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寧
(南京財經大學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江蘇 南京 210023)
地方財經類高校留學生教育的挑戰與對策
——以江蘇省為例
劉寧
(南京財經大學 國際合作與交流處,江蘇 南京 210023)
在來華留學大發展的總體形勢下,地方財經類高校由于受制于自身發展階段、專業特點與管理體制,其來華留學生教育發展緩慢,面臨諸多挑戰。為改變當前來華留學生教育格局下的邊緣化地位,地方財經類高校應轉變發展觀念,明確自身定位,創新培養模式,完善管理機制,加大投入力度,尋找來華留學生教育的突破點,探尋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
留學生教育 地方財經類高校 存在問題 對策建議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際地位的提高,來華留學生(以下簡稱留學生)教育事業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目前高等院校來華留學生教育已形成完整的學歷與非學歷教育體系,留學生規模日益擴大,生源結構日漸豐富,進入新世紀后呈現跨越式發展趨勢。地方財經類高校辦學特色鮮明,專業優勢明顯,是我國高等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級財經類人才的主要培養主體。在當前留學生教育蓬勃發展的總體背景下,地方財經類高校留學生教育由于種種原因,發展形勢并不樂觀。以江蘇省為例,招收留學生的三所地方財經類高校普遍存在起步晚、規模小、生源少、層次低等特點。因而梳理其留學生教育發展現狀,分析其面臨的挑戰與問題,探尋符合自身特點的發展模式,對于地方財經類高校的留學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意義。
進入新世紀后,留學生教育進入大發展時期。2003年教育部確立了“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質量、規范管理”的來華留學工作思路,2010年5月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提出進一步擴大留學生的規模,同年9月《留學中國計劃》進一步明確了留學生教育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年在內地就讀的來華留學人員達到50萬人次 (其中高校學歷教育15萬人次),使我國成為亞洲最大的留學目的地國家。一系列重要方針政策的實施,有力地推動了來華留學事業持續健康發展。
自2001年起至2012年,我國留學生規模增長迅速,除個別年份外,留學生總人數年增長率均超過10%,年平均增長率達18.2%,生源國(地區)數量不斷增加,招收留學生的院校與機構數量大幅增長,留學生教育已進入持續快速發展通道。2012年我國留學生總數達到328330名,學歷生133509名,占比40.7%;非學歷194821名,占比59.3%(其中普通進修生107306名,占比32.7%,短期留學生85539名,占比26.1%)[1]。目前我國來華留學學歷教育、非學歷教育并行發展,形成了以學歷教育、普通進修、短期留學為三大支柱的完整留學生教育體系,滿足了不同層次的留學需求,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
隨著留學生教育層次的逐步提高,加之中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主體的影響力,經濟、管理類專業已成為來華留學學歷生青睞的熱門專業之一。2012年,共有131865名留學生就讀于我國各類高校,其中共有31294名留學生就讀于經濟、管理類專業,占學歷生總數的23%,已超過西醫、漢語言類專業,成為留學生的主要就讀專業。盡管經濟、管理類專業吸引了較多的留學生,但地方財經類高校并未充分發揮學科優勢與自身特色,自身留學生教育滯后,大量財經類專業留學生分流至其他高校。以江蘇省為例,截至2012年底,全省高校留學生總計17404名,僅有123名留學生就讀于省內財經類高校。
地方財經類高校以往未形成留學生教育傳統,現階段又未建成適應自身特點的留學生教育體系,導致留學生規模小、層次低、發展后勁不足,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
(一)認識不足,觀念滯后。
地方財經類高校對發展留學生教育的意義認識不足,未意識到發展留學生教育對深化教育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推動作用。部分高校因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益,不重視留學生教育,不愿投入教育資源。在日常留學生教育實踐中,主要體現為對待留學生教育功利化、盲目化,將發展留學生教育視作任務指標,既未將其納入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又缺少頂層設計與長遠規劃,招生時只追求擴大規模,培養時缺乏科學管理,不能顧及留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并最終導致發展留學生教育陷入因果困境,即起步初期只關注規模增長,期望規模增長后再追加投入,卻不愿在起步之初投入各類資源建設學科專業、完善管理體制、興建配套設施,最終導致發展缺乏動力,留學生教育起步后即陷入遲滯狀態。
(二)管理體系不健全。
我國高校留學生教學和管理體制可以劃分為四種類型:外事部門監管型、教學中心型、二級學院型和高等院校型[2]。由于地方財經類高校留學生數量普遍較少,大多采用外事部門監管型,即職能部門外事處歸口管理,全面協調校內留學生教育事務。該管理體制的最大不足在于,教務、宿管、財務、日常管理等工作環節分散在各職能部門與教學院系,單一職能部門(外事處)無力兼顧留學生教育這一系統工程中的每一環節,出現問題均需要外事處牽頭協調解決,工作效率低下。外事部門監管型的另一重要缺陷在于留學生的教學主體與管理主體分離,即教學學院負責留學生專業教學,外事處負責日常管理。地方財經類高校國際化程度較低,教學學院缺乏外事工作人員與留學生管理經驗,外事處雖有留學生管理人員,但作為行政部門卻不具備獨立的專業與任課教師。集中管理、分散培養的直接結果是留學生難以融入教學班級,同時日常管理工作難以顧及不同專業留學生的學業特點與教學實際,與管理趨同化的留學生教育管理趨勢相悖。
(三)師資專業不足。
由于院校定位及發展水平的差異,地方財經類高校普遍未設置對外漢語專業,缺乏具有對外漢語教學經驗的師資,難以開設不同層次的中文培訓項目,大批量招收留學語言生、短期生較困難。以江蘇省招收留學生的三所財經類高校為例,僅有一所高校擁有漢語國際教育專業,其余高校無對外漢語專業,中文培訓課程的師資均由漢語言文學類公共課的任課教師兼任,而此類教師往往不熟悉對外漢語教學,不了解留學生教育的特點規律,無法滿足留學生的中文培訓需求。2000年起教育部鼓勵具備條件的高校開設面向留學生的全英語授課專業,成建制招收英語為母語(官方語言)國家的留學生。受學校專業特點、學科建設水平的限制,地方財經類高校開設面向留學生的全英語授課專業存在較大難度,江蘇省內招收留學生的三所財經類高校目前均未能開此類專業,留學生只能分散于各院系插班就讀,用中文進行專業學習,因而對學生的中文水平提出很高的要求,同時也難以保證培養質量,不利于留學生擴大規模。
(四)基建投入不足。
良好的生活環境是留學生取得學業成就的基本保障,硬件設施建設在留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占據極其重要的地位。留學生來自不同國家或地區,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背景各異,多傾向于設施齊備的單人間宿舍,客觀上對院校基礎設施建設提出較高的要求。受制于較小的留學生規模,地方財經類高校多不具備專用的留學生公寓樓,留學生借住中國學生宿舍。中國式的學生宿舍管理模式與留學生多樣的文化背景、生活習慣相沖突,日常宿舍管理易出現矛盾與摩擦。同時中國學生宿舍不配備廚房、洗衣房、會議室等便利設施,宿舍配套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無法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直接導致院校對留學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留學生規模的擴大;而招生規模無法擴大,亦無法從客觀上推動興建獨立的留學生公寓,從而陷入留學生教育發展遲滯的循環。
(五)現有格局挑戰。
目前我國留學生教育已經形成自費生為主流、語言生短期生為主體,各層次高校競相發展的留學生教育格局。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有690所高校和其他機構接收留學生,但各校留學生教育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留學生集中少數于具有留學生教育傳統、綜合實力較強的重點院校。以江蘇省為例:2011年省內41所高校擁有15812名留學生,而規模前十名的高校共有11677名,占總規模的73%;2012年全省44所高校共有留學生17404名,規模前十名高校共有12592名,占總規模的72%。在現有的留學生教育既定格局下,作為留學生教育后起院校,地方財經類高校面臨較大的招生壓力。
留學生教育是地方財經類高校國際化進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國留學生教育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地方財經類高校更應轉變觀念、明確定位、完善體制、加大投入,尋找符合自身特點的留學生教育改革模式。
(一)轉變認識,科學規劃。
綜上所述,在經濟全球化日益復雜的背景下,通過有效的內部控制管理能夠提升企業抵御財務風險的能力,實現企業的長遠發展。為此,針對當前基于財務風險防范的內部控制管理存在的問題,需要相關人員從思想意識提升、制度完善、環境營造等方面積極思考怎樣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以期能夠更好的促進現代企業發展。
從長遠看,發展留學生教育具有“培養知華友華人士,創造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傳播中華文化,引進國際智力服務經濟建設的戰略意義”[3]。落足高校,發展留學生教育又具有“以開放促改革”的現實意義:以留學生規模擴大的實際,倒逼高校提高國際化程度,提升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地方財經類高校可以通過發展留學生教育,發掘新的收入增長點,促進自身財力建設;通過設立面向留學生的全英語授課專業,推動英語授課課程建設,完善高校英語授課課程體系,促進自身學科建設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對國別各異、文化背景多樣的留學生實施跨文化的日常管理,以各類中外文化沖突為契機,提升師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
(二)明確定位,發展特色。
發展留學生教育是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下,高校基本職能——人才培養的具體體現,因而招收何種類型的留學生、提供何種類型的教育服務,對于正處在留學生教育后進地位的地方財經類高校而言,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地方財經類高校首先應立足自身特色與實際情況,找準當前留學生教育格局下的自身定位:在學歷生、中高級進修生教育嚴重落后于高層次院校的情況下,以來自發展中國家等新興市場的語言生、短期生為主要增長點,以學制較短、形式靈活、費用較低的漢語培訓項目起步,積累留學生教育管理經驗,為發展更高層次的學歷教育奠定基礎。
(三)完善體制,規范制度。
留學生教育是復合型系統工程,涉及外事、招生、教學、后勤、學生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任何環節出現問題,均會給留學生教育工作帶來困難,因而發展留學生教育對高校管理體制與管理制度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
地方財經類院校由于留學生基數小,在強化外事處歸口管理的同時,要建立起穩定的校級留學生教育領導機構,確立常態化的各職能部門(院系)聯席會議機制,集中配置有限的教育資源,高效解決留學生教育實踐中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外事工作遵循“內外有別”的原則,管理人員對留學生比較友好寬松,在各方面予以特殊照顧,影響管理制度的嚴肅性[4]。在完善管理層級的同時,還要多部門聯合制定各類留學生管理規章制度,逐步實現日常工作標準化、規章制度健全化,將留學生教育納入正規化的軌道。
(四)整合資源,增加投入。
盡管近十年來接收留學生的院校數量大幅增長,但各校間留學生教育規模極不平衡,大部分學生集中于少數具有留學生教育傳統的高校,馬太效應愈發明顯。地方財經類高校需要具備打破因果困境的魄力,加大初期投入力度,才有可能扭轉當前的不利現狀。在學科建設上,加大對院系、任課教師的獎勵力度,調動教學部門的積極性,開設面向留學生的全英語授課課程(專業),提高日常教學質量;在基礎設施建設上,改造或新建符合留學生生活習慣的留學生宿舍,完善各類配套設施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提升學校對留學生的吸引力;受限于學校綜合實力與層次,地方財經類高校多不具有接收中國政府獎學金生資格 (以江蘇省為例,三所接受留學生的財經類高校均不具備此資格),能夠提供的獎學金種類少、數額低,因而需要為留學生專門設立學校獎學金,用以獎勵品學兼優的留學生,打破招生困境,提高留學生的學習熱情。
發展留學生教育是深化教育體制改革,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培養知華友華人才,增進我國與世界各國友好交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在當前競爭激烈的留學生教育格局下,地方財經類高校由于自身局限,難以在短時間內建成滿足留學生需求的課程專業,缺少核心競爭力;由于起步階段學校整體國際化程度較低,管理體系不健全,難以保證高效、規范的留學生日常管理。面對諸多挑戰,地方財經類高校更應準確把握自身定位,立足當前實際,合理統籌規劃,發揮自身學科專業特點,創新留學生培養模式,建設特色專業與課程體系,完善管理機制,探索符合自身特點的留學生教育發展道路。
[1]陸應飛.從事來華留學教育工作四十年回眸[J].外國留學生工作研究,2013(3):1-11.
[2]曹峰.新形勢下加強高等學校來華留學生管理策略淺析——基于廣東工業大學的留學生教育[J].廣東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S1):278-280.
[3]鄭向榮.當前我國來華留學生教育的意義與優勢分析[J].高教探索,2010(5):103-106.
[4]汪彬,魏書芬等.文化沖突背景下地方院校留學生管理模式研究——以寧波工程學院為例[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3(3):105-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