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非婚同居的立法探析
覃騰英(玉林師范學院法商學院,廣西玉林537000)
[摘要]在社會經濟發展,社會不斷進步的同時,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也逐漸走向多元化。在此大環境下,非婚同居已成為司空見慣的社會現象,這為婚姻法提出了新的法律規制訴求。法律應在非婚同居調整中扮演怎樣的角色,目前我國學術界對此爭議較大。當前非婚同居隊伍龐大,法律對該問題的規定存在著很多的不足,不斷涌現的問題直接影響到社會的穩定,沖擊著我國的婚姻法。對于非婚同居,我國婚姻法應該盡快表明態度,從最主要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兩方面對其作出明確而具體的規制。
[關鍵詞]非婚同居;婚姻法;法律規制
案例一:
趙潔與趙力兩位戀人是中學同學,家境貧寒,為資助趙力讀大學和研究生,趙潔放棄了高考為其打工掙錢。兩人同居8年,趙潔3次流產,導致喪失生育能力。趙力卻在讀書期間與同學曖昧,并提出與趙潔終止同居關系。為此,趙潔向社會司法、行政部門及一些婦女權益保護組織求助,但得到的回答卻是依據現行法律規定,其得不到男方的補償。最后趙潔在絕望下選擇了自殺。
案例二:
離異人士小張(男)和小何(女)經人介紹相識后,即以夫妻關系同居。一起裝修房屋,添置家具,后因性格不合分手。在此期間,小張將房子賣出,并辦理了過戶。小何請求法院分割購房款及裝修等費用。法院經審理認為:房子登記在小張名下,故被告小張可以處分該房屋,小何的主張不具有事實依據。故不支持房屋屬于二人共同財產的訴訟請求。但關于裝修及家具購買的費用,小何如有證據證明屬于二人共同出支的,則判決小張補回相應的折價款。
以上案例以常人的眼光看固然覺得存在著許多的不公平之處,而我國法律對此應當如何權衡呢?
(一)非婚同居概念
非婚同居,即非婚姻關系的雙方同住一屋檐下,在一起共同生活的事實狀態。學者們將非婚同居作了廣義和狹義的區分。廣義上,非婚同居既包括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和駢居,也包括了變性者之間的同居和同性戀同居等。而狹義上,非婚同居僅指的是雙方都沒有配偶的情況下,以共同生活為目的的共同居住,而是否以結婚為目的暫且不論。現代的婚姻家庭法學更傾向于采取狹義上非婚同居的概念,并以此來構建規制非婚同居法律問題的邏輯體系。一方面,對于一方或者雙方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行為,例如俗稱“包二奶”“養小三”“包二爺”等,不僅是道德所不齒的行為,更是我國婚姻法明文禁止的行為,因此不被列入法律規制的范圍。另一方面,變性者之間的同居及同性戀同居等特殊的同居行為,盡管此類行為并不會沖擊到婚姻法律規定,亦不會危害社會,并且在自由、人權的角度應得到法律的認可及保護,但現在,尤其是我國,人們的傳統觀念已根深蒂固,對于同性戀及變性者之間的感情尚無法給予極大的理解,更無法認同和支持,因而暫不會被納入規制的范圍。因此,本文所討論的非婚同居,指的是無配偶之男女雙方,以共同生活為目的而自愿長期地共同居住的生活方式。
(二)非婚同居立法爭議
近年來,非婚同居現象越來越普遍,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的非婚同居群體正不斷壯大。時代的變化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生活節奏的加快,客觀條件的限制,各種原因的堆積促使非婚同居逐漸成為人們樂意接受并樂于選擇的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隨著這種生活方式的普遍化,人們開始思考是否應當運用法律手段對其進行規制,婚姻法應當何去何從?對此,我國學界主要存在三種態度。一是積極態度。認為應將非婚同居納入法制的軌道,立法應以積極響應的態度對此現象進行關注,以從立法的角度防止非婚同居引起的法律爭議問題無法可依,從而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二是中性等待態度。此種觀點認為若以積極的態度進行規制,則有鼓勵非婚同居之嫌疑。原因是,與國外相比,我國的非婚同居者仍屬少數,未形成一個階層,因此沒必要仿照國外采取立法的方式進行規制。三是消極否定態度。認為國家政策與法律都不應當以法律的形式確定非婚同居行為。理由是非婚同居合法化一方面會破壞現行主流的一夫一妻制,另一方面實質上也會給現行的制度或人口控制帶來極大的挑戰。由此可見,我國學界對此莫衷一是。然而,非婚同居產生的法律問題越來越多,法律是否應當盡快表明態度值得我們深思。
(三)對非婚同居法律規制爭議之評說
如前所述,是否以法律形式確認非婚同居現象,學者們有以下幾種態度:積極、中性、消極。對于以上三種態度,筆者不完全茍同。消極否定說過于極端,法律是需要具有穩定性,但是也需要適應新時代的發展,調整新情況。非婚同居現象已經日益普遍,法律沒有必要采用嚴格的手段干預人們自由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立法此種做法實際上是因噎廢食,這將會使社會生活中許多問題都無法得到高效而合理的解決。而理性的法律不應回避難題,并且應當直面難題[1]。中性的態度則顯得法律缺少作為性。非婚同居的人數不斷增加,必然會導致問題不斷涌現,非婚同居應成為可供人們做出的一種自由的選擇。這已然成為了一種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現象,刻意地逃避或者消極等待都不是良策。肯定說忽視了法律的導向作用,我國歷史悠久,一些傳統的道德觀念較為深厚,如果肯定了非婚同居的法律地位,難免會造成許多人的反感和反對。
從總體上來說,我國目前的立法對于非婚同居的法律導向應該繼續維持。畢竟非婚同居是現代快餐生活方式下以及家庭多元化發展趨勢下人們自由選擇的一種生活方式,如果刻意地在法律上加以禁止,一方面這種由來已久的普遍現象不會因此而消失,另一方面法律的禁止還會有限制人們生活之嫌,那就成了“費力不討好”了。但我國現有的法律規定因缺乏可操作性而亟需改善。如何處理非婚同居當事人之間的人身關系糾紛、同居期間財產糾紛、子女撫養問題糾紛等,法律應該盡快表明態度。否則,這一漏洞將會致使這一普遍現象無法可依,將會使許多善良無辜的人得不到所應有的保護,甚至依法治國之觀念也無從談起。
從我國婚姻政策及婚姻家庭法的發展歷程來看,我國婚姻法對于非婚同居的態度經歷了從僅單獨承認事實婚姻,到區分事實婚姻和非法同居,到全以非法同居論,再到不予定性4個階段。不予定性階段的態度是指在2001年之后,我國婚姻法對非婚同居采取不保護、不禁止、不干預的態度。目前我國對于非婚同居關系調整的法律規定主要集中在婚姻法解釋(一)和解釋(二)中,解釋(一)把以前的“非法”二字去掉,轉變了對非婚同居的敵視態度,體現了司法賦予了當事人更多的自主權。但解釋(二)中人民法院對于非婚同居持不受理的態度又使得許多由于非婚同居產生的問題被擋在司法的門外,與此相關的弱者利益未得到保護,而相關的暴力或者違法行為得不到懲治,并且,在對法院是否應當受理的問題上做了原則上的規定,沒有具體詳細的操作性規定。
(一)確立非婚同居立法規制原則
主要包括態度中立原則、區別對待原則以及公平原則。
態度中立原則是指我國法律應當堅守目前對于非婚同居不鼓勵、不限制、不禁止之態度,承認這是非婚同居當事人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
區別對待原則,即是應當區別對待傳統婚姻和非婚同居兩種家庭模式,即區分傳統婚姻和非婚同居,法律應調整非婚同居過程中產生的各種糾紛,但不等同于給予其與傳統婚姻同樣的法律地位。
公平原則,這一原則主要針對的是非婚同居期間或者非婚同居關系解除后產生的財產分配糾紛。公平原則一方面是為了平衡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的利益,另一方面也是要求法律對非婚同居這一行為本身不應加以責難和懲罰。
(二)非婚同居人身關系的法律規制
1.非婚同居當事人間的關系
一般認為,同居當事人不互為配偶,與對方親屬不產生姻親關系。對于同居和忠實義務,一些學者認為非婚同居關系與婚姻關系無異,都是以感情為基礎而產生,雙方應互相忠誠。“在解除同居關系之前,任何一方不能與他人保持兩性關系,歐洲許多國家的同居伴侶關系法就明確禁止已經締結同居契約的人另外再締結同居契約。”[2]但筆者認為,非婚同居與傳統婚姻的區別還在于,非婚同居當事人是一個在任何活動(違法犯罪除外)中包括在性生活上都是一個自由的身份,只要沒有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非婚同居關系當事人是不具有所謂的忠實義務和同居義務的,如果將其與婚姻等同,它本身也就沒有任何意義,與此同時婚姻本身的價值也就大大降低。另外,從實務操作的角度上來說,法律是沒有辦法去約束非婚同居當事人一方同時與多人具有非婚同居關系的,這不是法律所能規制的范圍,這應當交由道德去規制,而法律則不應當“多管閑事”,這也是“區別對待原則”的應有之義。而對此關系之稱呼,我們認為可以仿照國外做法,稱其為“生活伴侶關系”或者“同居伴侶關系”。
2.非婚同居當事人沒有相互扶養義務
有學者認為,非婚同居雙方不互為配偶,也不需要扶養對方。一些國家也采納了此種觀點,如埃塞俄比亞。也有一些學者認為有無扶助義務取決于當事人之間是否達成相關的協議。筆者認為,非婚同居畢竟和傳統的婚姻有著天壤之別,對非婚同居關系進行規制時,我們既不能想盡辦法將其等同于婚姻,而應當堅持區別對待原則,也不能將法律的功能等同于婦聯組織,而應當嚴格按照法律平衡社會利益的需要作出區分。對于扶養協議問題,則屬于民法的范疇,只要協議無法律禁止的情形,則以協議為準。
3.非婚同居者與子女關系的法律規制
對于子女的關系問題,應采取子女最佳利益原則,這也是婚姻家庭法律一貫的做法。世界上大部分國家基本上都確認了婚生子女與非婚生子女享有同等法律地位。我國《婚姻法》也不例外。并且《繼承法》第10條明確指出:“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非婚生子女……”可見,我國《婚姻法》并未將子女做出劃分,只要是當事人所生,不論是婚內生還是婚外生,都享有法律規定的子女所應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相應的義務。此外,許多學者漸漸對于“非婚生子”這一稱謂提出異議,認為這樣的稱呼會造成社會對“非婚生子”不自覺的歧視,也會使得人們戴著道德上的有色眼鏡看待“非婚生子”,這對“非婚生子”的成長是不利的。筆者對此十分贊同。認為沒必要對此加以區分,直接統稱“子女”即可。
(三)非婚同居財產關系的法律規制
1.財產分配采用分別所有制為主,共同所有制為輔
國外對于非婚同居產生的財產糾紛,主要依據的是非婚同居當事人雙方達成的財產協議來解決。例如,美國注重個人權利的自由支配,且合同法運用更加普遍,因此許多州立法會強制要求同居雙方簽訂合同,并且根據合同的規定履行權利和義務。美國大多數州都有要求制定和強制實行非婚同居合同的規定,其目的在于保護非婚同居者的合同權利和義務。本文認為,能夠保持精神和物質的獨立,是此種生活方式受歡迎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同居前后各自的財產都歸各自所有,而對于一些是雙方共同努力投資所得的財產應當視為共同財產,在財產糾紛訴訟中,主張一方應承擔舉證責任。即非婚同居的財產分配應當采用分別所有制為主,共同所有制為輔,有協議的按協議處理。
2.財產繼承權問題
依照民事法律基本理論,繼承以親屬關系為基礎,即繼承人與被繼承人需具有身份關系,否則不發生相互繼承的情形[3]。但實務中往往存在這樣的情況,同居關系連續保持了一定的年限,同居一方對死亡的另一方給予了許多的照顧,特別是生病期間的照顧和幫助,并且對“同居家庭”(1)也進行了大部分的照料,如果剝奪其對死亡一方財產的繼承權顯然是有失公平的。目前許多國家已開始關注同居雙方的感情問題,逐漸確認此種共同居住和生活的雙方應作為繼承與被繼承的對象。而為了變通,有些國家又以是否在同居期間孕育子女作為區分。例如,前南斯拉夫科索沃規定,有子女的共同居住7年即有繼承權,而無子女的需要15年[4]。此外,張民安教授同樣認為,隨著同居人數的增多,應在一定條件下確認雙方享有繼承權。法律基于公平原則可規定:(1)若死亡一方無其他繼承人,則同居者當然地享有繼承其全部遺產的權利;(2)依據死亡一方所留遺囑當然地可作為繼承人來繼承遺產;(3)未立遺囑的,若生前對死亡一方盡了主要扶養義務的,可作為同居者財產的繼承人。
以上兩個案例共同表現了一個問題:相關當事人由于非婚同居本身的不穩定性以及不受法律的保護而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上和物質上的損害。我們大多數人或許會對這些“受害人”深表同情,也希望法律能夠以強制力對這些遭受“不公平”者進行有效的保護。但從法律的角度上,既然婚姻是我國傳統的唯一的合法婚姻形式,就不應當過多地承認非婚同居,非婚同居產生的種種問題和后果都應當由非婚同居當事人自己承擔。非婚同居確實是人們在這個快餐式社會中可以選擇的一種新的優良的生活方式,成本低,生活也比較靈活,也不需要受到過多的束縛,已然成為了一種趨勢,目前不斷壯大的非婚同居群體面臨許多民事糾紛,尤其是重要的財產糾紛和孩子問題,急需法律對相關的問題進行具體而合理的規制。
注釋:
(1)筆者以為,在現在這個家庭多元化社會,非婚同居當事人實際上是以家庭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故可將這樣一種家庭模式稱為“同居家庭”。
參考文獻:
[1]尚晨光.婚姻法司法解釋(二)法律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8.
[2]孫濤.性或非性之民事契約[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3.
[3]曾婧.非婚同居法律問題淺析[EB/OL].中國民商法律網, 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6696,2006.
[4]張民安.婚姻家庭法[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03:178.
(責任編輯:覃華巧)
On the Legislation on Non-marital Cohabitation
Qin Tengying(College of Law and Business, Yulin Normal University, Yulin 537000, 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 progress of the society, people's views and values are gradually gettingdiversified. Insuchaspacious context, non- marital cohabitationhas becomeaquitecommon social phenomenon, which comes up with a legislative appeal tothe Marriage Law. Nowadays, it remains a great debate in the academic circle of our country that what kind of roleshouldlawplay inthelegal adjustmentofnon- marital cohabitation. Atpresent, agreatnumberofpersonsareexperiencingnon- marital cohabitation, but legal regulations of such asituation is very insufficient now. Therefore, increasingly emerging problems in this regard directly influencethestabilizationof thesociety andchallengethe Marriage Lawof our country. Tonon- marital cohabitation, the Marriage Lawof ourcountry shouldmakeclearits attitude, puttingforwarddefiniteandspecific regulations inthetwomainrespects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andpropertyrelationship.
Key words:Non- marital cohabitation; MarriageLaw; Legal regulation
[作者簡介]覃騰英(1987-),女,廣西貴港人,玉林師范學院法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民商法。
收稿日期:2015- 01- 21
[文章編號]1673- 8535(2015)02- 0070- 05
[文獻標識碼]A
[中圖分類號]D9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