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兵,于元芳
(1.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斯坦林布什大學外語系,南非 斯坦林布什 7602)
批評性話語分析中的語篇、話語與意識形態關系探究
劉永兵1,于元芳2
(1.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2.斯坦林布什大學外語系,南非 斯坦林布什 7602)
在批評性話語分析的討論中存在理論概念模糊和混同問題,究其原因:脫離批評性話語分析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把“話語”理解為傳統語篇分析中的“語篇”,從而忽視了批評話語分析的目的。批評性話語分析與其他語篇分析模式不同,不局限于對語篇的描寫和闡釋,而是深入剖析制約話語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語境,挖掘被現實話語所掩飾的或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從而幫助人們重新認識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這種研究對語言教育也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語篇;話語;意識形態;批評性分析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以下簡稱CDA)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受到西方有關專家學者的關注,并在學界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語篇分析范式。30年來,經過很多人的努力(如 Fairclough,Van Dijk,Wodak),CDA從哲學、文學、社會學、語言學等方面不斷博采眾家之長,其理論基礎日趨鞏固,分析模式更為靈活[1] [2]。事實上,CDA在國外既是宏觀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也是一種新的跨學科質化研究方法。作為一種研究方法,CDA被廣泛地應用在語言、教育、政治、新聞媒體等研究領域[3]。
CDA的發展在我國引起了外語學界的重視。很多學者對CDA理論與應用進行了引介和討論。辛斌[1][4]、戴煒華、高軍[5]詳細介紹了CDA的理論淵源、理論框架、基本概念、應用原則等。武建國、謝洪[6]、辛斌[4]等討論了系統功能語法和CDA的關系及其CDA在語言研究中的問題,同時也展望了CDA在我國應用的前景。有些學者則試圖修正CDA,以在其理論上有所創新[7]。也有些學者采用CDA作為研究方法對新聞語篇等做了實證性的研究[8-10]。顯然,這些研究對我國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視角,取得了豐富的研究成果,但是我們發現在CDA的研究討論中,存在某些理論概念模糊或混同問題。例如,對CDA主要理論概念“語篇、篇章、話語”缺少必要的界定及其關系的討論(即混同使用);對“意識形態”兩種不同的內涵意義混同使用等,其研究缺少了CDA必要的“批評性”(critical),研究目的和結果與DA無異。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有必要對語篇、篇章、話語、意識形態等的基本概念予以澄清,從而更深入理解CDA的立論和觀點,加強CDA作為研究方法在語言教育研究領域中的應用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人口和社會經濟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首先,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隨著“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fast capitalist),移民和勞動力需求的增加,信息經濟的快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如新移民、有色人種、土著居民、婦女)與強勢群體(如資本家、政客、白人、白領)在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差異已經不單純是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成為了語言、教育和社會公正問題[3][11]。很多西方學者開始關注少數民族和弱勢群體受教育的權利問題,并開始重新審視學校的精英教育傳統及其背后的原因。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語言、語篇、話語成為了教育乃至社會和政治的核心問題。顯然,語言、語篇和話語與知識、經濟文化、符號、物質資源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例如,一個人的語言文化資本往往決定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社會地位往往決定話語權力的大小[12]。
其次,西方工業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全球經濟結構、工作和消費文化等的急劇變革。20世紀80年代以來,信息型工作與傳統工作并存,技術多元化與技術缺乏同在,生產多樣性與文化單一性共存,工作的靈活性與刻板方式并生[11]。在這個時代里,語篇與符號已成為人們的主要交流媒介,傳統的面對面和書面語言交流受到了新型電子媒介語言的挑戰,新型電子媒介語言交流已成為全球政治、經濟、商務交流的主要手段之一。換言之,21世紀的公民,無論做什么工作,都必須具有語篇和符號編碼、解碼和批評的能力,即人們工作、消費和休閑及其質量都取決于他們構建、控制和管理語篇和符號的能力。因此學者關注語篇和文化能力的研究就不言而喻了,甚至語篇和符號也成為了國家和國際政治研究的一個新的焦點。
另外,在任何社會生活中,人們都自覺不自覺地在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利益具有特定的政治、經濟、文化、意識形態烙印,而且利益賴以存在、傳播和鞏固的媒介則是語篇[3]。主流語篇研究主要是語言使用與語境的關系、語篇結構、語篇意義、語篇技巧、語篇意向/目的等[13-14],而不解釋語篇構建與權勢、社會和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要解釋這些關系,需要一種既能分析語篇形式特點,又能解釋語篇意義表達的利益關系和權勢關系的研究方法。基于后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t)、新馬克思主義(neo-marxist)、女權主義和批評語言學理論,CDA應運而生[2][5]。
不同于系統功能語言研究、社會語言學研究或其他語篇分析模式,CDA旨在通過語篇分析挖掘語言的社會功能、語言使用與利益關系、權勢關系等。因此它是批評性社會研究(critical social research)的一種形式。各種社會活動都離不開作為媒介的語言和符號,因為沒有語言和符號,社會活動就無法正常進行。語言和符號也是社會的一個構成因素,它的形成、應用與發展受其他社會因素的制約,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會發展的特點。因此,要徹底弄清各種錯綜復雜社會現象的本質(如不平等、不公平、貧富差距等),必須借助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和方法,通過對語篇的分析,挖掘隱藏在語篇和話語內部的社會根源。
CDA的出現使運用語言學研究手段進行社會科學研究成為可能。CDA較之于其他語篇分析方法,具有很強的政治色彩;因為它不只局限于對語篇的描寫和解釋,而是深入剖析制約話語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語境,挖掘被現實話語所掩飾的或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從而幫助人們重新認識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以便尋求建立更平等、公正、和諧的社會。
因為它是批評性社會研究(critical social research)的一種形式,具有很強的政治目的,所以CDA 中“Discourse”(話語)與其他語篇分析模式中 “discourse”(語篇)意義不同,在漢語的表述中不能混為一談。我們必須承認二者不易嚴格區分,所以國內語言學界有三種譯法,即“話語”、“語篇”、“篇章”,而且混同使用。對于三個術語的使用,學界主要有兩種看法:一種看法認為“話語”、“語篇”、“篇章”互用,但“語篇”是總概念,“話語”與“篇章”則是屬概念。胡壯麟在其所著的《語篇的銜接與連貫》中將text稱為“篇章”,discourse稱為“話語”,進而指出本書中所談的語篇是廣義的,既包括“話語”(discourse),也包括“篇章”(text)?!霸捳Z分析(discourse analysis)通俗上口,但易產生誤解;‘篇章語言學(text linguistics)’內涵更廣,但過于正式”,因而他采用折中的辦法,將二者合而為一統稱為“語篇”[15]。另一種看法是“話語”、“語篇”與“篇章”的說法可以互用,但當研究語料范圍為口語時傾向于使用“話語”;研究語料范圍為書面語時傾向于使用“篇章”。王宗炎在其主編的《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把text 定義為“篇章、語篇”;把discourse定義為“語段、語篇、話語”。王宗炎的定義并未確切區分text和discourse的譯名,但二者譯名的通用部分是“語篇”[16]。本文同意胡壯麟的看法,在語言學本領域研究中,“語篇是總概念,話語與篇章則是屬概念”[14],本文認為這里“話語”強調的是“語篇加工過程和意義”,而“篇章”強調的是“語篇形式”。
然而,這種看法在CDA研究中則行不通,因為CDA對“discourse”的定義與其他語篇分析模式截然不同。如Fairclough把“discourse”定義為“建構知識的某種方式”[17];Foucault認為“discourse”“構成客體、主體及其關系”[18]。而CDA主要研究“社會權力、社會權力濫用、社會控制與不平等是如何在社會和政治語境下通過口筆語語篇實現的、如何產生的、抑或是如何受到抵制的?”[3][19][20]根據這些定義,顯而易見,discourse不指具體的語言形式,也不指單純的語篇意義,而指通過具體語篇形式和語篇意義進行的知識、客體、主體及其關系建構和交流的方式。這種建構和方式必然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認知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所以discourse包括與這種方式相伴而生的身份、權勢、價值、意識形態等意義。所以使用“話語”比較合適,即Gee稱之為大寫的Discourse,而“語篇”則指具體語篇形式(text)和意義(discourse),即Gee稱之為小寫的discourse[21]。由此可見,“話語”不是通過一個語篇形式和意義,而是通過多個互文性(intertextual)“語篇”來實現的。正因為如此,CDA涉及三層面的分析,即篇章、話語實踐(discourse practice)和社會文化實踐(sociocultural practice)[22]。在篇章和社會文化實踐之間起媒介作用的是話語實踐。具體而言,CDA首先要對具體篇章進行語言描寫分析(如體裁結構,詞匯、語法選擇等結構特征、策略),然后解讀該篇章語義加工和推理過程及其與其他篇章之間的關系(互文性語篇形式和意義),最后結合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認知方式等制約因素解釋其加工推理過程與社會過程之間的關系[17]。
另外CDA將discourse視作“社會文化實踐”,而社會文化實踐實際上是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及一系列潛在的可能性。然而,這些抽象的東西經過一系列的實際應用便會變成具體的客觀存在,如工廠、公司等經濟實體,或書面或口頭篇章。從具體篇章到話語的轉變過程由于受社會因素的限制往往是非常復雜的[17]。例如“篇章”(text)在現代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從給孩子講故事到做政治演講、從電視上的脫口秀到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對話、從課堂授課到會議發言等等。所以說,我們的日常生活時時刻刻都在產生篇章。篇章是“使用中的語言”(language in use),即任何連貫的、能傳達意義的筆頭及口頭語言[23]。但是無論實際生活中產生多少篇章,他們總會在措辭、結構和意義上出現重疊或交叉。這些具有相同構成及表達特征的篇章就歸屬于同一種語篇形式或體裁(discourse types,genres),而話語是能生產語篇形式的一系列抽象、概括性原則標準。這些原則標準是人們作為特殊文化成員的知識和行為的一部分,因此它不僅是人們意義交流的載體,而且也成為交際過程中社會各主體(subject)之間社會關系的表現。CDA便通過語篇分析揭示隱含在篇章發出者與接受者之間主動與被動、控制與受控制的關系。
還有一對理論概念,意識形態和霸權(ideology和hegemony)需要澄清。英語中ideology具有兩種不同的含義[24]。在一般文化研究或討論中,ideology(意識形態)是個中性詞,一般意為某群體、某亞文化、某政治團體的思想、信仰、價值體系(如新聞媒體和一般文化研究常用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嬉皮士的意識形態”等);而在批評性社會研究(critical social research)中則指“對社會、經濟、政治現實及其關系的曲解表達或陳述”[24]。CDA認為在當代等級森嚴的社會中,語言、符號、物質資源等的產出和分配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與社會權勢關系(power relation)不平等相符相承,而主導社會的話語往往是隱藏或使這種不平等關系自然化的手段[24]。換言之,當代社會主導話語一般把這種不平等或權勢關系表達為“歷史、社會和文化的必然產物”,如性別差異、勞動差異、學習差異、貧富差異,甚至把這些差異視為“純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產物”[24]。這就是意識形態,即對社會、經濟、政治現實及其關系的曲解。
例如,日常生活中的語篇并不是隨意出現的,而是由特定社會群體的利益決定的。不同的社會群體為實現不同的社會目標而使用不同語篇形式和意義(如政治、新聞、學術等語篇)。話語的作用之一是通過在日常語篇形式中反復出現的語篇意義,把某個社會群體的文化知識、價值觀或意義逐漸變成為大多數人的“常識”(commonsense)或視為“自然存在”(即意識形態)。正如哈貝馬斯概括的那樣,語言是主導社會力量的媒介體,語言能使權力合法化,這種合法化了的權力關系即構成了意識形態[20]。
Fairclough將這種意識形態話語的作用解釋為“霸權”(hegemony)[25]。在他看來,日常語篇中蘊含的話語總是代表了特定社會群體的利益,一旦這種話語高度普及并成為普通常識,而且為該社會群體服務的功能又被人們不加懷疑地接受,便產生了霸權,而這種霸權必將影響語篇發出和接受者對社會、權勢等的認知和判斷。因此霸權便不可避免地與社會認知相聯系,即二者具有辯證關系。霸權涉及知識、信仰、理解、態度和價值觀等,而且在某種意義上,霸權話語構成了社會群體的公共思維習慣,即形成了社會認知共識[26]。我們知道社會共同的認知體系是對社會組織、思維、推理和學習等心理操作共享的系統[7]。該系統是任何篇章、話語實踐和社會文化實踐及其之間關系的前提條件。因此要想解釋話語是如何建構意識形態并發揮霸權作用的,就必須把語篇結構、話語意義、意識形態等與話語社會認知系統聯系起來,把社會結構和社會認知聯系起來。CDA的任務就是解讀某社會共同的認知體系,批判建構意識形態并發揮霸權作用的話語,即揭示和批判那些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霸權話語。
如前所述,CDA理論和方法與其他語篇分析模式不同,因為它不只局限于對語篇的描寫和解釋,而是深入剖析制約話語的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語境,挖掘被現實話語所掩飾的或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從而幫助人們重新認識社會結構和權力關系,以便尋求建立更平等、公正、和諧的社會。這對語言教育研究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根據CDA,任何“學習”(learning)都不單純是個體大腦活動,而是一種社會文化實踐活動,而這種社會文化實踐活動受話語意識形態和社會政治語境的制約,那么在學習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種學習者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如不平等師生關系、權威知識與有用知識關系)。另外學習者所學知識是以各種語篇形式和意義傳播的,而語篇形式和意義又是通過教育機構性話語(如蘊含于政策、大綱、教學、管理的話語等)構建的。所有這些社會文化實踐都是受所處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價值、利益體系控制的,而這些政治、經濟等體系滲透著權勢、霸權等因素。所以CDA在外語教育研究中,有助于研究和分析外語教育的核心問題,即應該教或學“什么”(what)?“如何”(how)教和學?同時也有助于探討“為什么”(why)教和學某些知識與技能(如強調聽說還是讀寫?人文性還是工具性?),而不學另外的知識技能?
具體而言,CDA不僅可以分析不同外語語篇類型的具體形式和意義,還可以分析這些不同的語篇(類型)是如何形成的,從而發現為什么存在不同類型的語言運用,人們為什么使用不同的話語策略,為什么會存在不同的會話順序和話輪等,從而揭示蘊含其中的人們習以為常的意識形態和權勢關系。這種分析有助于教師和學生了解各種語篇(discourse types)的結構模式、詞匯語法選擇規律及其社會影響因素和其中蘊含的權勢關系,從而提高基本的語篇編碼、解碼能力和語篇理解和產出能力,爭取更大的話語聲音或話語權。
CDA認為權勢關系與意識形態是不透明的(opaque),話語是掩飾權勢關系或權勢關系自然化的手段和方式。這些權勢關系是以符號物質系統為媒介的社會生產和分配不平等的根源。所以借助CDA,有助于重新審視習以為常的語言教育現象,批評性地分析語篇所表達的利益和權勢關系,從而揭示社會權力和社會權力濫用及不平等現象是如何在特定社會和政治背景下通過口筆語語篇得以產生、實施、完成或遭到抵制[26]。這種分析有助于教師和學生學會從不同視角看問題,在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看到規律性,從而提高其質疑權威知識的能力,而質疑權威知識能力是創新能力發展的前提。
CDA是對權勢關系、利益關系等的批評性研究,即通過分析、發現并解釋話語和社會文化形成過程之間隱藏的不平等、不公正、等級關系、歧視等現象,從而打破這種權勢關系,以維護自己的主體地位和權利。這種分析可以培養教師和學生的批評意識和能力,從而提高其語篇和話語創新能力。
CDA雖然還不是非常完善成熟的分析方法,但它對語篇中隱藏的權勢關系、意識形態、文化等因素的敏感性和解釋作用是值得我們廣泛應用和深入探討的。尤其在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我國社會、文化、教育不平等現象日趨凸現,教育正經歷著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變。這都呼喚批判與創新精神的培養,所以CDA在語言教育研究領域會發揮愈來愈多的優勢。
[1] 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方法論[J].外國語,2002(6):34-41.
[2] 辛斌.批評性語篇分析:問題與討論[J].外國語,2004(5):64-69.
[3] Luke A.Beyond Science and Ideological Critique:Development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02(22):96-110.
[4] 辛斌.批評話語分析:批評與反思[J].外語學刊,2008 (6):63-70.
[5] 戴煒華,高軍.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析[J].外國語,2002(6):42-48.
[6] 武建國,謝洪.批判性話語分析的新成果:Fairclough “話語分析”評介[J].現代外語,2004(4):432-435.
[7] 張輝.試論認知語言學與批評話語分析的融合[J].外語學刊,2008(5):12-19.
[8] 黃勤.批評性話語分析視角下的新聞翻譯分析——以轉述話語的翻譯為例[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3):55-59.
[9] 唐麗萍.對英語學習者文化霸權話語解讀的批評話語分析[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4):47-51.
[10] 曾亞平.從批評性話語分析角度解讀奧巴馬的總統選舉獲勝演講[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9(2):19-21.
[11] Luke A.Text and Discourse in Education: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Review of Research in Education,1995 (21):3-48.
[12] 劉永兵,趙杰.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外語學習理論建構的社會學視角[J].外語學刊,2011(4):121-125.
[13] 徐赳赳.話語分析二十年[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5 (1):14-20.
[14] 朱永生.話語分析五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國語,2003(3):43-50.
[15] 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1-3.
[16] 王宗炎.英漢應用語言學詞典[Z].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107,389.
[17] Fairclough N.Analyzing Discourse: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M].New York:Routledge,2003:127-128.
[18] Foucault M.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A.Sheridan-Smith,Trans.) [M].New York:Harper & Row,1972:131.
[19] Van Dijk T.A.(Ed.).Discourse as Social Action[C].Vol.2.London:Sage,1997:1-7.
[20] Wodak R.Disorders of Discourse [M].London:Longman,1996:41-68.
[21] Gee J.P.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Theory and Methods[M].New York:Routledge,1999:201-202.
[22] Fairclough N.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The critical study of 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5:124-127.
[23] Halliday M.A.K.& R.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126.
[24] Luke A.Ideology.In J.L.Mey (Ed.),The Concise Encyclopedia of Pragmatics[C].Amsterdam:Elservier Science.1998:366-368.
[25] Fairclough N.Intertextuality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1992 (4):269-293.
[26] Van Dijk T.A.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J].Discourse and Society,1993(4):249-283.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IU Yong-bing1,YU Yuan-fa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chun 130024,China;2.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Stanley Bush University,South Africa 7602)
Recently CDA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 of Chinese scholars who have discussed CDA both as a theory and research method,and have done some empirical studies on newspaper reports.While welcoming the new approach to discourse analysis in the Chinese context,we find that in these studies there is som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basic theoretical concepts of CDA such as text,discourse,ideology and critical analysis.Therefore,in this paper,we first point out some problems in the CDA research in China,and describe the sociocultural context where CDA was initiated with the focus on its research purpose.After that,we discuss the basic concepts of CDA and their relations in order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DA and DA in terms of definitions,research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Finally,implications and suggestions are made to do CDA in the language education context.
Text;Discourse;Ideology;Critical Analysis
2014-11-06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劃基金一般項目(12YJA740050)。
劉永兵(1954-),男,吉林白城人,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于元芳(1957-),女,吉林長春人,南非斯坦林布什大學外語系教授。
H0
A
1001-6201(2015)01-0182-05
[責任編輯:張樹武]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