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滔
“家校互動教育文化場”是指通過家?;臃e淀與生成的教育文化“元素、傳播和功能”的特定時空的?!敖處?、學生、家長”是文化場的主體(三要素),通過“活動、網絡”載體,使三者之間相互作用,通過“信息傳播”達到“信息對稱”,從而實現從“三個中心”向“三個為本”的轉變:從教育“權威中心”向“學生為本”轉變,從課堂的“講授中心”向活動的“建構為本”轉變,從教學的“知識中心”向“能力為本”轉變。
一、搭建家校互動教育的平臺
基于網絡的“虛擬課堂”主要是通過網絡搭建“學校、學生、家長”聯系與溝通的“綠色通道”,如中國移動平臺提供的校訊通;學校網站;微信平臺的等?!疤摂M課堂”可以滿足不同需求的家長及時了解他們想了解的信息,讓學生隱姓埋名同家長溝通和平等地討論問題,讓教師動態地了解家長和學生關注的問題并及時與他們進行交流與溝通。
搭建“家?;咏逃逼脚_價值與意義在于實現家長與學校的信息對稱,通過“活動、網絡”載體,發出信息與接收信息,是通過“互動”實現信息對稱,從而達到既降低“誤會、矛盾”所帶來的風險,又實現了教育效益的最大化。
二、開發家?;咏逃恼n程
建構課程體系:活動課程是以活動為線索展開的課程,其課程體系為“活動領域——活動主題——研究專題——探究問題”。其中,“活動領域”是指活動的“主體與客體”的范疇,包括“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活動主題”是某一“活動領域”下的具體范疇,如“人與自然”領域下活動主題有“環境與健康、環境與科學”等,“人與社會”領域下的活動主題有“行為與規則、生活與規律”等,“人與自我”領域下的活動主題有“行為與習慣、心理與健康”等,“人與文化”領域下的活動主題有“文化與傳承、文化與發展”等;“研究專題”是指圍繞“活動主題”并根據“學生興趣、愛好和發展”的需要,生成或選擇的班級的“活動主題”;“探究問題”則是學生根據班級的“研究專題”生成或選擇的小組“活動主題”。
組織課程實施:一個完整的主題活動就是一個小型課程,凡是課程都具有課程形態,即單元與課型。任何主題活動課程應包含四個單元:開題活動——實踐活動——交流評價活動——成果展示活動;每一個單元都有相應的課型,如第一單元的“開題活動”課型有“主題生成課、方法指導課、開題活動課”,第二單元的“實踐活動”課型有“方法指導課、問題討論課、探究活動課”,第三單元的“交流評價活動”課型有“專題辯論課、案例分析課、成果設計課”,第四單元的“成果展示活動”課型有“成果匯報課、成果展示課、結題報告課”。
三、建構家?;咏逃哪J?/p>
“家校互動教育模式”是指在家校互動過程中的教育范式與結構,是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中介。從不同的范疇劃分有不同的“家校互動教育模式”,如基于家校互動教育活動的推動模式“445模式”,基于家校互動平臺的“活動互動教育模式與網絡互動教育模式”,基于活動主題的“感恩互動教育模式與養成互動教育模式”,基于教育目的的“‘知行合一互動教育模式與‘德智合一互動教育模式”,基于課程的“學科課程教學模式與活動課程教學模式”等。
任何模式都有其基本結構。如:“活動互動教育模式”基本結構為“參與活動過程——交流活動感受——形成認知建構”,“網絡互動教育模式”基本結構為“網上發帖——家長回帖——學校跟帖——形成共識”,“學科課程教學模式”基本結構為“導入——新授——鞏固”,“活動課程教學模式”基本結構為“確立活動目標——設計活動內容——組織活動實施——開展活動評價”,“主題活動實施模式”基本結構為“開題活動——實踐活動——交流評價活動——成果展示活動”,“感恩互動教育模式”基本結構為“感受親情活動——認知親情活動——踐行感恩互動”等。
模式是理論與實踐的中介,為此,我們在不懈的努力中,形成“家?;咏逃幕瘓觥?,進行創新性教育,讓豐富多彩的主體性活動走進課堂,家長資源融入課堂,讓“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的學習活動形態去發展學生的創新力(對權威性結論的挑戰與否定,不同于常人、常規的做法或思想,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科學的懷疑精神,善于質疑問難,豐富的想象力,逆向思維,發散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等),實現以培養創新性人才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目標。
責任編輯 邱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