞏固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隨著中國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只有經濟發展是不夠的,在理論上必須不斷開闊新視野、做出新概括,必須伴之以一種具有凝聚力的文化認同力量。于是人們逐漸形成了對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構成、性質、評價和標準的根本看法和態度。考察和評價各種物質的、精神的現象及主體的行為對個人、社會主義社會的意義,以及人們從主體需要和客體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及如何滿足主體需要的角度。這種動員人民、凝聚人民、激發人民創造力的文化力量,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對打牢全黨人民團結奮斗的道德基礎,對在全黨、全社會樹立與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相匹配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道德操守具有重要意義。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
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從時空結構來看,主要有馬克思的價值理論、列寧的價值理論、毛澤東的價值理論、鄧小平的價值理論及科學發展觀的價值思想,這些價值理論產生于不同的歷史時期,適用于不同的歷史條件和空間范圍,都具有鮮明的科學性、實踐性。從層次結構看,包括馬克思主義價值學層次和價值論層次,科學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念層次。中國共產黨的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核心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在中國的具體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從根本上體現了個體性與社會性的統一,突出強調了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豐富了精神文明建設和思想道德建設理論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通過對社會矛盾、各種利益關系調整和處理實現社會和諧,不僅需要相應的主導價值共識,還需要相應的社會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提供了和諧社會建設需要的價值追求和文化認同,代表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的主流價值,不但突出強調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指導地位,而且強調包容多樣、尊重差異、求同存異、和睦共處、團結友愛,具有弘揚正氣、溝通感情、凝聚人心、增進融洽等功能,能夠引導人們超越城鄉、民族、地域及社會階層等方面的差異,增強社會成員的向心力和歸屬感,消除彼此之間的分歧與隔閡。因此,在新世紀新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才能對每個成員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施加深刻影響,凝聚和統一社會各階層、各利益群體的思想,形成全社會共同的理想,不斷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才能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實踐中,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形成全社會的良好道德風尚,使全民族創造精神和創造活力充分迸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夢想。
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認為,教育目標的實現是教育者、教育客體、受教育者和教育環境等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受教育者則在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有選擇地接受教育內容,并轉化為個體的意識和動機,最后達到認同、遷移教育價值之目的。大學生是活生生的、有追求、有思想的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內化為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是育德、育心、育人的精神性社會實踐活動,其實質是價值認同問題。因此,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必須從實際出發,動態地把握他們,關注他們的接受度。大學生具有自己的特定教育信息認可和接納的能力,也就是接受度。接受度由個人既有的生活態度、接受能力及發展需求所決定。特定教育信息如果超出或低于或遠離人的接受度,就會讓人抗拒、排斥教育信息,使教育過程和目的無法實現。前蘇聯著名教育家維果斯基指出:“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教育教學應著眼于‘最近發展區’,同時,這種差距應該保持一定的度。”[1]因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著力點就是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接受度。
大學生的接受度集中體現了受教育者的主體自我意識,即受教育者自覺到“我”是主體的意識。馬克思指出:“從主體方面來看:只有音樂才激起人的音樂感;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不是對象,因為我的對象只能是我的一種本質力量的確證,就是說,它只能像我的本質力量作為一種主體能力自為地存在那樣才對我而存在,因為任何一個對象對我的意義(它只是對那個與它相適應的感覺來說才有意義)恰好都以我的感覺所及的程度為限。”[2]這就是說,大學生是按照自身既有的接受能力、生活態度及發展需求選擇教育信息的。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夠根據不斷發展著的客觀實際調動自己的意志、情感、信念,能以已有心態審視和認知水平、有選擇地接受教育信息,轉化為價值認同和自我的意識,再把價值認同轉化為實踐行為,以發展和完善自己。另一方面,受教育者的生活態度由心理特征、認知結構、思想流向、價值取向、審美情趣、生活閱歷和道德行為等構成。這就要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既了解、研究、掌握不同階段大學生的思維方式、認知水平、心理特征和價值取向,又能滿足他們的發展需要,把握他們的接受能力。如果無視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或不能滿足大學生發展的需求,或超出大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就影響了教育成效,遠離了大學生的接受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目標就是通過激發和培養大學生的主體自我意識,引導他們提升和超越自我。因此,對教育對象進行認真細致的分析研究,摸清其思想實際、具體問題、心理特點等,比較全面、深刻地認識教育對象,注重教育的啟發性、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平等性,最大限度地引導大學生理解、信服和接受。唯有如此,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才有吸引力和感召力。
基于以上分析,要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能夠為大學生所接受,須著力把握大學生的接受度。在此視閾下,在進行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過程中,要擯棄“目中無人”、好大喜功等不良傾向,真正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理解、塑造和發展大學生,了解學生所思、所想、所盼。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提出,是黨中央深刻總結歷史經驗、科學分析時代形勢,以應對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的現實提出的重要理論。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及其理論創新的重要成果,這一理論的提出表明核心價值體系在社會運行中具有廣泛的整合力、凝聚力、影響力和感召力。在當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發生深刻變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求我們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不斷實現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內容創新。
[1]邵梅.從‘最近發展區’看教育的‘度’[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2008.1.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9,12: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