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肖偉才
經濟的起伏正如人生的逆順,沒有一直快速增長的經濟,也沒有一直處于順境的人生,這本是一個常識。
當下,現實世界中再沒有什么比經濟更讓公眾關心,經濟的增、減速度牽扯著公眾的神經;也沒有什么能比經濟讓人為之發狂,作為經濟晴雨表的股市的跌漲,讓股民們或歡欣或沮喪;更沒有什么比經濟學家更熱的職業了,他們的只言片語都有可能成為一個風向標。
然而,在常識面前,人往往失去常識并且迷失方向。在常識面前,有一只玩魔方的手。這只手,就是經濟學家,這個魔方,就是經濟理論。
當然,經濟的走勢需要經濟學家利用其專業知識去分析、歸納、總結,從而提出有益于國家發展和民眾富裕的經濟治理手段。令公眾遺憾的是,許多經濟學家在就經濟發展宏大敘事的同時,往往夾雜著西方流行的觀點,動輒拿一些西方經濟學大師的理論制造一些神秘的氛圍。這些大師大都獲得過諾貝爾經濟學獎,什么亞當·斯密、科斯、阿爾坎、奧斯特羅姆、布坎南、赫維茨、凱恩斯、薩謬爾森……光是名字都能把人繞暈。這些經濟學家營造的神秘經濟理論讓一些普通民眾如進入了迷魂陣,不知其徑,不得其道,不明其理。
其實,公眾期待的是,經濟學家能夠提出一套少走彎路或者不走彎路、能讓民眾過上有尊嚴的幸福日子,能讓他們明白經濟走勢的一般規律。而這些期許,大多不能實現。公眾期許落空的原因很多,最重要的一點是經濟學家有好壞之分。
經濟學家的好壞,公眾自有判斷標準。在70年前,美國經濟學家亨利·黑茲利特對此有個比較中肯的標準。他認為,壞的經濟學家只顧及眼前所見的利弊得失,而好的經濟學家則看得更長遠;壞的經濟學家只觀察經濟政策提案中的行為產生的直接結果,好的經濟學家還會考察更長遠的間接結果;壞的經濟學家只關注某項政策對特殊群體已經產生或將產生的影響,好的經濟學家還會去探究該政策對所有群體產生的影響。我們的理解是,好的經濟學家不僅有良好的學術素質,而且有一顆鐵肩擔道義、為天下人服務的公心,有一雙智慧的眼睛,這顆心不為任何利益集團所動,這雙眼睛不僅能洞察未來,而且還能看透過去。
一些經濟學家只替某些特定的群體和利益集團代言,其所制造的理論,難免讓人看不懂。在這個看似眾人狂歡的時代,其實是公眾為了自身利益博弈的時代,我們需要好的經濟學家來給我們引上正道。尤其是在這個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時代,我們更需要實務的理論和務實的經濟學家。
公眾尤其痛恨的是那些制造煙幕彈、裝神弄鬼、包裝華麗而多有奇談怪論的經濟學家。他們雖然在經濟的某一方面有一定發言權,但一旦成為某個群體或某個集團的代言人,抑或只謀自己的私利,最終會成為曇花。真正讓人記住和敬佩的經濟學家,不是那些所謂的理論家,而是對道德和正義的終生堅守者。
應當說,今天的社會為經濟學家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舞臺,今天的中國大地為經濟學理論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試驗田。在這個巨大的舞臺和廣闊的試驗田上,一個既懂世界經濟學理論又懂本土實際情況的經濟學家定能成為舞臺的主角,一個既有中國特色又符合中國大眾的經濟學體系定能結出豐碩之果。讓人記住的該是這樣的經濟學家,讓人讀懂并能指導人去實現自己希望的該是這樣的經濟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