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泰
(閩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論歷史人物評價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中的運用
林文泰
(閩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歷史人物評價在“綱要”教學中很有必要。在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中應注意:歷史人物的選擇和正確的評價方法;邀請專家講座,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方法等,使“綱要”的教學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歷史人物 “綱要” 教學
2006年春季起,全國高校本科生普遍開設“中國近現代史綱要”(以下簡稱“綱要”)課程。我校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和摸索,認為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方法,有利于增強“綱要”課的教學效果。
歷史與別的學科不一樣,是專門記載人類活動的科學。一個人或一群人的社會活動對歷史發展影響相當大,因此,人在社會歷史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便是史學研究的重點,而歷史人物評價則成為研究歷史的主要方法之一。一個人物的性格、興趣及其處事方法,皆與歷史有關。“綱要”教學中涉及眾多歷史人物,運用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對提高“綱要”課教學有效性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近現代史,既是一部充滿苦難、被侵略挨打的屈辱史,又是一部反對外來侵略,實現民族獨立、民主自由的革命歷史,更是一部人民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幸福富裕的建設歷史。在這一百多年的歷史內,各色風流人物,悉數登場。通過對歷史人物的研究和評價,認識現代中國社會發展和革命、建設、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的規律,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
辯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是涉及歷史觀的重大問題。當前,各種社會思潮劇烈激蕩,尤其是歷史虛無主義思潮泛濫,把已歷經半個多世紀得到中國人認同的歷史人物、英雄形象予以否定。人們認同的基本歷史結論、基本世界觀、基本價值觀遭到了肆意歪曲和踐踏,給當代中國大學生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這正是全體思政課教師必須要面對的課題。“綱要”課作為一門大學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其主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綱要”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站在什么樣的立場,樹立什么樣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能不能以科學辯證的方法開展評價歷史人物教學活動,不僅僅是提高課堂教學生動性、知識性的問題,更應該是教學的科學性和思想性的問題。堅持科學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以偉大歷史人物的光輝事跡感染大學生,以負面歷史人物的可恥下場警訓大學生,是“綱要”課教師基本的教學理念。
“綱要”課教學中運用評價歷史人物方法,教育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世界觀、價值觀,科學辯證地認識近現代社會發展規律,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增強歷史使命感,熱愛人民、尊重歷史、腳踏實地、開拓進取,堅定理想信念,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最大的貢獻。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綱要”課教學中如何開展歷史人物評價,在運用中應注意的問題,歸結起來有以下幾點。
1.正確選擇歷史人物。在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長河中,有過無數歷史人物,在有限的“綱要”課教學課時中,既不可能對所有人物一一評價,又沒有這個必要。因此,要開展歷史人物評價教學,首先必須正確選擇歷史人物。一是堅持選擇典型性人物。所謂典型性人物,是指那些個性特征鮮明,在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發展規律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人物[1]。因為歷史是由人的活動組成的,一個歷史事件發生,與之有關系的歷史人物眾多,有的影響較大,有的影響小。選擇歷史人物,必然是選取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影響大的、典型性人物,典型性人物的選擇,有益于教學上舉一反三的效果。例如,洋務運動,與之有關聯的歷史人物較多,其中有滿族貴族奕、文祥等人;漢族地方實力派官員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等人。與洋務運動關系的緊密性分析,從洋務運動啟動,到洋務運動失敗,李鴻章自始至終是典型人物。因而,相比較而言,選擇李鴻章作為教學點是最適合的。二是堅持選擇緊扣教材的歷史人物。教材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前提和基礎,馬克思主義研究和建設工程的重點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凝聚了全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集體智慧。由幾十名著名專家編寫,經過四級審定,最終由中共中央審定完成。教材很好地反映了中共中央開設這門課的要求、目的和精神,有很強的科學性、嚴肅性、權威性,為我們有效開展思想政治課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好的前提和基礎[2]。教材中提到280多位歷史人物,是我們做好人物評價教學主要依據和內容。教師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活動中,必須以本教材為基準,尊重教材的基本歷史觀點、基本歷史結論,選擇教材已提供的歷史人物,作深入分析、考證、補充,力求對重要歷史人物作科學辯證地評價。三是堅持選擇正能量歷史人物。“正能量指的是—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斷追求、讓生活變變得圓滿幸福的動力和感情”[3]。教材中涉及的歷史人物很多,既有反面人物,又有正面人物。在教學設計上,應更多選擇正面歷史人物,給大學生以更多、更鮮明的正能量的教育。例如,在教學中,選擇夏明翰等革命先烈“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革命志士不怕犧牲英勇斗爭的英雄氣概,給學生以樹立崇高理想信念的意義;選擇林則徐等民族英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激勵中國人抗擊外國侵略,維護民族利益的斗爭精神,給學生以愛國主義教育;選擇焦裕祿等好黨員、好干部,一心為革命,一心為人民,給學生以為人民服務的好榜樣;選擇鄧稼先等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不計個人名利,醉心祖國科技,開創我國核武器新事業,給學生以為國創新、為己立業的動力。
2.教學生確立正確評價方法。歷史人物評價的方法是歷史人物評價的根本問題,評價方法不同,評價的結論就存在差異,甚至截然相反。在歷史人物評價教學與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受個人喜好情感的影響,由于教育者或受教育自身對某一歷史人物在主觀上已經有好惡之分,并把自身的情感體驗貫穿歷史人物評價學習和研究的全過程,成為其學習和研究歷史人物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帶來的影響是不能對歷史人物作出客觀的評價。“從史學研究的主體方面來講,認識主體在認識事物時,不可避免要受哲學觀點、政治立場、知識基礎、生活經驗、情感、性格氣質的影響,因而任何認識都帶有認識者個人的印記”[4],因而,歷史人物評價教學不能受制于個人情感,要堅持“真了解”的方法,“在還原歷史人物真相的基礎上,不以偏概全,盲目定論,以求對歷史人物做出客觀和公正的評價”[5]。例如,2003年中央臺播放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對李鴻章的評價,一反常態,搞“反面人物歷史翻案”,把李鴻章刻畫成憂國為民的忠臣,馬上引起全國觀眾的熱議。有支持者,也有反對者,一時間,誰是歷史上愛國英雄,誰是賣國賊,國人一片茫然。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綱要”課,不能忘記思想政治教育的職責,不能忽視歷史作用,不能隨大流,應教學生“真了解”的方法,恰如其分地評價歷史人物。
3.邀請專家講座。歷史人物距咱們很遠,又時刻在咱們身邊。一堂歷史人物評價課要實現消除歷史時空的隔閡,再現歷史人物事跡,使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展示在學生面前,可邀請兩類人開展一些活動,一類是歷史人物的親屬或曾經在歷史人物身邊生活或工作過的人士。這類人士由于長期生活在歷史人物身邊,他們對歷史人物許多活動、生活細節、待人接物、性格興趣和非正式場合的談話,有著比別人更親近的觀察和體驗,請他們給大學生作歷史人物專題講座,有助于我們了解和評價歷史人物的細節。例如,2008年10月,廣州大學松田學院,開設“毛澤東思想概論”課,邀請毛新宇作《毛澤東國防建設思想的制高點》專題講座,得到學生好評。一類是專門研究近現代歷史人物的專家、學者。這類人士有較高學術造詣,理論水平高,對歷史人物有系統、全面、深入的研究,請他們為大學生作專題講座,對歷史人物評價尺度把握更準確、恰當,保證歷史人物評價的完整性,更能凸顯歷史人物評價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是一堂常規的教學,無需要特別的創新。就其課堂教學效果和教學實用性評估,以下幾種教學手段和方式值得推廣和借鑒:
1.充分運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主要是指運用多媒體開展教學。多媒體教學在今天的中國高校中普及面已相當廣泛,有著傳統教學所無法比擬的優勢。歷史人物的評價畢竟是“歷史”的內容,在時空上與今天的青年大學生有一定的距離,運用傳統的教學方式顯然無法生動、直觀、形象地將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闡述清楚,多媒體教學恰恰彌補了這方面的缺憾,改變了歷史人物時間和空間存在感,增強了歷史人物的直觀性。例如,講授教材第二章第二節“洋務運動的興衰”,運用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方式,完成該節課的教學任務,我選擇“李鴻章”作人物評價講授。在評述李鴻章之前,讓同學觀看一段紀實的紀錄片《血色黃昏——李鴻章的洋務生涯》,約十分鐘,通過視頻資料直接把學生拉進歷史。通過視頻資料,既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弱國無外交,又能使學生明白歷史人物在關鍵歷史事件中的作用。只有把李鴻章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中評價才能做到客觀、公正。在教學中充分體驗到現代化教學手段便利和優勢的同時,也應注意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要適可而止,在圖片、視頻等選擇上不能偏離主題,寧缺毋濫。照片和視頻的數量也不宜過多,選用什么,選用多少,都要嚴格服從、服務于歷史人物評價這個教學目的。
2.專題式教學法。專題式教學法具有在教學內容上主題鮮明、重點突出,邏輯性嚴密等特點。第一,選擇專題式教學法有利于突出重點。歷史人物教學本身凸顯著鮮明的主題,選擇一個歷史人物的評價教學,就是為了突出該教學內容的重點,歷史人物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滄海一粟,但在一些歷史發展片段中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選擇專題式教學法,以集中的時間、內容、手段,分析和講解,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第二,選擇專題教學法有利于歷史人物講解的邏輯性。專題式教學法的邏輯性主要體現在歷史人物思想 (心理)、行為的前后變化和對重大歷史事件的影響上。用一個專題講授一個歷史人物,不僅僅保證歷史人物在其歷史活動中的時間上的連續性,更重要的是在思想(心理)、行為的前后變化上保持一致性,避免對歷史人物評價的多樣性而產生學生理解的混亂,甚至產生負面影響。
3.討論式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是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就教材或現實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熱點、焦點或難點問題進行獨立鉆研、共同討論、互相啟發,得出比較全面深刻的結論的一種教學方法”[6]。歷史人物的歷史事跡在“綱要”課教材中敘述的不多,在開展歷史人物評價的教學方法運用上,討論式教學法應該成為常用的方法。討論式教學法在除激發學生積極性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外,還有利于學生更深入地分析歷史人物。而且通過討論,面對同樣一個歷史人物,具備“不同知識結構的學生往往從不同側面提出自己的看法,這就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眼界,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批判性與深刻性,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7]。
總之,歷史人物評價作為一項普通的教學,需要通過進一步深入研究,發揚光大,使之在“綱要”課教學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1]http://www.baike.com/wiki/%E5%85%B8%E5%9E% 8B%E4%BA%BA%E7%89%A9.
[2]http://www.xzbu.com/9/view-4085286.htm.
[3]理查德,懷斯曼,著.李磊,譯.正能量[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2:3.
[4]劉克輝.歷史人物研究中的“翻案”問題[J].史學理論研究,2009(3):143.
[5]徐國利,李天星.陳寅恪歷史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和理論特征[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1):92.
[6]張居永.“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中討論法的運用與優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67.
[7]劉立新.對歷史討論法教學的探討.歷史教學[J].2003(1):66
閩江學院2013年教學研究與改革項目(序號62)“論人物評價法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堂教學中的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