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琪
(首都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北京 100089)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分析
張琪
(首都師范大學 管理學院,北京 100089)
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發展需要以協同理論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分為主體協同系統、內容協同系統、載體協同系統三個組成部分。不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間既有差異性、又有同一性,共同發展。可以從管理優化、結構優化、動態優化三個維度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進行優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
2012年教育部和財政部啟動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即“2011計劃”),標志著“推進協同創新,提升高校創新能力,支撐高等教育全面發展”從理念宣傳進入了貫徹實施階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領域中的重要實踐活動之一,時代的變化和發展不斷對其提出新的要求,協同整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以協同理論的視角分析和解決存在的問題,是題中應有之意。
按照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構成要素劃分,本文認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嘗試從主體協同、內容協同、載體協同等維度進行實效性方面的探討。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鮮明的整體性理念,這一理念支配下的學生教育,應著眼于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整體性提升,注重學校中各種育人資源的全面性開掘。本文著重進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方面的分析。
“協同”(synergy)一詞通常被理解為各方面密切的協調配合。原西德斯圖加特大學著名的理論物理學教授赫爾曼·哈肯(HarmannHaken)在其提出的協同學理論中認為“協同”就是系統的各部分之間互相協作,使整個系統形成微個體層次所不存在的新質的結構和特征[1]。錢廣榮認為,“協同”就是組成系統的各要素之間、要素和系統之間、系統和系統之間、系統與環境之間存在著協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協調、互補。并且他認為協同理論強調了系統的兩個方面:一是協同效應;二是自組織性[2]。協同的目的就是為了系統整體的同一性、結構的穩定性、進化的有序性和功能的最優化[3]。綜上所述,“協同”就是多個獨立的個體為了某一共同目標,共享現有資源,協同一致的過程,并通過共同努力達到“1+1>2”的效果。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再不是過去單一的理論內容、現實途徑與課堂方式,而是理論與實踐、現實與虛擬、社會與學校、課堂與課外等各個生活層面高度綜合化、社會化的體系”[4]。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多樣化趨勢,客觀上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種主體之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干部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5]381因此,依據協同理論(Synergetic)的觀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是包括管理育人主體、教書育人主體、服務育人主體、自我教育主體等多個要素在內的有機結構,他們之間存在著協同作用,即合作、同步、協調、互補。管理育人主體指學生工作教師和機關部門工作者;教書育人主體指包含思想政治課理論教師在內的專業教師;服務育人主體指教輔及后勤工作者;自我教育主體指學生自身和學生組織。對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認識在不斷探索和深化,經歷了從單一主體向多元主體的轉變,客觀轉變決定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協同共生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每一種實踐都是以某種類型的系統環境為其先決條件的。”[6]因此,了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的運行規律以及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功能作用和相互聯系,才能促進其協調統一的發展,從而實現系統內各要素的綜合優化管理,這對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實際意義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是多維、動態、互動的立體結構,不同主體間只有工作方式或者工作內容的差別,不能割裂彼此的教育責任,各個主體間不僅依靠自身發展機制縱向貫通,而且與其他主體間存在密切的橫向聯系。
伴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斷拓展深化,整體育德、合力育人的理念深入推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共同擔負起了引導學生道德成長,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責任。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共生系統各組成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呈現相互融合態勢,界限越來越不明顯,比如實踐工作過程中,輔導員經常同時兼任著學生就業指導教師、心理輔導老師等角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在職責體現出差異性的同時,呈現出了更多的同一性。
(一)工作目標的一致性
《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指出“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規定,輔導員需要肩負“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身觀、價值觀,確立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共同理想和堅定信念”的歷史重任。中央文件明確要求各高校要建設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工作隊伍,其中特別之處是要采取切實措施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與責任感,鼓勵教師擔任班主任[7]。實踐表明,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以不同的工作內容與職責,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根據社會要求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和道德規范,開展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教育活動。政策性要求以及不同主體在實際工作中體現出的內在聯系,表明他們在工作目標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服務于學生的成長成才需求,需要根據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成長成才的教育規律,啟發和引導學生開發個人潛能,提高個性發展水平,促進自身發展。
(二)教育過程的貫通性
構成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因素主要有四個,即教育者(主體)、受教育者(客體)、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法(介體)、社會環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撐條件(環體)[8]。從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來看,各主體之間相輔相成,相互貫通。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向學生傳授包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內容在內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和道德規范。輔導員、班主任、就業指導教師和心理輔導教師面向學生生活的多個方面,以活動為主要形式和載體,引導學生實現知、情、意、行諸要素的矛盾運動和轉化過程。學生就業指導教師不僅在日常各項教育活動中滲透就業觀念教育,還特別在學生畢業階段與學校就業工作部門密切配合,開展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心理咨詢工作通過團體和個體的輔導活動,幫助大學生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和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學習生活中的各種心理現象,同構心理調適增強克服困難、承受挫折的能力,為各項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順利展開提供了前提條件。各主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融會貫通還體現在他們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上,例如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通常會協助輔導員開展學生黨團組織生活、學生理論社團建設以及學生社會實踐,以實踐活動為載體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學校專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通過兼任班主任、輔導員等工作,承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任務。專任思想政治工作干部和輔導員有條件的可承擔一定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任務”[5]420。
(三)工作方法的借鑒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傳遞教育內容,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采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9]。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均摸索和形成了一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標。他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堅持解決實際問題與解決思想問題相結合。伴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開展,還不斷產生出了一些具有鮮明特點和現實意義的基本原則與方法,例如隨著網絡等新媒體手段的發展及其廣泛運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隨即拓展到了虛擬環境,微博、微信等現代手段正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這就需要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吸收借鑒不同的工作方法,積極探索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比如面談技術是個體心理咨詢常見的方法,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與其類似,同樣需要開展深度訪談活動,耐心傾聽學生情況,采用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態度和方式,與學生建立彼此信任的關系,從而實現教育目標。
按照系統論的觀點,系統結構是指系統內部各個組成要素之間存在相對穩定的聯系方式和相互作用形式。系統結構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系統功能發揮,系統內部諸要素進行不同的排列組合會引起系統功能的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其功能發揮受到系統結構的制約。為了更好地發揮系統的整體功能,因此應該在研究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構成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及時進行系統優化,建立協調一致的系統結構,構建各要素間的最佳“匹配”,發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的整體育人功能。
(一)管理優化
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進行系統管理,就要對系統內部的構成要素、層次結構及與外部系統的聯系做出科學、系統的分析,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管理的決策和措施,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局中統籌考慮,制定長期工作規劃和整體系統設計。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以學生的思想認識實際和思想動態狀況為工作的基礎和著力點,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應該受到更多的關注與重視,首先,由高等教育行政部門和各個高校統籌管理,在人員選聘、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方面進行科學的政策制定,開展規范的管理工作。應該形成健全的領導體制、專門的組織機構、得力的工作隊伍、完善的規章制度和必要的經費與物質保障。相關教育實踐和組織管理都要體現整體性原則。使組成主體協同系統的各要素之間,加強聯系、相互配合、協調一致開展工作。其次,各高校在組織領導上應該協調配合。校級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領導機構中,要同時把不同主體的領導管理工作納入工作范疇,將不同主體之間的相互配合作為工作內容,統一制訂工作計劃,推進相關工作,圍繞提高教育實效這一目標形成合力。同時從制度上、政策上保證不同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的交叉任職,綜合考慮各主體間的合理配置和建設工作,使他們協同配合開展教育。實現輔導員與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之間分工明確,配合有力,相互呼應的良好局面。
(二)結構優化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的結構優化一方面指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在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等環節有機貫通,形成合力,以保證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過程上的完整性和連續性,使課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層遞進,有效銜接。另一方面指按照提高素質、優化結構、相對穩定的要求建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在統一領導下充分調動積極性,形成責任分明、齊抓共管、覆蓋全面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機制。同時,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應該著眼于可持續發展,要對不同教育主體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考察,了解他們思想的實際狀態,把握他們的工作實際,分析他們的實際需求,通過對這些信息有針對性的收集、加工、傳遞、控制、反饋,及時有效地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建設進行評估和反饋。特別指出的是,在系統進行結構優化的過程中,政策導向與組織推動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教育行政部門及各高校綜合考慮和統籌規劃,統籌不同主體的發展機制,注重他們之間的協同關系,一定要兼顧到各個方面,調動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參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應該是一個有機整體,不應該脫離系統內部和外部的諸多要素孤立地研究其發展問題,要注意研究要素及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與相互影響,組織協調各種力量,發揮各部分在整體中的作用,形成合力。在處理整體與部分、全局與局部的關系時,從全局考慮,統籌兼顧、全面協調,在動態中尋求平衡,當兩者發生矛盾時,一定要以整體和全局為主要矛盾,因為只有發揮好整體的效應,才能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標。
(三)動態優化
協同論和系統論強調用系統方法和系統思維對待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問題。唯物辯證法普遍聯系原理強調整個世界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統一整體,聯系具有普遍性,對事物的理解要建立在對事物的全面聯系中整體把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協同系統堅持系統科學的思想方法,是對普遍聯系原理的具體化,應該在動態的發展變化中全面發揮學校中一切主體資源的育人作用,厘清和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德育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首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優勢。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科學研究上的優勢與特點,推廣各個領域的先進經驗和做法,通過課程開發、師資建設、活動設計等方式促進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動態發展。其次,建立科學的資源整合機制。“整體性理念支配的當代高校德育,在實踐模式上著眼于學校各種育人資源的全面性開掘”[10]。因此,根據實踐發展認真梳理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工作職責與內容,為不同主體提供吸收借鑒其他教育主體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的機會,有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水平的專業化提升。
協同理論是系統科學中的成熟分支理論,在高等教育領域的運用仍處于探索階段,協同理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導的適切性問題,仍然需要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進行積極探討。讓不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在同樣教育目標的前提下建立交集,改變被動參與格局,探尋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進行有效協同的規律、方法以及策略,才能不斷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1]。
[1] [德]哈肯H.Haken.高等協同學[M].郭治安,譯.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1-5.
[2] 錢廣榮.十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述評[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4(9):74.
[3] 韓明安.新語詞大詞典[S].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1:539.
[4]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匯總點與難點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7:5.
[5]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獻選編(1978—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6] 阿爾弗雷德·諾思·懷特海.過程與實在[M].楊富斌,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03:20.
[7] 全國普通高校“兩課”教育教學調研工作領導小組編.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文獻選編(1949—2003)[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153.
[8] 邱偉光,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00.
[9] 鄭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4.
[10] 沈壯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視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9.
[11] 王春穎,王平.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析[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2):239-241.
Subject Collaborative System Analysi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ZHANG Qi
(School of Management,CNU,Beijing 100089,China)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eds analysing and solving problem by synergy theory.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subject collaborative system,contents collaborative system,carrier collaborative system.Different subj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 hav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simultaneously.We should optimize the subject collaborative system in system management,structure of system,dynamic optimiz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University Student;Subject;Synergy;System
2014-08-15
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北京市教工委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戰略、重點課題(BJSZ2013ZD10)。
張琪(1979-),女,遼寧葫蘆島人,首都師范大學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講師,法學博士。
G41
A
1001-6201(2015)01-0020-04
[責任編輯:何宏儉]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