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偉
(1.云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昆明 650031;2.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88)
關于應收賬款質權的效力,我國《物權法》僅在第228 條第2 款中規(guī)定:“應收賬款出質后,不得轉讓,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xié)商同意的除外。出質人轉讓應收賬款所得的價款,應當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除此之外,應收賬款質權的效力將依第229條的規(guī)定適用動產質權的規(guī)定。鑒于應收賬款質權具有不同于動產質權以及其他權利質權的特殊性,其效力規(guī)范理應有其特別內容。基于此,本文將對應收賬款質權效力的范疇及內容作一闡釋,以揭示并彰顯應收賬款質權效力的特性與內涵,并對我國《物權法》應收賬款質權效力規(guī)范的完善作進一步的探討。
按照物權效力的一般分析規(guī)則,應收賬款質權的效力分析首先應解決其所擔保的債權的范圍問題,因為任何質權的設定都以擔保一定的債權實現為目的,探討質權的效力應以對其所擔保債權的范圍的清晰厘定為前提;其次,質權總設立于一定的標的物之上,哪些標的物可被置于質權的效力之下,也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物權法》第173條對擔保物權的擔保范圍作了規(guī)定,包括主債權及其利息、違約金、損害賠償金、保管擔保財產和實現擔保物權的費用等。該規(guī)定是擔保物權的一般規(guī)定,顯然也適用于應收賬款質權。因此,應收賬款質權所擔保的債權范圍涵蓋較廣,意在對質權人的債權利益給予全面的保障。但是,下面的4個項目是否在被擔保債權范圍內,值得探討。①懲罰性違約金。民法上的違約金有兩種型態(tài),一種是懲罰性違約金,主旨在于在救濟守約方的同時對違約方進行一定的懲罰;另一種是補償性違約金,主旨僅在于救濟守約方。作為應收賬款質押所擔保的違約金來看,為保障質物上在后質權人或其他權利人的利益,似以僅擔保補償性違約金為宜。因此,第173 條中規(guī)定的“違約金”實際上只應是補償性違約金。②質物隱有瑕疵而生的損害賠償。如應收賬款債權存在權利瑕疵,由此所生的損害賠償債權,法律應該將其納入質權擔保的范圍。③當事人通過特別約定擴張了的債權。質權設定之后,如質權人和出質人通過特別約定的方式對被擔保債權的范圍加以擴大,在未經在后質權人同意的情況下,該擴張部分對在后質權人不發(fā)生效力,不得對其擔保權利構成任何影響。④保全出質應收賬款的費用。該項費用不在《物權法》明確列舉的擔保范圍內,但由于質權人均有保全質押財產的權利,因此,如果該保全行為是由于出質人過錯引起,那么該費用也應屬于被擔保債權的范圍。
作為擔保物權之一種,應收賬款債權之全部及其孳息,以及債權的擔保權等從屬權利或者代位物,也應為應收賬款質權之效力所及。其范圍應具體包括:①全部應收賬款債權。從一般理論上看,無論被擔保債權是否部分獲得清償,質權均及于標的應收賬款債權之全部。②應收賬款的利息。應收賬款如有利息,在當事人無特約的情況下,質權的效力可及于該利息,質權人有權加以收取并用于債權之清償。③應收賬款債權的擔保權。基于債權擔保的不可分原則,應收賬款債權本身若附有質權或抵押權等擔保權利,則該擔保權也附隨于應收債款債權入質,成為質押標的本身所包含的范圍。④代位物。“因標的物之出賣、滅失、侵害所生之價金或損害賠償請求權之上,亦為債權質權效力之所及”〔1〕403。也就是說,如果質權標的物應收賬款受到侵害,所生的損害賠償金等稱之為代位物,基于質權人的追及權,該代位物也理應為質權效力所及。
在一定的客體基礎上形成的物權,實際上反映了基于該種客體而產生的物權關系,即權利人與義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因此,物權效力的最主要方面就體現于對權利人和義務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規(guī)范和調整之上。作為應收賬款質權,其質權人與出質人、應收賬款債權的債務人(學理上稱為“第三債務人”)之間存在著何種特殊的權利義務關系,直接決定了應收賬款質權效力的實現和運用,同時也是應收賬款質權在效力方面區(qū)別于其他擔保物權型態(tài)的重要特征。
質權人的權利實際上就代表著出質人和第三債務人所應承擔的義務,因此,質權人權利是質權效力的主要體現。關于質權人的權利,各國法律通常規(guī)定質權人享有留置債權憑證的權利、孳息收取的權利、轉質權、對權利質權受侵害的救濟權、實行質權的權利等等。對于應收賬款質權而言,具體應當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留置債權憑證的權利
應收賬款質權設定時,如有債權憑證的,出質人應將債權憑證交付于質權人。當債權憑證交付后,質權人有權占有該憑證,于被擔保的債權全部受償以前,有留置的權利。一般而言,應收賬款質權的留置效力相對于動產質權而言較弱,并不能如對動產的留置一樣起到限制出質人處分權的行使并迫使債務人及時還債的作用。但是,債權證書留置后,出質人就會因不能出示債權證書而不能向第三債務人行使請求履行債務的權利,且留置可以防止出質人通過免除或縮小債務人的債務等對質權人的利益加以損害,因而留置債權證書仍具有一定的擔保作用〔2〕。筆者以為,留置債權憑證僅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證明質權設立、督促出質人履行債務的作用,因此,質權的設定并不以債權憑證的移轉為必要,但是,這并不妨礙法律為出質人設定交付債權證書的義務,而為質權人授予留置證書的權利。
2.收取孳息的權利
通常認為,質權人在被擔保債權清償期尚未屆至之前,有權質權標的所產生的孳息加以收取。我國《物權法》第213條規(guī)定:“質權人有權收取質押財產的孳息,但合同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條雖見于動產質權一節(jié),但由于權利質權準用動產質權的規(guī)定,因此應收賬款質押也可適用該條規(guī)定。按照各國立法通常規(guī)定,該利息的沖抵順序應當是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次充抵被擔保債權的利息,最后充抵債權本金。我國《物權法》對孳息的清償順序規(guī)定得較為簡單,只規(guī)定了“孳息應當先充抵收取孳息的費用”。
3.轉質權
民法上所稱之轉質,指的是在質押擔保期間,為擔保自己債務的履行,質權人將出質人已設質的質押物再次用于出質,為自己的債權人而設定新的質押擔保的行為。依照傳統(tǒng)民法的分類,轉質主要包括承諾轉質和責任轉質兩種類型。“前者是指質權人為擔保自己的債務,經出質人同意,以其占有的質物而為第三人設定新質權;后者是指質權人未經出質人同意,以自己之責任將質物移交于其債權人而設定新質權”〔3〕。一般而言,承諾轉質是在出質人同意的情況下才得以設定,由于它貫徹了當事人的意思自治原則,因而法律的限制較少,在理論上也沒有太多爭議。一旦承諾轉質成立,則原質權須讓位于轉質權,即轉質權構成對原質權的限制和約束,轉質權從效力上優(yōu)先于原質權。對于責任轉質,各國立法均審慎對待,在理論上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持肯定性觀點者認為,現代社會條件下質權標的物通常可以從市場上購得,因而對責任轉質的承認并不會損害質物所有人的利益,應當承認責任轉質〔4〕。持否定性觀點者認為,承認責任轉質將意味著允許質權人對質物加以利用,這將與質權的性質與功能不相符合;此外,依轉質的結果轉質權人也可以再次轉質,如此遞相轉質,將會導致法律關系趨于復雜,因而責任轉質不應被允許〔5〕。
從我國《物權法》對待轉質權的態(tài)度來看,其在第217 條中規(guī)定:“質權人在質權存續(xù)期間,未經出質人同意轉質,造成質押財產毀損、滅失的,應當向出質人承擔賠償責任。”似乎也采納承認承諾轉質,而不承認責任轉質的精神。筆者以為,從平衡各方利益的角度出發(fā),允許承諾轉質而不承認責任轉質是較為妥當的選擇。應收賬款質權由于可以適用動產質權的規(guī)定,《物權法》第217 條對其也有適用效力,在出質人同意的情況下,質權人有權依據該規(guī)定就其享有質權的應收賬款上再行設置新的質押。
4.對應收賬款債權的保全權
該保全權系以防范質押標的物的價值貶損和消滅為重點,與質權的救濟權、實行權相銜接,共同保障質權的實現。對于應收賬款質權而言,該保全權包含了質權人請求出質人采取一切適當措施避免應收賬款債權的價值實現發(fā)生障礙的全部權利,并主要體現在以下幾種。
一是限制出質人和第三債務人之間行為的權利。應收賬款質押設立以后,由于應收賬款債權已作為標的物提供質押,因此,出質人在未經應收賬款質權人同意的情況下,不得以法律對其應收賬款債權實施任何的處分,這些處分行為包括債權之收取、清償、更改、抵銷、免除或其他有可能導致債權消滅或變更的一切行為〔1〕409。如出質人未經質權人同意而通過清償、抵銷、免除等行為消滅提供質押的應收賬款債權或者縮小該債權的債權額的,其行為無效;應收賬款債權清償期屆滿時,質權人仍有權要求第三債務人按出質時的債權額進行清償〔6〕。對于第三債務人,其自收到質權人應收賬款設質通知之日起負有清償行為受限的義務,除向質權人提前清償債務或以提存方式履行債務以外,不得未經質權人同意情況下擅自向出質人履行清償義務,否則該清償對質權人無效,第三債務人仍應向質權人清償。
二是提供擔保請求權和緊急變價請求權。《物權法》第216條規(guī)定,質押財產發(fā)生毀損或者價值明顯減少足以危害質權人權利的,質權人有權要求出質人提供相應的擔保;如出質人不提供的,質權人可以拍賣、變賣質押財產,并通過協(xié)議將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提前清償債務或者提存。對于應收賬款質權而言,作為其標的應收賬款債權雖無價值降低之說,但是卻可以因出質人的行為或第三債務人的行為而發(fā)生權利實現出現障礙和風險的情形,從而導致其價值無論在觀念上或在操作中都有可能發(fā)生相應的減損。在此情況下,似乎也應承認應收賬款質權人享有提供擔保請求權和緊急變價的請求權,使其能夠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防范質權實現的風險。
三是中斷應收賬款訴訟時效的請求權。應收賬款債權是否在訴訟時效期間內,直接關系到應收賬款質權的實現。因此,對訴訟時效及時地采取中斷措施,對保障質權人利益至關重要。為督促出質人及時采取催告第三債務人、獲得第三債務人承諾等中斷時效措施,法律有必要賦予質權人以中斷時效的請求權,使其有請求出質人一定行為以中斷應收賬款債權的時效,保障質權人質權的效力。如出質人拒不履行中斷時效義務,質權人可以以其救濟權主張損害賠償。
5.應收賬款質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權
在一般債權質押中,質權人對于其所享有的質權、作為質權標的的債權、占有的債權證書,在受侵害或有受侵害之虞時,均有妨害除去或妨害預防之請求權,如因此而受有損害構成侵權行為時,得請求損害賠償〔1〕410。對應收賬款質權而言,如果其因出質人、第三債務人或其他第三人的行為受到侵害,那么應收賬款質權人首先可以要求排除妨礙,其次在妨害構成侵權并造成其損失的情況下,可以主張損害賠償。
6.應收賬款質權的實行權
應收賬款質權的設定在于確保被擔保債權的清償。為實現此目的,法律必須賦予質權人以質權的實現手段,使其可通過該手段實現質押擔保利益,獲得債權的清償,而這一手段就應當最終歸結為質權的實行權。一般而言,質權的實行權包括了變價權和優(yōu)先受償權。但對應收賬款質權而言,“應收賬款質押中的質權人所面臨的質權實現的風險要大于動產質押中質權人所承擔的風險”〔7〕。根據其特殊性,其實行權主要可界分為以下兩個層次。
一是以直接收取為實行方式的優(yōu)先受償權。該項權利也被稱為“直接收取權”。對于應收賬款質權而言,其實行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表現在應收賬款質權人享有直接收取債權的權利,即質權人可以直接請求入質應收賬款的債務人向自己直接為給付的權利。該項權利可以說是應收賬款質權相較于其他質權而言特有的權利,實質上是擔保物權優(yōu)先受償性在應收賬款質押中的特殊表現。作為債權質權的重要實行方法,直接收取權在大陸法系國家的立法中都有相應的體現,例如《日本民法典》第367條規(guī)定:“質權人,可以直接收取作為質權標的債權;債權標的物為金錢時,質權人以對自己的債權額部分為限,可以收取”。
關于質權人的直接收取權是否有違擔保法禁止流質契約的一般原則的問題,學界一直存在爭議。直接收取權的行使使得質權人取得了直接向第三債務人請求給付并受領給付的權利,有使質權人直接獲得了應收賬款債權的所有權的征象,似有流質契約之嫌。對此筆者以為,雖然應收賬款質權人的直接收取權確與流質契約在結果上有些相似,但是,二者仍然存在著顯著的差異。法律禁止流質契約的主旨在于避免債權人以其優(yōu)越地位迫使債務人將價值高于債權的質物流質給債權人,使債權人在債務不履行時直接取得質物的所有權,使債務人蒙受重大的不利。但是,由于直接收取權的行使僅以被擔保債權數額為限,且多以金錢為標的物,不太可能出現質權人所獲利益高于債權數額從而損害債務人利益的情況,并不會引致流質契約弊端的發(fā)生,因此,直接收取權的合法性應當為法律所認可。
但是,應當注意到,對于一些特殊的應收賬款債權,質權人并不能取得直接收取的權利,例如收費權。“收費權表現為權利人有權對臨時使用公路、橋梁、隧道、渡口等基礎設施的人收取費用的權利,獲得收費權資格的人才有權行使收費權,也就是有權向使用人收取費用”〔8〕。盡管如此,質權人仍可以與出質人(即收費權人)共同約定共管資金賬戶,對收費權益加以控制;待質權實行條件達到時,通過從共管賬戶扣除債權本息的方式來獲得債權的清償。
二是以折價、拍賣、變賣為實行方式的變價權。關于動產質權的實行,《物權法》第219 條第2款規(guī)定,質權人可以通過與出質人協(xié)議以質押財產折價或者采取就拍賣、變賣質押財產所得的價款優(yōu)先受償的方式加以實行。由于應收賬款質權準用動產質權的規(guī)定,因此,該條規(guī)定對于應收賬款質權同樣適用。應收賬款質權人在債權未獲清償的情況下,可以與出質人協(xié)商,將所質押的應收賬款債權折價給應收賬款質權人而實現受償;同時,質權人也可以通過與出質人協(xié)商或訴請法院對該應收賬款進行拍賣、變賣,以拍賣、變賣所得的價款優(yōu)先受償。
從上述可知,應收賬款質權可以采取直接收取應收賬款債權和對應收賬款債權予以折價、拍賣、變賣的方式來加以實行。其中,直接收取債權的方式是應收賬款質權實行的基本形式。我國《物權法》對于直接收取方式和質權人的直接收取權并未作出規(guī)定,僅規(guī)定了應收賬款質權等權利質權準用動產質權的規(guī)定,可以采取折價、拍賣、變賣等方式獲得實行。該法關于應收賬款質權的實行規(guī)范仍須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質權人也須負擔如下義務:①妥善保管債權憑證的義務。質權人對出質人移交的債權憑證負有相應的保管義務,在保管過程中應盡到妥善保管的注意義務;如有遺失或損壞,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②在被擔保債權獲得清償或依其他原因質權消滅時,負有返還債權證書給出質人的義務。③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后及時行使質權的義務。出質人請求質權人及時行使質權,質權人應當及時行使;如怠于行使給出質人造成損失的,應由質權人承擔賠償責任。
對于出質人而言,出質人的權利和義務與質權人的義務和權利是相對的,也體現著應收賬款質權效力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在質權存續(xù)期間,“由于對債權的設質,是將債權人所擁有的交換價值轉移給質權人,所以用來出質的債權的債權人(質權設定人)及債務人(對質權人而言是第三債務人)就要受不能消滅該債權的設質的拘束”〔9〕。具體而言,出質人不得在質押期間對提供質押的應收賬款債權實施拋棄、轉讓或再行出質等處分行為。其理由在于,對出質人處分權的限制是保障應收賬款質權人的利益實現的必然要求,未經質權人同意,出質人不得擅自實施對應收賬款債權的處分行為,否則就會導致質權人的權利落空。當然,如果質權人同意出質人對該應收賬款債權加以處分,則法律就無禁止的必要,即出質人在經得質權人同意的情況下可以對應收賬款債權進行處分。對此我國《物權法》第228 條第2 款規(guī)定,應收賬款出質后不得轉讓,但經出質人與質權人協(xié)商同意的除外。這是《物權法》唯一一條關于應收賬款質權效力的規(guī)定,其意圖正在于既限制出質人轉讓出質應收賬款的權利,但同時也使該限制可以通過質權人的同意而解除。
在應收賬款債權出質后,出質人的清償受領權即被凍結,既不能直接受領債權,也不能直接對第三人請求履行債務。該項義務對應于質權人對應收賬款債權的保全權,出質人如有違反,既可能構成對質權人的違約責任,也可能構成對其保全權的侵權責任,質權人可以擇一行使向出質人主張責任。同時,第三債務人在質押存續(xù)期間負有清償行為接受限制的義務。如第三債務人在此情況下仍向出質人清償,則該行為無效,第三債務人仍應就被擔保的債務與出質人一道承擔連帶責任。
出質人是應收賬款債權的權利主體,其應負有保全該債權的義務。該項義務的范圍較為廣泛,要求出質人采取一切適當的措施來保持應收賬款債權的存續(xù)和價值。例如在雙務合同中,出質人應當積極履行合同義務,避免第三債務人抗辯權的發(fā)生;在第三債務人的行為有損于債權的實現時,出質人應當積極行使不安抗辯權、代位權、撤銷權等權利來保障債權的實現;在應收賬款債權可能因訴訟時效屆滿而消滅時,出質人應當采取相應的措施來使訴訟時效中斷,避免債權超過訴訟時效。如果出質人違反該項義務,則質權人有權行使提供擔保請求權和緊急變價請求權,并就遭受的損失要求出質人加以賠償。
在應收賬款質押所擔保的債權獲償之后,基于擔保物權的從屬性,質權人的質權當然發(fā)生消滅。出質人此時自然可要求質權人返還先前移交的債權憑證。如質權人怠于返還或在保管期間違反注意義務從而導致債權憑證毀損、滅失的,出質人可向質權人主張賠償責任。
對該項權利,我國《物權法》第220條作出了相應的規(guī)定。在債務履行期屆滿后,出質人可請求質權人及時行使質權;如質權人不及時行使的,出質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拍賣、變賣質押財產。因質權人怠于行使權利造成損害的,質權人應承擔賠償責任。
對于第三債務人而言,其雖也受到質權的影響和約束,但其對于質權的效力實現主要表現為一種容忍和接受,并與出質人的義務相互交融,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應收賬款質押在設定時,通知第三債務人是極為必要的程序之一。通知第三債務人不僅關系到債權質押公示方法的完整性,而且關系到質權人將來對質押債權變價權的行使〔10〕。如第三債務人已收到設質通知,則從收到之后即不得向出質人清償,如第三債務人仍執(zhí)意向出質人清償,致使質權人因質權落空而受到損害時,第三債務人應當向質權人承擔賠償責任。當然,如第三債務人在質權設定之后并未接到設質通知,則第三債務人就不存在清償行為接受限制的義務,可以向出質人履行清償義務并且不承擔任何附加責任。該項第三債務人的義務的發(fā)生為質權效力實現所必要,同時,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導致第三債務人義務的加重和成本的增加,因此并不違反法理。
如果第三債務人對入質應收賬款享有抗辯權的,質權人于質權實行時可能因遭到第三債務人的抗辯而難以實現優(yōu)先受償的目的,但這是質權人應當承受的風險和法律后果,應由質權人在接受質押時就加以充分而慎重的考慮。如果第三債務人依法行使抵銷權、撤銷權等,則作為質權標的的應收賬款債權將會因此而消滅,質權人和出質人之間的質押合同因為履行不能而無效,質權也因為客體的消失而歸于消滅。在此情況下,如果第三債務人行使撤銷權等是因出質人過錯所導致,則可以認為質押合同的無效也是由出質人過錯所導致,出質人應當對質權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
應收賬款質權基于自身的特性有其特殊的法律效力,物權法有必要對這些應收賬款質權的特殊效力提供更完善的法律規(guī)范,以合理配置當事人之間的權利義務,并為質權人質權的實現提供順暢的機制。首先,應規(guī)定質權人享有留置債權證書的權利、限制出質人和第三債務人之間行為的權利、中斷應收賬款訴訟時效的請求權、對出質應收賬款的保全權和應收賬款質權受到侵害時的救濟權等權利,為質權人的權利實現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據。其次,應當相應規(guī)定出質人處分權接受限制的義務、清償受領權接受限制的義務和對應收賬款債權的保全義務,以及第三債務人清償行為接受限制的義務等,保障質權人的權利實現。最后,應當強化對應收賬款質權實行權的規(guī)范和保障。特別應當對質權人的直接收取權加以規(guī)定,將其作為應收賬款質權實行的主要方式。如此,我國應收賬款質權制度才能真正發(fā)揮其優(yōu)勢,切實起到活躍融資實踐、促進經濟發(fā)展之功用。
〔1〕史尚寬.物權法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吳春燕.一般債權質押研究〔J〕.現代法學,1997(2):43-52.
〔3〕劉保玉,趙軍蒙.權利質權爭議問題探討與立法規(guī)定的完善〔EB/OL〕.(2006-09-06)〔2014-11-19〕.http://www.civillaw.com.cn/Article/default.asp?id=28303,2006-9-6.
〔4〕郭明瑞.擔保法原理與實務〔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5:260-261.
〔5〕倪江表.民法物權論〔M〕.臺北:正中書局,1982:335.
〔6〕張俊浩.民法學原理〔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434-435.
〔7〕蘇長明.應收賬款商事質押法律問題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4.
〔8〕郭明瑞.關于應收賬款質權的三個問題〔J〕.江淮論壇,2011(6):81-87.
〔9〕陳思靜.應收賬款質押研究〔J〕.法制與經濟:中旬,2013(7):72-74.
〔10〕陳本寒.我國《物權法》上權利質權公示方法之檢討〔J〕.法學,2014(8):1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