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剛 江蘇省徐州市賈汪區畜牧獸醫站 221011
城鄉經濟日益發展的今天,社會對生豬養殖業的產品安全以及環境保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是提高生豬產品質量的重要措施,本文在分析生豬養殖業發展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就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應用展開了論述。
(1)受飼料、勞動力、土地以及資金等因素的制約。中國是一個地域遼闊的國家,但是能夠用于農牧業生產的土地資源卻十分有限。此外,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飼料和糧食短缺成為制約我國畜牧業發展的最大問題。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使得從事養豬業的農戶急劇減少。近年來,養豬成為一項高投資、高風險的產業,農戶要想養豬,就必須解決貸款以及融資等一系列問題。
(2)生產方式落后,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目前賈汪區的養豬業仍以小規模、分散飼養為主,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豬生產的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此外,基礎設施和技術服務體系不健全,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①良種繁育體系不夠完善。種豬場受基礎設施等因素限制,選育水平相對較低,難以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②技術服務機構不夠健全。獸醫是保障養豬業發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獸醫隊伍不穩定,不能及時有效地推廣應用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產品。
(3)環境污染問題沒能得到及時解決。規模化豬場的數量不斷增加,豬場的規模也不斷擴大,但是與規模化生產相適應的排污治污技術卻嚴重滯后。國內豬舍采用的排放糞便方式大多是結合水沖的直接排放,不僅影響豬舍周圍的環境,還會導致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
當前,我國的生豬產業已經從原來的傳統分散養殖不斷轉變為現代規模養殖,轉型時期各種矛盾和問題相繼產生,比如產品質量安全、疾病防治及市場波動加劇等會嚴重阻礙生豬產業的發展,由此可見應用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勢在必行。首先,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能夠有效推進生豬的標準化規模養殖,促進資源的合理利用,壯大養殖場規模,適應農村社會分工的需要,實現生豬生產數量、質量和效益的統一;其次,生豬標準化綜合養殖技術,可提高母豬平均每胎產活仔數達11 頭以上,斷奶仔豬成活率提高到85%以上,每頭能繁母豬年提高肉豬達19 頭以上,料重比低于3.2∶1;最后,切實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能夠做大、做強生豬優勢產業。目前,發展農業農村經濟成為做大做強生豬優勢產業最重要的措施。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江蘇省農業三新工程“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綜合技術”在大部分養豬場得到推廣應用,三個示范場推廣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出欄2 萬頭,已經在全區示范帶動年出欄生豬10 萬頭。
(1)重視規劃的科學化。在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過程中,要以先進的理念和養殖技術為指導,發展高效、優質、生態、安全和高產生豬產業。比如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建設,在規劃的同時必須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引導布局調整,充分利用已有的土地資源和生態環境,科學確定區域內生豬養殖的承載量,最終實現生豬養殖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
(2)重視建設的規范化。改造和完善養殖基礎設施是提升生豬產業素質的重要措施。目前,我國生豬產業發展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就是養殖場的建設不夠規范,部分養殖場沒有配套的動物防疫和環境保護設施,生豬產業建設的規范化還沒有得到有效落實。所以要從場地選擇、建設規模、生產設施和飼養管理等方面著手,相關畜牧部門要不斷加強技術指導,加快推進養殖場建設的規范化。
(3)加大扶持力度。近年來,政府相繼頒發了一系列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扶持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大多沒有得到有效落實。科學發展養豬業,首先要努力完善配套政策,對標準化規模養殖場的資金進行科學處理,做到專款專用,不擠占挪用。國土資源部門要進一步調整農村土地布局結構,農村能源和環保部門要結合諸多因素,為養殖者配套專門的處理污染設施。
(4)明確相關的核心技術和配套技術。核心技術主要包括以下幾點:(1)高產母豬培育技術。選擇最佳雜交組合生產二元雜交母豬,在后備、懷孕和哺乳三個階段控制母豬膘情,受胎母豬使用定位欄,哺乳母豬使用高床、漏縫分娩欄;(2)健康的養殖技術。推廣全進全出養殖模式,有利于實現干濕分離和雨污分離;(3)仔豬早期隔離斷奶技術。選擇優質的代乳料,適時、適當地對仔豬舍進行適度改造,不斷完善條件建設。此外,還應該采用系列配套技術,如后備母豬定向培育技術、妊娠母豬控制飼養技術和優質三元雜交組合技術等。
[1]譚美英,武深樹.建立推進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的長效機制[J].飼料工業,2010,03:5-6.
[2]楊和偉.中小規模標準化生豬養殖技術方案的建立[D].華中農業大學,2011.
[3]劉小紅,王健,劉長春,趙云翔,楊軍香,梁菲菲,黃萌萌,何耀棋,胡斌,聞麗君,姚鐘驍,陳瑤生.我國生豬標準化養殖模式和技術水平分析[J].中國農業科技導報,2013,06:2-4.
[4]王瑜.淺談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建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畜禽業,2014,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