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學義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孫家灘畜牧獸醫工作站 751100
馬 曉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孫家灘畜牧獸醫工作站 751100
吳 華 寧夏吳忠市利通區金銀灘畜牧獸醫工作站 751100
近年來,在奶牛飼養過程中,發現奶牛體表寄生蟲呈上升趨勢,尤其以鈴頭血蜱寄生蟲為甚。該蟲一年四季都寄生在牛體表溫腰和有腥臭味處,以吸食牛的血液為生,引起牛貧血、消瘦和產乳下降等。現將孫家灘地區16 個規模奶牛牧場集中大規模診治該病的成功經驗介紹如下:
本地區規模牧場牛體表寄生的蜱屬于節肢動物門里的蛛形綱,寄形目里的硬蜱科血蜱屬,主要宿主為牛、馬、犬、貓,寄生在家畜體表的一種吸血性外寄生蟲,俗稱“草爬子”,本地人也叫“狗蠅子”。過去多寄生于夏季有腥臭氣味的犬身上,現在主要寄生于牛的尾根下后海穴處、腋窩、乳房和大腿交接處,或牛有腥臭味的體表,甚至耳后和耳廓里。該硬蜱呈灰褐色,長橢圓形,小米粒至黃豆大。分軀體、假頭兩個部分。軀體前面是假頭,軀體背面有一塊似盾的硬板。
大多數硬蜱成蟲期寄生于家畜體表,有的硬蜱發育過程中更換宿主,而牛硬蜱不更換宿主,幼蟲、若蟲、成蟲在一個宿主體上發育成成蟲。雌雄交配后雌蜱落地產卵,條件適宜經一段時間,卵蟲孵出幼蟲,爬到牛體上吸血,之后逐漸發育為若蟲、成蟲。從卵發育至成年蜱的時間為3~12 個月,甚至1年以上。
硬蜱活動季節性明顯,溫暖季節活動頻繁,越冬場所一般在自然界或牛體上過冬;尤其在牛體溫暖處,如牛的尾根下或耳廓里,我們連續三年跟蹤調查發現,即使冬季硬蜱在牛體表也有大量存活現象,這與近些年暖冬現象有很大關系。
血蜱可吸食牛宿主大量血液,幼蟲期和若蟲期時間較短,而成蟲期較長,雌蜱吸血后膨脹很大,牛蜱寄生數量多了,可引起牛貧血、消瘦、犢牛發育不良、奶牛產乳量下降等癥狀,伴有躁動不安,皮毛發癢,質量降低,叮咬還可使牛皮膚產生水腫、出血而影響休息。蜱的唾液腺還分泌毒素,使牛產生厭食、體重下降、肌肉萎縮性麻痹和代謝障礙。此外,蜱叮咬時還是多種病原體的傳播媒介,包括牛焦蟲、附紅體病及布病、結核、破傷風等病的傳播者。
主要從牛的腋窩、鼠蹊、乳房、趾間及耳后、尾根內部等處查出蟲體,手持鑷子進行仔細檢查,采到蟲體后放入有塞口的瓶中或浸泡在70%酒精中。采蟲體注意從體表分離蜱時,將其假頭與皮膚垂直,輕拉捕捉。經送由當地市疾控中心實驗室顯微鏡觀察,該蜱屬硬蜱科的血蜱屬內的鈴頭血蜱。
(1)人工捕捉法。6月下旬~7月上旬,組織牧場相關人員,攜帶筆者自制的捉蜱器,類似寬口鐵夾鉗,擠奶牛選在牛擠奶時,育成牛選在牛上槽吃草料時,捕捉人員帶上事先配好的殺蜱藥物,溴氰菊酯乳油(倍特)配成0.005%濃度的藥液備用。捕捉方法是讓蟲體與動物皮膚垂直,從體表分離蜱時,輕輕往外拉蟲體,切勿用力過猛,以免寄生蟲假頭口器折斷在皮膚內,引起炎癥。待蜱脫離體表后,快速用捉蜱器用力夾死硬蜱,待一頭牛全部捕捉完后,將夾子在消毒藥(強力消毒靈)浸泡1 分鐘,再進行第二頭牛的捕捉工作。同時,另一人將捕捉完的牛發現硬蜱的部位用配好的倍特藥液進行局部藥浴、噴淋、涂搽或洗刷。以此類推,每頭牛用時約3 分鐘;每天工作5 小時,可捕捉300頭牛左右,一周后再按上述辦法重新捕捉1 次,第一次可使牛體表蟲體死亡80%,第二次捕捉后蟲體死亡可達到95%以上。
(2)藥物捕殺法。對圈舍環境中蜱的防治尤為重要。可用石灰或泥土混拌藥物如賽福丁(巴胺磷),濃度為0.025%等,堵塞圈舍留存的所有縫隙和孔洞;定期用藥物噴灑圈舍。條件好的牧場在7~8月蜱活動頻繁期停止使用有蜱的圈舍。清除牧場內多余雜草灌木,蜱滋生場所進行藥物噴灑等,定期清除垃圾和牛糞等。
常用殺蜱藥物選用內服、注射、藥浴、噴涂或粉劑涂灑等多種用藥方法,并交替使用,以免產生抗藥性。
(1)伊維菌素(阿維菌素)針劑,每千克體重用0.2~0.3mg,皮下注射或內服。
(2)擬除蟲菊酯類殺蟲劑,成分是溴氰菊酯乳油(倍特,敵殺死)配成0.0025%~0.005%的藥液可藥浴、噴淋、涂搽或洗刷。該藥廣譜、高效、低殘留。休藥期3 天。
(3)有機磷殺蟲劑,二嗪農,又稱地亞農、螨凈,配成0.025%~0.075%濃度的藥液可藥浴、噴淋;又如巴胺磷(賽福丁),濃度0.00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