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的家風建設
郭玉瓊1,王方根2
(1.皖南醫學院臨床醫學院,安徽蕪湖241001;2.皖南醫學院社科部,安徽蕪湖241001)
[摘要]家風家教的作用機理決定了其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的獨特優勢。然而,由于歷史和社會的原因,家風家教卻逐年式微,不為人重視。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重提家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建設,發揮其輻射民風、國風的作用,使其自然地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家風家教;家風建設
近年來,許多現代家庭的教育都存在重“術”輕“道”的現象,家風熏陶作為最根本、最重要的家庭教育部分,卻被舍本逐末地忽視了。社會不斷發展,物質文明不斷進步,而精神文明尤其是道德領域卻仍存在不少積重難返的難題。追根溯源,這與我們忽視家風的作用、疏于家風的建設不無關系。所謂家風,指的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1],體現了家庭的價值觀、倫理觀和道德觀。優良的家風受中國優秀文化的滋養,積淀了中華傳統美德,在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重提家風、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建設,發揮其輻射民風、國風的作用,使其自然地成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的家庭教育重視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的一體性,家風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重點在于培養子女的性情。為其道德成長提供環境和引導。為確保家風培育和傳承的實效,在教育方法上重細節,強調及早施教、言傳身教、恩威并施[2]。在“家國一體”的傳統中國,家風家教被提高到了關乎社稷興衰與天下存亡的高度,受到了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高度重視[3]。歷經千年,良好的家風家教積淀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也塑造了中華民族中庸、智慧、堅韌、忠孝、內剛外柔的謙謙君子風格。
當然,家風家教屬于社會意識形態范疇,以社會經濟關系為基礎。傳統的家風家教不可避免地烙下封建社會的印記。時移世易,我們現在重提家風,就是要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傳承那些保持先輩優秀遺風又能根據時代要求做出適當調整的家風家教,摒棄那些未能因時而動最終失去傳延生命力的家風家教[3]。
當前我國面臨著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戰略任務,在這一歷史時期提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蓋國家、社會、個人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和價值準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重塑民族精神與信仰,匯聚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正能量。優良的家風家教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過程中,具有獨特的優勢。
從內容上看,家風家教既有最基本的修身要求,也有社會道德規范的承續,還有主流價值觀的傳承[4]。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嚴私德、守公德、明大德在方向上是一致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發揮優秀傳統文化怡情養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而優良的家風家教本身就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可以說,家風家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優秀傳統文化的絕佳契合點。
從作用機制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制度化、體系化的思想,在本質上是實踐的,作用機理是情感認同,只有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才能將這些抽象的理性價值觀念輸入到大眾頭腦里,進而體現在日常行為中。習總書記就曾指出:“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要利用各種時機和場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情景和社會氛圍,使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像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無時不有。”家風家教就是這樣的“時機”和“場合”。家風是教育環境,家教是教育起點。家風家教通過全程化、情境化、情感化、實踐化的教育,有效地對個體的成長起著導向認知、陶冶情感、規范行為、環境熏陶的作用。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家風家教是一種無形的規約,滲透在家庭成員的日常行為中,并且通過家庭成員這一“流動載體”,到一方影響一方,輻射民風、國風,持續產生正效應。
曾幾何時,家風是古人“齊家”的必備良品,而今,家風卻成了甚少提及的陌生詞匯,家風在現代社會何以漸行漸遠?可以從兩個方面究其原因。
1.歷史原因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風家教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也有時代局限性。它既包含被我們稱為傳統美德的真理性價值追求,如誠信、謙恭、友善;也包含封建社會有悖人倫的道德要求,如愚忠、愚孝、殉烈等。在傳承方法上,既有及早施教、言傳身教等科學方法,也有家長一言堂、家法私刑等野蠻做法。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反封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反對“吃人的禮教”。在家國同構的家天下時代,家風如同君命,反對封建禮教的戰斗口號從微處著眼,有利于團結最廣大的進步青年邁出家門參加革命,從根本上瓦解封建社會的基石。歷經了風譎云詭的革命年代和各種運動的風雨洗禮后,人們漸漸忘記了家風家教的正面作用和歷史價值,家風家教慢慢成了封建、落后的代名詞,湮沒在現代化的進程中。
2.社會原因
近年來,隨著勞動分工逐漸完善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中國進入城市化進程,社會結構出現了區域人口遷移流動調整的新格局。人們離開家鄉,外出工作、生活。這樣的變化一方面造成了家族意識的不斷消減,傳統大家族難覓蹤跡,宗族的影響力日益式微,鄉土親緣文化日漸衰落,社會生活經歷著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的轉變,這讓家風的傳承失去了外在約束。另一方面,人口的遷徙也造成了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的出現,家庭生活實質上的缺失,使得家風的傳承失去了必需的條件。從家庭結構來看,隨著計劃生育國策的推行和人們婚育觀念的改變,聯合家庭、主干家庭越來越少,核心家庭成為社會構成單元的基本形式,甚至還出現了更小的家庭單元——丁克家庭和單身貴族。家庭越來越小,親戚越來越少,延續千年的親族網絡正在慢慢地消解。
從家庭內部生活情況來看,家庭骨干成員工作壓力大,往往早出晚歸,孩子的照看養育要么假手于家中老人,要么請保姆或小飯桌等專職機構代勞,親子時間非常有限。而網絡的發展、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普及,也影響了人際關系的變化。有人把對電子產品的依賴稱為“低頭病”,有人戲稱電子產品是家庭生活“第三者”,甚至有報導稱新婚之夜新郎忙于刷微博、無暇顧及新娘而惹怒新娘引離婚……這林林總總的共識就是電子產品的濫用確實會帶來人際冷漠的負面影響,造成人與人之間“安全距離”拉大、交流時間變少。除此之外,現代社會注重經濟和效率的特性也影響到了家庭生活,經濟基礎決定話語權,與傳統長幼有序的家長制大相徑庭。
當然,家風的傳承還有賴于完整的家庭結構。然而,據2013年6月民政部發布《2012年社會服務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共依法辦理離婚手續的有310.4萬對,增長8.0%,粗離婚率為2.3‰,比上年增加0.2個千分點,離婚率的增幅超過結婚率增幅,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單親家庭的增多也是家風弱化的一個原因。
現代社會,家風式微,重提家風,恰逢其時。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好家風浸潤下的小家庭,對內能保持團結穩定,對外能促進社會和諧。家風好了,社會風氣才有好的基礎。
1.傳承家庭美德,對接現代文明,賦予家風時代精神
好家風有一定的評價標準:它體現的文化是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脈相承的;它符合真理性道德評判標準;它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它有利于建構現代文明家庭[5]。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我黨在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立足中國實際,吸收人類文明發展成果的基礎上提出的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征的價值觀念。它既為家風教育提供了豐富的現實資源,更引領了家風建設的方向。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些道德規范在中國歷代家風教育中都能覓得蹤跡,在古籍經典中也有許多流傳千古的佳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等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滋養下的中國人民有著強烈的國家意識和責任意識,忠于職守,講信修睦。時代變遷,今天我們倡導的“愛國、敬業”,是同社會主義、社會主義事業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社會主義要靠中華民族來實現,中華民族需要社會主義來完成復興。愛國,就是要把個人、家庭的幸福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堅定社會主義信念,自覺地成為維護祖國安定團結的一份子。敬業,就是要立足本職,發揮主人翁精神,創造性地勞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添磚加瓦,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延續千百年的“誠信、友善”,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也有特殊的意義。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倫理的基本要求,它強調誠實勞動、信守承諾、誠懇待人。在道德建設中突出“誠信”,才能克服市場經濟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帶來的盲目性。友善強調公民之間以理性平和、開放包容的心態,互相尊重、互相關心,形成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
家風教育重在培養家庭成員的個人品行和道德素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家風建設的引領,以個人層面的公民道德規范為介入點,凝聚家庭成員的力量,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中實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美好愿景。
2.家庭成員之間應平等相待
傳統家風家教中,最讓人詬病的就是家長制的家風傳承方式。家長可以隨意體罰家庭成員以達到對家庭成員的思想專制,家庭成員是依附于家長的權威而存在的,個體的價值、人格和獨立性完全被抹殺。在新形勢下開展家風建設,應當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為指導,辯證地看待家風建設和家庭教育中的主客體關系、關懷人的價值,追求人的個性和潛能的充分發展。
在家風建設和傳承過程中,家長和孩子的關系是不斷發展變化的。當孩子懵懂無知時,家長的啟蒙無可替代,此時二者的關系主要體現為主客體的關系。家長作為教育的主體承擔著教育和改造子女的重任。隨著子女的成長,他們在家風傳承中的主體地位慢慢凸顯,家長教育主體的地位慢慢蛻變為主導作用。當子女的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發展起來后,家長應該及時表現出對孩子獨特價值和合法權利的承認和尊重,教育關系也應隨之調整為“交往主體”,即家長與子女在家風建設的過程中互為主體,這種教育方式也稱為“主體間性教育”:孩子在家長言傳身教的幫助下建構合乎社會和家庭要求的知識、價值與情感方式,實現社會化;家長在教育子女的同時,自身也是家風的踐行者和鞏固者,同時子女對家風教育的反饋,也會提醒家長反思并提高家風傳承有效性的方式。這種民主、平等的教育方式本身就可以歸屬好家風的內涵。在這種家庭氛圍中成長起來的家庭成員,更能夠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應有之義。
3.全社會共同努力建設優良家風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建設,讓家庭成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搖籃,離不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如果出現家庭倡導與社會現實不一致的現象,將會極大地影響家庭成員的信心和家風建設的方向。因此在經濟發展實踐和社會治理中要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良性互動;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創新社會治理,激勵善行義舉,使正確行為得到鼓勵、錯誤行為受到譴責。同時,要規范網上信息傳播秩序,打擊網絡謠言和違法犯罪,糾正傳播負面信息嘩眾取寵博點擊率的不良風氣,用正面聲音和先進文化占領網絡陣地,形成良好的網上輿論環境。重視社區文化的建設,充分發揮社區的地域優勢和整合凝聚功能,通過開展“尋找最美家庭”“家風故事會”等主題鮮明、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營造重視家風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氛圍。豐富多彩的社區活動還可以拉近社區成員的距離,因地緣而形成的社會關系網絡,也可以起到輿論監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鮑鵬山.家風乃吾國之民風[N].光明日報,2014- 02- 24.
[2]韓敏.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對當前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3(12):81- 83.
[3]李建華.家風家教:激發傳統文化正能量[N].中國教育報, 2014- 04- 18.
[4]廖小明.家風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載體[EB/OL].[2014- 02- 10].人民論壇網,http://theory.rmlt.com. cn/2014/0210/227668.shtml.
[5]專家解讀歷史名人家風[N/OL].[2014- 03- 27].光明網,http: //www.kaixian.tv/gd/2014/0327/3651095.html.
(責任編輯:孔文靜)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amily Custom under the Guidance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
Guo Yuqiong1,Wang Fanggen2
(1. Clinical Department,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1, China;2. Social Science Department, Wannan Medical College, Wuhu 241001, China)
Abstract:Themechanismoffamily customdecidesitsuniqueadvantagein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coresocialistvalues. However, due tosome specific historical and social reasons, family customgradually loses public attention and becomes undervalued. At this critical moment of deepening reformcomprehensively,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oremind theconcept of family custom, use core socialistvaluestoconstructfamily custom, play family custom’s roleof influencingfolk andnational customandlet it becomeanimportantcarrierofdevelopingandimplementingcoresocialistvalues.
Key words:Coresocialistvalues; Familycustom; Constructionoffamilycustom
[作者簡介]郭玉瓊(1981-),女,福建上杭人,皖南醫學院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思政理論課建設工程省級立項建設項目(20122013SZKJSGC7—5)
收稿日期:2015- 01- 26
[中圖分類號]C7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 8535(2015)02- 0066- 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