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榮 青海省海北州門源縣草原站 810399
新頒布的《草原法》規定禁止開荒,并鼓勵積極退耕還草,在進行還草之后,還需要將土地所有權證全部換成草原所有權證,草原集體所有權是受到法律保護的,禁止通過開荒的形式來經營糧食作物,任何人在不經過批準后不能開荒,有效防止對草原造成的破壞,降低大幅開荒現象。同時,新的《草原法》為了建設并科學利用草原,全面改善草原自身的生態化境,全面維護草原生物所養性,大力發展現代畜牧業,實現草原健康發展,全面界定了草原的三大基本屬性:即穩定社會、經濟發展和自然資源屬性,也對集體所有權出臺了具體辦法。同時,新的《草原法》對科學利用草原做出明確規定,需要根據門源縣草場發展實際,不折不扣地執行新的《草原法》,將法律真正貫徹落實到位,更好地服務于當地草原產業的發展,更好維護當地牧民的整體合法權益,實現增收,提升生活質量。
生態補償機制是調整由于破壞生態環境的活動而出現的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間的分配關系。生態補償機制重點是不讓牧民出錢,其他的和草原相關的所有活動,比如開發旅游、建立交通設施等都需要執行草原生態補償。當前,政府采取的是花錢來買生態,比如退牧還草,同時牧區要采取禁牧,但是實現不僅管好牲畜的嘴,還需要全面解決因為禁牧出現的牧民生活上的問題。當前,政府對牧民禁牧草場的補償為90元/hm2,這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避免了在草場被租賃之后過度放牧,這是草原實現休養生息的重要手段。同時,為了實現草場休養生息,還可以獎勵22.5 元/hm2。實施草原生態補償機制能在保障牧民基本生活的前提下讓草原恢復生機。
在門源縣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社,需要從草原的實際出發,建立草原平衡制度,進行科學安排,合理使用打草場、水源,并將圍欄設計科學化,便于進行劃區輪牧,更好保護并利用好草場。但是,也允許在自愿的情況下對草場實現合并,開展小游牧。牧民在自愿基礎上全面利用好多種生產要素,實現資源合理配置,需求并建構利益共同機制。
草畜平衡是在特定區域和時間內,通過草原和其他路徑提供穩定的飼料、飼草量,在確保牲畜基本需要的情況下對草原不造成破壞,實現動態平衡。草畜平衡為實現草原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基礎。門源縣草原年降水量在300mm 以下處在干旱地帶,超出300mm 之地都開墾完畢。所以水成為養畜和長草與養人的重要條件。要解決好牧民生活與載畜量控制間的矛盾,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一是自然條件下的草原放牧系統草畜平衡,首要工作是全面優化畜群結構,在實現最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對草原不造成破壞,主要包含青貯、打草和干貯等有效措施來對豐年、欠年進行調配,滿足動態需求。打草是將夏季中的多余部分來全面補充冬季不足,并全面保留牧草營養成分,可以全面調節欠年和豐年間的空缺。全面優化畜群結構,牧民完全可以做到,牧民通過控制出欄率,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同時,冬季貯草及時進行補飼能全面優化畜群結構,提升草場利用效能。二是積極發展人工草地的草畜平衡。在門源縣草原實施人工草地工程,發展人工草地需要合理開發地下水資源,通過草來實現定畜,達到碳平衡,通過二氧化碳、水同化后,加快牧草生長。三是實現氮平衡。氮平衡實際上及時給草場施肥,讓草實現更好生長,或者也可以補充豆科類牧草,提升草地內的氮含量,適當提升土壤內的有機成分,實現穩定的產草量。通過以上論述發現,草畜平衡并不是單一的草原植被方面的問題,是人、草和畜間的平衡問題,適當減少草地上的人口數量,減少載人量,而涉及到人口方面的問題,還需要適用市場經濟方面的方法予以解決,鼓勵外出務工,減少草原內的人口數量,真正實現草畜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