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春江
桂江小學為實現“全面多能”的育人目標,進行了“修德·崇藝·煉能”三目標結合的新動力課程開發與建設。(以下簡稱“德·藝·能”新動力課程)。“德·藝·能”新動力課程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規劃型校本課程,以校本自主開發課程為主,國家部頒課程的校本化開發的整合型課程為輔,分類實施。
“新動力”校本課程的實施,較好地實現了分科課程的整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實現了學校課程“多元”與“動力”的特色。
一、“德·藝·能”新動力課程目標緊緊圍繞學校育人目標
桂江小學的“德·藝·能”新動力校本課程,緊緊圍繞著辦學目標、育人目標設立,凸顯“修德立品”“崇藝樹美”“煉能善思”育人目標的三位一體,促進“全面多能”的多元素質人才的目標實現。
對于國家部頒課程,學校進行了合理地校本化開發,使整個課程體系與國家部頒課程有機融合,既有確實的獨立性,又使學科領域的知識可能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延伸、綜合、重組與提升;第二,綜合實踐活動中所發現的問題、所獲得的知識技能可以在各學科領域的教學中拓展和加深。例如,桂江小學俱樂部課程中“郵樂園”教育教學活動,旨在通過集郵活動,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和審美情趣,每學期,學校有計劃、定時間、定地點開展活動,包括舉辦集郵知識講座、集郵展覽、郵票賞析、郵票設計、集郵征文、集郵知識競賽等,讓學生在“郵樂園”里,快樂地、自主地學習。這一點,正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標準中學生“研究性”“自主性”“活動性”的集中體現。第三,綜合實踐活動可以和學科教學打通進行。例如,俱樂部課程中,我校開設有“小荷”文學社課程,“小荷”文學社課程研究組圍繞著“我是小記者”、“我是小作家”、“我是小小辯論家”“我是小小鑒賞家”四個專題,開展了一系列文學活動,挖掘學生的習作潛能,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并開發了語文綜合性學習教材。
二、依據校本課程目標進行課型開發,探索校本課程推進的可操作性
在教學實踐中,我校根據校本自主開發的課程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進度,歸納出各具特色的13種課型。分別是:
小院士課程:選題課 ?中期研究課 ? ?結題匯報課
雛鷹課程:班會 ?隊會 ?心理健康輔導課 主題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
彩虹橋課程:音樂欣賞課 ?綜合課 ?音樂表演課
夢想樂園課程:信息技術能力訓練課
俱樂部課程:活動課
我們按照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劃分不同類型的課型:例如,小院士課程的選題課、中期研究課、結題匯報課,圍繞著這三種課型的教學范式進行了探討和研究,基本上整理出三種課型的主要教學步驟,稱為開題課“八步法”教學步驟。每一步驟課題組都研討出詳細的操作要領,以及提供優秀的課型范例供老師們來學習、操作。
三、重組課程內容,提供多種學習功能的課堂
為了使新動力課程既落實國家規定的基礎性課程,同時又能超越教材;既遵循兒童在基礎教育階段的認知特點,又能體現桂江小學的獨特“多元”課程哲學,不至于因為校本課程的實施,而增加學生的課業負擔,我們除了要對課程內容進行重組,還要通過聚焦學習方式、教學方式的改革,為學生提供獨具桂江特色的課堂類型。
課程內容的重組途徑有:
跨學科內容重組。按照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課標的思路,將校本課程劃分為指定領域與非指定領域進行課程開發。除小院士課程屬指定領域教學內容外,其余的雛鷹課程、彩虹橋課程、夢想樂園課程、俱樂部課程等自主開發課程與國家部頒課程(含地方課程,語文、數學、英語、品德、科學、綜合實踐、音樂、體育、美術、心理健康、衛生)均屬非指定領域教學內容。
按學習方式重組。
課程開發研究小組根據研究性學習、體驗式學習、拓展性學習的文獻學習,對本校課程進行了如下重組:
校本“小院士課程”與數學、科學、綜合實踐課程屬于“研究型”課程,教師教學這些類型的課程時,注重開展“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自我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并在研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即關注研究性學習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發展的關系。
校本“雛鷹課程”與語文、英語、品德、音樂、體育、心理健康、衛生課程屬于體驗型課程,教師教學這些類型課程時,“通過反復觀察、實踐、練習,對情感、行為、事物的內省體察,最終認識某些可以言說或未必能夠言說的知識,掌握某些技能,養成某些行為習慣,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態度、觀念”。即關注體驗性學習對學生良好品德習慣的養成的作用。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