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簫

【摘要】盈余管理是長期以來關注度高的話題之一。本文采用案例研究和事件分析方法,通過對南紡股份的案例研究,發現國有企業公司治理與內部監管方面存在嚴重缺陷,盈余管理手段也復雜多變。同時還發現監管存在疏漏,注冊會計師在審計中未能盡責,法律法規方面更新不及時等問題,就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盈余管理 動機 手段 經濟后果
一、引言
企業的盈余管理一直是研究的熱門話題,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盈余管理的動機、手段、經濟后果等。已有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經營者為了影響股票市場對公司價值的理解、提高經營者的報酬、降低違背貸款合約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監管部門的監管,往往會運用應計項目和構造真實交易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1999)。鑒于此,很多學者研究影響盈余管理的外部因素,如會計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因素、審計質量、內部控制有效性的影響等。研究多數集中于使用大數據大樣本的實證研究方法,通過模型回歸結果來說明問題,揭示盈余管理現象的存在,且證明有諸多因素會影響到盈余這一變量。對于某一個體公司,有關盈余管理研究則相對較少。近年來上市公司財務造假事件時有發生。因此研究公司有關于盈余管理的個體行為,有利于利益相關者更早地注意到企業的相關問題,也有利于市場的監管,降低審計風險。本文選取南紡股份公司為案例,分析盈余管理手段由此帶來的經濟后果,并提出對策建議。
二、文獻綜述
已有的研究主要關注盈余管理的動機和手段,本文也是從這兩個方面進行案例分析。根據已有的研究結論表明,經營者為了影響股票市場對公司的理解、提高經營者的報酬、降低違背貸款合約的可能性以及避免監管部門的監管,往往會運用具體的應計項目和構造真實交易的方式進行盈余管理(Healy和Wahlen,1999)。由此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對之前的研究進行歸納,一方面是從決策有用性的角度,另一方面從契約功能的角度。
從決策有用性角度,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想在資本市場進一步擴大融資的目的,大致可以分為債券融資和股權融資。一些上市公司通過盈余管理手段和效果從而達到吸引投資者的目的。陸正飛等(2008)認為,國內外上市公司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盈余管理現象,在這種情況下,盈余管理對債權人決策的影響主要表現為:企業通過盈余管理行為粉飾財務狀況,進而影響債權人關于債務融資成本的決策。并且盈余管理不但能影響債務融資成本,還能影響企業是否能夠獲得債務融資。通過研究發現,銀行并沒有對上市公司的盈余質量進行區分,進而說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損害了會計信息的債務契約有用性。DuCharme等(2001)發現管理者在首次公開發行、季節性公開發行股票前會運用其掌握的操縱權過高估計報告的盈利,從而獲得更多的融資。
從契約功能角度,由于“代理人”與“委托人”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會計信息的提供者(一般為代理人,即企業管理當局)通常比會計信息使用者(委托人或利益相關者)了解更多的企業內部信息,因而必然導致“溝通摩擦”(魏明海,2000),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隨之而來。代理人會在自身利益的驅動下,在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會計盈余信息過程中,做出對自己有利或對自己和委托人均有利的盈余管理行為。契約可分為獎酬契約和債務契約。獎酬契約通常指分紅計劃,分紅計劃通常基于會計收益數據制定,而會計政策的選擇權和會計系統的管理權又掌握在管理者手中,因此會誘使管理者操縱相關會計數據來提高其分紅收益的機會主義行為。這種行為最終導致會計收益數據并不能總是客觀地衡量企業的經營業績或價值。此種觀點已經被Healy(1985)等早期的實證會計研究所驗證。債務契約是管理者與債權人簽訂的旨在保障債權人利益的顯性契約,管理者有動機通過盈余管理來調整相關財務指標,避免造成技術性違約,這種猜測也被許多研究人員所驗證(李遼寧,2012)。
三、案例概況
(一)公司概況
南紡股份成立于1978年,1994年5月改制為股份制公司,2001年3月6日經中國證監會核準上市。主要從事紡織品、服裝、機電等產品的進出口貿易。南紡股份設有21個業務部門和9個職能部門,擁有27家控股子公司和12家參股公司,子公司涉及紡織品和服裝、醫藥和機電產品生產和貿易、展會以及房地產開發等多個領域。該公司在過去的兩年中曾多次被相關監管機關披露經營過程中存在問題,財務方面存在嚴重的虛增利潤行為。南紡股份連續五年財務造假,虛盈實虧,南紡股份財務造假事件被曝光以后,引起了媒體與投資者的高度關注,被媒體稱為“近十年國企造假第一股”。
(二)違規事實
2012年9月18日南京市審計局發布名為《2012年第1號:南京紡織品進出口股份有限公司2001至2010年資產負債損益審計結果》的審計公告,在公告中指出:南紡股份在高速增長過程中、沒有按照規范的公司治理結構和議事規則去履行決策、執行、監督等方面的職責權限。在履行管理職責的過程中,公司主要高級管理人員和部分中層管理人員,法律意識淡薄,未能正確和全面履行崗位職責。在應對快速發展的內外貿經濟活動中,思想和管理方法陳舊,嚴重的不適應市場,導致公司規模增長帶來的效益和公司積累的資源大量流失,2006年至2010年進出口額年平均降低7.66%,主營業務收入年平均下降8.93%。經審計,南紡股份的不良資產總額10.79億,已形成損失6.47億元。
2012年11月28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譴責公告,認定南紡股份在信息披露、規范運作等方面存在多項違規行為,包括年度報告披露未能以客觀事實為依據,如實反映財務數據及經營情況,嚴重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前任董事長兼總經理C1、前董事兼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C2、前副總經理C3三人惡意串通、聯手造假,對其公司的違規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行為嚴重違反了《股票上市規則》第2.2條、3.1.4條、3.1.5條的規定,以及在《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聲明及承諾書》中作出的承諾。
2014年5月16日,南紡股份發布了《關于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公告》。公告顯示,經過證監會為期兩年的調查,南紡股份被認定在2006~2010年間連續五年虛增利潤總數達到3.44億元,如下表所示。并于2014年5月15日收到中國證監會的處罰公告,同時也作出了相應的處罰決定。公告曝光之后,各大財經媒體、網站均對此作了報道,公司被媒體稱為“近十年國企造假第一股”。相關報道引起了股民、法律人士以及資本市場關注者的激烈討論,南紡股份的股價接連下跌。
(一)盈余管理動機
(1)規避退市風險。我國規定A股公司因業績因素的退市標準是連續3年虧損就要暫停上市(暫時保留代碼和資格),如果之后6個月內仍繼續虧損就要面臨退市處理。南紡股份在2006年企業實際利潤虧損金額為668.65萬元,為了避免被列入ST的行列,虛增利潤3109.15萬元。隨后幾年南紡股份連續虛增利潤。規避退市風險是南紡股份進行財務造假的主要動機。
(2)管理層謀取私利。南紡股份為一家國有企業,歸屬南京國資委管理。一般國企因為高管沒有太強的利益訴求,且要承擔巨大的監管風險,所以很少有財務造假的行為。南紡股份多年經營導致優質資產大幅流失,原董事長、原副總經理、原財務總監等6名高管人員,因私設、侵吞公司“小金庫”2億多元,且大部分資金被高管侵吞、私分,已于2013年被法院判刑。南紡股份財務造假主要動因是管理層不顧監管風險,侵吞公司資產,為私人牟利。
南紡股份公司在2001~2010年間多次出售、處置與轉移資產,期間管理混亂,牽涉交易多方,并且管理層變動也較為頻繁,期間關系錯綜復雜。
(二)盈余管理手段
(1)騙取出口退稅。公司在2006~2010年五年間采取的主要手段虛構交易,2013年8月13日發布《南紡股份關于收到稅務處理決定書的提示性公告》,確認2010~2011年期間,公司的出口貨物單證中,經核實有54份備案單證為虛假單證,共涉及已退稅款1033.74萬元。根據相關規定,稅務機關將對公司已取得的退稅予以追回。
(2)違規確認遞延資產。2011年報披露,南紡股份2009年年末應納稅所得額余額為-33.00萬元,遞延所得稅資產余額3311.10萬元;2010年應納稅所得額為-5400萬元,當期計提遞延所得稅資產2080.72萬元。根據會計準則規定,南紡股份沖回并追溯調整遞延所得稅資產,調減2010年度遞延所得稅資產2080.72萬元,調增所得稅費2080.72萬元,調減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潤3311.10萬元。
(3)少結轉營業成本、少計提壞賬準備。南紡股份公告稱,截至2010年12月31日,由于少結轉營業成本導致多計利潤4287.78萬元,其中調減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潤4287.78萬元,調減應收賬款4287.78萬元。2013年度發現子公司南京建紡實業有限公司2011年度及以前年度少結轉營業成本951.3萬元,在編制2011年與2012年可比財務報表時,調減2011年度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及留存收益193.1萬元、少數股東損益289.63萬元及2011年期初留存收益187.43萬元、調減2011年存貨951.29萬元。2011年公司年報也曾提及追溯調整少計提的壞賬準備。南紡股份截至2010年年末時,公司因少提壞賬準備多計未分配利潤2438.38萬元,其中調減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潤3899.28萬元,調增2010年應收賬款壞賬準備102.14萬元,調減財務費用匯兌損益1563.04萬元。
(4)虛增營業收入。公司通過虛構合同虛構收入。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多計營業收入增加未分配利潤金額合計14912.32萬元,其中2010年多計收入2489.13萬元,2009年及其以前年度多計收入12423.19萬元,因追溯調整營業收入同時沖減應收賬款合計14912.32萬元。此追溯調整事項將減少2010年營業收入2489.13萬元,減少2010年年初未分配利潤12423.19萬元。
五、經濟后果分析
(一)證監會行政處罰
2014年5月15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認定南紡股份有限公司存在虛構利潤的行為,并作出了相應的處罰。南紡股份公司的造假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六十三條關于上市公司依法披露的信息,必須真實、準確、完整,不得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規定,構成了《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所述的上市公司報送的報告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者重大遺漏的違法行為。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與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行政處罰法》第二十七條的規定,中國證監會對南紡股份及相關責任人也作出相應的行政處罰決定:給予南紡股份警告,并處以50萬元罰款;以及相關當事人罰款和警告等不同的處罰決定。2012年11月28日,上證交易所曾發布公開譴責。公開譴責南紡股份嚴重違反了《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規則》(以下簡稱“《股票上市規則》”)第2.1條、2.5條等有關規定;三位主要的相關當事人涉嫌惡意串通、聯手造假,對其公司的違規行為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其行為嚴重違反了《股票上市規則》第2.2條、3.1.4條、3.1.5條的規定,以及在《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聲明及承諾書》中作出的承諾。鑒于上述違規事實和情節,上證所紀律處分委員會審核通過,根據《股票上市規則》第17.2條、17.3條的規定,作出如下紀律處分決定:給予案例公司和三位當事人公開譴責;并公開認定該三人三年內不適合擔任上市公司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
(二)投資者市場反應
證監會向南紡股份發出處罰公告書的當天5月15日,由于市場還未獲知該消息,因此在當日市場尚未作出反應,異常報酬率仍然大于0。5月16日南紡股份公布《關于收到中國證監會行政處罰決定書的公告》,當日公司的股票日報酬率低于預計股票正常收益率,說明已有投資者已經提前感知到了該負面信息。5月17日,由于各大門戶網站均對案例公司的財務造假事件進行了報道,5月19日周一市場對該負面信息作出了明顯反應,異常報酬率為-3.4%。5月21日,由于案例公司又發布了《關于對上海證券交易所問詢函回復的公告》,證實了2006~2010年五年期間存在虛構利潤的違規事實,并且提醒廣大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可以看出,該公告發布以后當日的異常報酬率再次下落到-3.73%,并于5月22日異常報酬率進一步下降。
六、違規原因分析
(一)監管力度不夠
南紡股份公司連續五年虛構利潤達數億,證監會在2012年才介入對此展開調查,反映了監管的滯后性與不靈敏,并且各層級監管工作質量也因此受到質疑。監管方面的疏忽,使得公司有機可乘,發布虛假財務信息,欺騙廣大投資者。同時使監管機關的公信力受到嚴重質疑,投資者對市場信息的真實性與可靠性充滿懷疑。
(二)違法成本過低
在此事件中爭議最大的一個問題就是證監會處罰該公司人民幣50萬元。很多人認為較之于連續五年累計虛構利潤高達人民幣3.44億元,50萬元的罰款顯得微不足道,并感嘆違法成本之低。違法成本低會大大增加上市公司違反規定的可能性。較之于虛構利潤的金額,散布虛假財務信息騙取投資者的資金導致投資者付出的成本則更加難以衡量。
(三)企業內部控制缺失
無論是監管機構或是法律法規的規定,都只是外部制約機制,而對于此事件,還是應該從企業內部找原因。企業內部公司治理存在嚴重問題,內部控制缺失,才會導致該種情況發生。企業內部監事會、獨立董事形同虛設,會計人員違背職業道德,對管理層缺乏必要的監督與約束,管理層存在道德問題等,這些是導致南紡股份公司連續幾年都存在財務造假行為而沒有得以制止的根本原因。
(四)管理層決策失誤
審計公告顯示,南紡股份公司在長期經營中一直存在公司治理混亂,管理層決策存在嚴重失誤,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公司投資回報率低,損失慘重。相關崗位職責分工不明確,存在管理真空區域,安排資金投放不合理,董事會形同虛設,董事長一人獨權,使得公司經營模式不能順應企業發展的要求,債務風險巨大,導致企業進行財務造假。
(五)注冊會計師審計失察
為審計該公司財務報表注冊會計師存在問題。同一家會計師事務所連續五年審計該公司,發布的審計報告標準無保留意見。注冊會計師工作令人質疑,在此事件中注冊會計師顯然未能保護外部利益相關者的利益。因而也暴露了更多的問題,引發了更多的思考,如對注冊會計師行為的監控,獨立性的把握,以及對審計質量的保證和會計師事務所審計質量的復核等。
七、政策建議
本文提出如下建議:第一,各級監管機構要加大監管力度,防弊查錯。及時有效地督查上市公司行為,規范市場秩序、企業行為,提高信息透明度,降低不對稱性。第二,在法律法規方面需要及時更新完善相關條款,強化信息披露的要求,加大對投資者的保護力度,適應當前企業發展以及市場發展的需要,真正起到監督規范與警戒的作用。第三,應該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建設,使內部控制成為公司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的外部獨立董事要行使監管職權,董事會要行使監管與決策職能,保護廣大股東的權益。第四,注冊會計師需要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樹立公信力,嚴格遵守職業道德,保持職業謹慎性與獨立性,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合理保證企業財務信息的質量。
編輯:秦思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