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爾丁
(皖西學院藝術學院,安徽六安 237012)
19 世紀初,在光學的發展下,人們開始知道了原來光是由七色光波組成的,一個物體是什么顏色實際上完全取決于物體表面對光波是吸收還是反射。并從而建立了色譜、色環、補色、色相、明度、飽和度、色差等一系列光色新概念,這種新穎的觀點與概念給了印象主義畫家們在表現方法上新的想法與啟示。印象主義畫家們努力追求物體在光與色的影響下產生的無窮變化,將科學觀點帶入藝術創作之中,建立了以環境色和光源色為基礎的現代寫生色彩學。印象主義繪畫讓西方油畫進入跨時代的階段,是藝術界的偉大革命。
說到印象主義畫派,人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印象主義畫派最大的特點——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光開啟了印象主義繪畫,“在沐浴陽光的風景中,對象仿佛都被灰色籠罩著,學院主義的畫家除了隨處可見的白色光線之外什么也看不到,而印象派畫家卻發現它們被各種光線改變著,處在成千上萬的色彩關系中,處在色彩豐富的分解中,而不是只存在于死寂的白光”〔1〕。早在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們就開始對光進行探索,當然,在那個時代,畫家對于光的使用還不熟練,很多細節的處理都很呆板。追溯到那個時代,首先對于光進行探索的應該是喬托,喬托使繪畫擺脫了中世紀繪畫的呆板,光色的運用使得畫面有了生氣,在安排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方面,讓繪畫有了空間遠近的對比。到了19世紀30年代,法國出現了印象主義繪畫的先驅——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提倡對景寫生,描寫真實的大自然景色,對于印象主義畫派的產生有著巨大的沖擊力。
19世紀中葉,印象主義畫派藝術家們對于光的應用更是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他們將畫架搬出畫室,置于大自然中,描繪自己親眼所見的東西,而不是憑空想象,自然界中的一切在光的照耀下色彩紛繁,一切都是真實而有空間感的。根據色彩學理論,光是色彩產生的前提條件,我們在繪畫中通過色彩來表現出光,“沒有光就沒有色”,光和色彩是形影不離的,有了色彩,光就得以展現〔2〕。光的明亮或微弱,都與色彩的強弱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強光照射下的物體冷暖對比就更加強烈,反之,光線弱的情況下物體對比就更弱,色彩也更加暗,物體在陽光的照射下,輪廓會變得模棱兩可。印象派畫家將這些原理運用到繪畫中去,使畫面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印象派畫家改變了傳統繪畫里固有的色彩觀念,汲取了自然科學家對色彩的研究成果,積極探索光和色的瞬間效果,在反復實踐中將對于光色的表現達到了頂峰。在繪畫中他們認識到暗部不是黑色的,而是有色彩變化的,他們發現在繪畫中光源色與環境色,以及固有色的關系,而光源色對于整幅畫面的色調起著決定作用,使畫面的色調統一,色彩變得和諧。汲取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從光學的方面進行分析,印象主義畫家得出結論,即我們看到的色彩并不是物體本身的顏色,而是物體對光反射而出的色彩,光源和環境色決定了物體的顏色。第一個拋棄傳統棕褐色調的是馬奈,他將新鮮外光引入到繪畫中去,直接描繪處于大自然之中的景色與人物,令畫面變得明亮起來,馬奈的繪畫造型結實,同時在色彩方面明亮而鮮艷,整幅畫面都充滿了光照感,對于空間的表現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比如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一畫,通過將畫面中的人物置于大自然之中,在樹木茂盛的背景襯托下,人物顯得很跳躍,遠處一個彎腰低頭的女子與近處三個人物形成典型的三角形構圖,從而使畫面展現一個空間感,在外光的照耀下,女人的皮膚顯得白皙,在深色背景的映襯下更是突出,馬奈在這幅畫中對于色彩作出了一些新的嘗試,從而變現了遠近空間。印象主義畫派在色彩表現能力上善于利用豐富并且變化微妙的色彩,在物體與物體之間有著精妙絕倫的色彩表現。
正是因為印象派如此重視光線,印象主義畫家們才會主張在室外繪畫,強烈的室外光線與色彩使他們的繪畫有了前所未有的明亮和鮮艷。這不但打破了當時官方所認同的褐色調子,更是革新了色彩服從于素描的守舊觀念,并且豐富了繪畫的色彩領域。
從西方繪畫史上可以知道,在古典主義繪畫中,重視素描,強調線條感,追求形式上的美感,而貶低繪畫中的色彩與筆觸表現,不注重畫家的主觀感受,使畫面變得沒有生氣,同時畫面處于傳統的棕褐色調,壓抑了畫家的創作沖動。到了19世紀中期,印象主義畫派大師們大膽對色彩進行改革,拋棄了原有的“醬油色調”,運用冷暖色對比,開辟了色彩表現的新世界,徹底改變了之前的繪畫面貌〔3〕。印象主義畫家打破了傳統繪畫中固有色的觀念,引入環境色,在光的照耀下,各個物體之間相互影響,相互映襯,因此在顏色上必然會相互影響,而不是保持原本的顏色。藍紫色的天空,金黃色的陽光,綠色的山樹,相互映襯對比,不僅使畫面變得生機勃勃,更以冷暖色之間的對比使得畫面空間感得以展現,環境色的使用讓畫面實現了豐富斑斕的色彩效果。
在印象主義畫派之前,繪畫常以固有色來表現物體的亮面,以深褐色的暗色來表現暗面和陰影,導致畫面顏色單調。而印象主義畫派,根據物體所處的環境,不同物體顏色的相互影響來靈活運用。在同一個物體中,冷暖色的對比使立體感更加強烈,譬如在冷色光源下,將暗面處理成暖色調,與亮面的冷色形成鮮明對比,或者是在暖色光源的照耀下,將暗面進行冷色處理,使之與亮面強烈對比,從而達到理想的效果。在整幅畫中,近處與遠處的物體之間又通過冷暖對比來表現空間感。在畫面中暖色會使畫面充滿熱情,有運動感緊張感,而冷色會使畫面顯得安靜,給人寒冷的感覺,在色彩里最冷的顏色是藍色,而橙色最暖,所以繪畫時使用藍色和橙色對比最為強烈,紅色和橙色、藍紫色和藍綠色對比最弱,我們仔細觀察梵高的代表作品《夜間咖啡館》,從畫面中可以看出畫家使用藍色和黃色兩種補色,使得畫面近處物體明亮絢麗,室內的燈光用暖黃色描繪,屋外的鵝卵石路也顯得明亮,夜空以深藍色描繪,天空中點綴的繁星仿佛一朵朵燈花,遠處的房屋處于陰暗中,也用深藍色和黑色調和來描繪,與近處的咖啡館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將近處的咖啡館很好地襯托出來,空間效果自然就推出來了。在畫面中使用顏色時,不會運用純色,而是強調物體在光源色下的微妙變化,陰影部分的暗色用藍紫色來表現,而光照到的亮面則以暖黃色來表現,用此方法來表現畫面中的空間形態,使得繪畫的藝術思想與表現手法相互一致。
我們可以從印象派許多大師的杰作中發現這一點,如眾所周知的莫奈的《日出印象》,莫奈最善于捕捉瞬間即逝的光色變化,他曾為了研究不同時間不同光照條件下光色的變化而畫了很多幅同樣角度同樣的景色,而《日出印象》一畫將他對于光色的捕捉與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莫奈敏感地捕捉到晨光中景物之間的微妙變化,整幅畫色彩豐富〔4〕。以人的視覺感覺作為出發點,運用色彩把自然界中景色的空間感呈現出來,冷暖景物的對比使得畫面呈藍紫色調,呈現出淡紫色、橙黃色、綠色等色調,通過冷暖色變化來表現空間,遠處的景物依稀可見,小船與人物隱約與海水融為一體,近處的水波清晰、生動地表現出海邊充滿霧氣的清晨之景。
色彩三屬性通常是指色彩的色相、明度和純度。印象主義畫派之前的畫家所描繪的畫面明度很低,不敢用明亮鮮艷的色彩,畫面總是處于很灰暗的棕褐色調,沒有視覺沖擊力,而印象主義畫家認為光是色彩產生的前提,自然界的一切顏色都離不開光,而物體在光的照射下,也會產生明度的變化,所謂明度,即物體的明暗程度,在素描中以黑白灰表現,在色彩中則以顏色的明暗來表現。明度高的顏色譬如檸檬黃,藍色和紫色屬于明度較低的顏色,同一色系中也有明度的變化,如檸檬黃的明度相比較土黃就比較高。印象主義畫家用顏色之間的差別取代之前的灰暗色調,主體部分或位于畫面前面的部分用高明度的顏色,顯得明快、搶眼,而襯托主體物的部分則用明度較低的顏色來描繪,從而顯得陰暗,輔之以中明度的顏色,使得畫面色彩的黑白灰空間感得以表現。
純度對比在色彩表現中同樣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即顏色的灰暗與鮮艷程度,亦或顏色的飽和度,純度高的顏色視覺沖擊力強烈,而純度低的顏色則低調暗淡,在一幅畫中,主體部分以純度高的顏色描繪,其他部分用低純度,會使主體物顯得更加明亮突出。梵高的作品中,色彩對比強烈,且喜用純色來描繪畫面,用強烈的色彩來表達畫家的主觀情感,更主要的是使畫面明亮、主題鮮明、空間感強烈。
色相的對比對于畫面色彩空間表現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色相相近的顏色被稱為同類色,對比很弱,如紅色與橙紅色,兩種顏色在一起很協調,而色相對比差別很大的顏色為對比色,如紅色和綠色,藍色和橙色,紫色和黃色,把這幾種顏色放在一起則顯得很搶眼,對比鮮明強烈,視覺沖擊力很強。它與冷暖色不同,比如淡黃和檸檬黃同屬于一個色相,但檸檬黃屬于冷色而淡黃則屬于暖色,色彩之間的色相對比在畫面中也經常出現,如梵高的《夜間咖啡館》一圖,就大膽運用紅色綠色等強對比顏色,使畫面產生對比強烈的視覺效果。再如《星空》一畫,大面積的藍色天空中點綴著橙黃色的繁星,使得畫面充滿運動感,也通過色相的強對比使空間效果更好地表現出來。
印象主義畫派之前的繪畫,大都是在畫布上畫素描底稿,然后再使用一層一層上色的方法,在底色上通過一遍一遍的描繪來使畫面呈現出光滑的效果,從而使畫面達到逼真的程度,而印象主義畫派多在戶外寫生,光色的變化隨著一天陽光照射的不同程度而變化,如果一味要求畫面的平滑逼真,則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因此印象派畫家常使用直接上色而不是先打素描色稿的方法,來捕捉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他們追求的不是物體形體的逼真,而是畫面色彩的逼真。時間的有限使得印象主義畫派作畫的表現手法更加生動自如,不刻意追求筆觸的光滑,從而形成了大色塊的筆觸與保留并置的小筆觸。
縱觀印象主義畫派一些作品,不難看出在這些作品中豐富的筆觸變化與色彩變化融合在一起,遠處的景物采取大筆觸來描繪,同時配以暗色系,而近處的物體則以跳躍的小筆觸,同時以亮色系來調色,在調色過程中不把顏色調勻,而讓觀眾的眼睛進行視覺混合,近處與遠處筆觸的對比加之色彩的對比,使畫面主體物更為突出,近實遠虛的效果更加明顯,從而使畫面空間感得到充分表現。譬如修拉的《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整幅畫用大小不同的色點來描繪,印象派的光色理念與色彩分割理念使他的畫面層次分明,色彩豐富,空間感明確。
總之,印象主義畫家們使繪畫變得自由,不拘泥于物像的形體結構,重視畫家的主觀感受,以繪畫表現畫家獨特的情感。“色彩存活于我們的生命當中,神奇的自然界飽含著五顏和六色,無休無止的日常和生活充斥著多彩和斑斕”〔5〕。印象主義畫派是讓色彩變得更加自由豐富的引路者,其在西方畫壇的地位非常重要,印象主義畫派最大的特點就是注重對色彩的研究,通過色彩的對比等來表現最微妙的空間變化。強調外光感受,拋棄了傳統固有色觀念,將環境色、固有色、冷暖色以及光源色統一到畫面中。注重寫生,通過對大自然中真實物體的描寫來表現畫面的遠近虛實,從而表現空間,展示大自然的無限風景。
〔1〕李行遠.印象派畫傳〔M〕.北京:花山文藝出版社,2004:56.
〔2〕翟宗祝.外國美術史〔M〕.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1982:71.
〔3〕陳傳席.中國繪畫美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4:43.
〔4〕薛永年.中國美術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118.
〔5〕傅晨陽.色迷印象派:經典印象派作品色彩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