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受眾的動態特征與修辭哲學基礎

2015-03-23 22:28:38姜言勝楊玉晨
關鍵詞:受眾

姜言勝,楊玉晨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受眾的動態特征與修辭哲學基礎

姜言勝,楊玉晨

(東北師范大學 外國語學院,吉林 長春 130024)

修辭學視閾下的受眾具有顯著的動態特征,而這一特征既體現在受眾在其歷史演變過程中所呈現出的起起伏伏,又體現在受眾的真實性、受眾在篇章建構中的作用以及受眾與言說者間的關系等三方面。同時,受眾動態特征的出現并非偶然,而是根植于其修辭哲學基礎,即對真理的不同見解之上。

受眾;動態特征;修辭哲學

一、引 言

在我國,有關受眾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大眾傳播學與新聞學研究領域內,而在修辭學范圍內的受眾研究卻很少有人問津。事實上,作為迄今為止業已存在近2500余年的古典修辭學的三大要素之一,受眾不僅對修辭學研究,而且對論辯、寫作、演講術、篇章學以及對比修辭學等等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受眾是西方修辭學領域的傳統課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受眾研究歷來為修辭學家所關注,是修辭學研究的主要課題之一,留下了豐厚的歷史遺產,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1]然而在我國修辭學研究中受眾卻一直被忽視,國內學者在修辭學視域下所做的有關受眾的研究極為有限,而這種忽視極有可能產生較為嚴重的后果。Ede認為,“雖然受眾在現代修辭學研究中的地位已得到廣泛認可,然而在具體的英語寫作教學實踐中,受眾的中心地位往往被英語寫作教師所忽視。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師作為題目的選擇者與作文質量的評估者,對修辭情境造成了消極影響,教學重點不可避免地落到措辭層面上而非對受眾的考慮之上。”[2]我國也存在著類似的問題。以英語寫作為例,被廣泛詬病的英語議論文寫作常常被業內人士批評為在結構上過于機械、呆板;內容上過于教條,缺乏新意;語言上文體過于單調,一味崇尚學術文體;在表達上缺少說服力;在認識上過于狹隘;就習作者而言,主觀能動性幾乎沒有得到調動,缺少創作動力,缺乏激情。而這一缺陷很大程度上植根于對受眾與情境的忽視。就受眾與情境的關系而言,筆者認為,不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受眾都必然是在一定具體語言情境下的受眾;而將受眾拋之于外的情境也必定是不完整的且缺乏生命力的情境。對兩者關系的不正確認識以及不適當把握必將對修辭學的研究產生極為不利的影響。

二、修辭受眾發展軌跡的歷史回顧

毋庸置疑,古希臘哲辯師是重視受眾的。Barrett認為,“古希臘哲辯師最早出現于公元前6世紀。”[3]在不同的修辭歷史情境下,sophist一詞蘊含著不同意義。最初,其用來指稱樂師、詩人、智者、哲學家以及其他在社會上廣受尊重的成功人士。后來由于他們對或然性的信奉和對以柏拉圖為首的古希臘哲學家所倡導的知識先驗論的質疑以及對門徒收取費用,sophist一詞逐漸被貶義化。抨擊與譴責哲辯師的始作俑者非柏拉圖莫屬。在柏拉圖看來,古希臘哲辯師就是進行商品交換的商人,只不過他們銷售的是勸說的藝術。他們可以在無知的狀態下,罔顧事實真相,憑借著自己巧舌如簧,可以為了達到自我目的,不惜利用一切勸說手段,包括那些欺騙性的手段。他們就是弄虛作假的冒牌哲學家;他們名譽掃地,支持的只不過是對事物的看法與觀點,欺騙就是他們的藝術,他們所關注的只不過是事物的表象而非本質。事實上,通過閱讀第一代以及第二代古希臘哲辯師如普羅泰戈拉、高爾吉亞、普羅迪科斯、希庇亞斯以及伊索克拉底等人的相關文獻,我們不難發現,柏拉圖對古希臘哲辯師的非難是有些言過其實的。柏拉圖將自己的學說禁錮在冰冷且超脫的理念世界及知識先驗論的框架里,故而大力排斥充滿人文氣息的哲辯師的修辭理論。普羅泰戈拉認為人是評判世界萬物的終極標準,他用發展的、開放的眼光看待世界。他確信德行是可以傳授的,同時人們可以通過受教育改善生活境況,受過良好教育的人是應該得到社會的尊敬與回報的。與柏拉圖對真理的定義迥然不同,普羅泰戈拉認為真理并不是超驗的,相反,其是建立在或然性基礎上的,只有被受眾所接受的觀點才可能成為真理。普羅泰戈拉所倡導的對言理論作為其相對論的產物充分闡釋了上述論斷,同時高度強調了作為勸說對象的受眾在修辭情境中的作用。除了普羅泰戈拉,古希臘哲辯師的另一位杰出代表高爾吉亞以其在文體方面的突出造詣而聞名。他曾被譽為“即興發言的發明者”。他所發表的演講表現出對語境和受眾的具體性和特殊性的高度敏感,對受眾有很大的動員和說服能力[4]。一方面,他認為修辭的本質就是勸說;另一方面,他將修辭即勸說界定為一種力量,一種摧枯拉朽、臣服一切的力量。修辭學之所以重要主要在于它能夠賦予言說者相較某一特定領域內的專家而言更有信服力的能力。我們認為,高爾吉亞之所以如此看重修辭的力量固然離不開其對知識是建立在或然性基礎之上這一論斷的信奉,更離不開的是其對受眾的頂禮膜拜。換言之,修辭的力量來源于其對受眾的影響與作用。沒有受眾,修辭的力量也將消弭于無形。總言之,古希臘哲辯師的修辭理論以人為本,以特定的修辭情境下的修辭對象即受眾為中心。修辭勸說是以受眾的興趣與愿望為基本出發點,以受眾對勸說的接受為終極目標而展開的。換言之,受眾作為修辭三要素,對古希臘哲辯師而言,是勸說直接面對的對象,也是勸說的主體,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在修辭勸說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與哲辯師對受眾看法相近,亞里士多德也極為強調受眾在修辭過程中的作用。受眾意識與修辭學學科本身一樣古老。關于如何使演說適應受眾的需求,亞里士多德為演說者提供了極為具體的意見。為了確保勸說的成功,演說者必須意識到受眾的情感與信念。他同時指出:修辭應面向受眾,關注那些與受眾緊密相關的話題,為了增加勸說成功的可能性,應以公眾的一般見識作為勸說的出發點,勸說所使用的證明和道理都應立足于一般人普遍接受的各種原則。亞里士多德同時勸告演說者應竭盡所能力圖將自己的修辭構思及修辭手段掩蓋起來,因為大多數情況下,受眾是在對演說者所采用的修辭技巧毫無察覺的情況下接受了演說者的觀點甚至改變了自己的立場。亞里士多德對受眾的重視還可以從他對修辭三大訴諸的論述中得到證明。他認為:修辭三大訴諸的重要性根植于它們對受眾的影響。同時,“人格訴諸應凌駕于其他兩大訴諸之上。其根本原因在于:如果演說者得不到受眾的信任,則不論他的話語聽起來多么雄辯,都得不到重視,也不會產生預期的效果。就情感訴諸而言,演說者應竭盡所能調控受眾的情感,力圖使之處于最利于說服的狀態之下,從而大大提高勸說成功的可能性。”[5]與他的愛徒亞里士多德不同,柏拉圖堅決反對古希臘哲辯師所倡導的修辭勸說。柏拉圖認為超驗真理是客觀存在,人類通過后天努力是可以獲得的。哲學家的任務就是要幫助世人排除世俗的羈絆,獲得真理。然而這一任務的完成是離不開言語交流的,故而,雖然口頭上強烈譴責古希臘哲辯師罔顧事實真相,操控語言,欺騙受眾,其實柏拉圖是認可且高度重視語言的修辭功能的。柏拉圖自認為自己所倡導的修辭更具分析性、更加客觀且辯證性更強,修辭的主要目的在于幫助受眾認識真理。在《費德魯斯》中,柏拉圖宣稱:一個崇尚科學的修辭學家應該針對受眾的具體特點,使自己的演說迎合受眾的需求。他應該對文本、受眾以及影響受眾的方式加以分類,同時闡明原因,從而確保挑選出適合某一具體受眾的演說[6]。對哲辯師大肆批駁同時又對他們倍加推崇的受眾大加重視,我們不難看出柏拉圖內心的矛盾以及他修辭批判的吊詭特征。為了自圓其說,在柏拉圖這里才有了好壞修辭學之分。柏拉圖本身就是其從根本上反對的對言理論的實踐者。既然堅信知識的超驗本性,又何須兼顧受眾的意見及感受呢?不管怎樣,我們可以確信的是,柏拉圖對受眾是認可的,他深深認識到沒有受眾認可的真理是毫無用武之地的。只不過與哲辯師甚至與自己的愛徒亞里士多德相比,這種認可更為間接、更加隱晦。我們認為,其中原因在于在柏拉圖看來,知識的超驗本性永遠是第一位的。

從古希臘哲辯師到亞里士多德再到柏拉圖,受眾在修辭勸說活動中的地位逐漸被弱化。然而與拉莫斯對修辭學的重新劃分和邏輯實證主義、經驗主義以及科學主義盛行時修辭學所遭受的待遇相比,這一弱化只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罷了。在拉米斯對修辭學進行重新劃分之時,不僅僅是受眾,就連作為受眾賴以生存的肥沃土壤的修辭藝術本身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責難。他強烈指責西方古典修辭學傳統的三大權威亞里士多德、西塞羅和昆提利安將修辭學與辯證學混為一談。他明確指出:修辭學與話語中意義的產生與構筑毫不相干,其功能主要在于潤飾繼而表達意義。在此認識基礎上,拉米斯將一直以來隸屬于修辭學的羅馬五藝中的覓材取材與布局謀篇劃歸辯證學,而殘留下的僅僅是與主導修辭活動的覓材取材及布局謀篇相較形同雞肋的文體風格與表達。除此之外,拉米斯強烈反對古希臘哲辯師推崇的或然性、具體性等論斷,提倡用確定性、普世性等話語分析原則取而代之。與此同時,他對修辭三大訴諸中的情感訴諸及人格訴諸持反對意見,要求將理性和心智定為思想的唯一源泉和訴求的唯一對象。如上所述,修辭勸說是以真理是建立在或然性基礎之上這一論斷為根本出發點,以言說者的人格為倚仗,以受眾的情感為訴諸對象的一門藝術活動。拉米斯一方面否定真理的或然性本質,另一方面排斥情感訴諸與人格訴諸,對于修辭學來說近乎滅頂之災,這一災難必定殃及作為其三要素之一的受眾,故此,受眾地位的降低及其命運的沉淪注定成為必然。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拉米斯對修辭學的打壓是在為17世紀始在歐洲盛行的科學與理性主義的脫穎而出創造豐實的條件。人們對唯理論以及風行于20世紀初葉的邏輯實證主義的信奉進一步擠壓了修辭學的生存空間。法國哲學家笛卡爾是唯理論的奠基者,他主張人心靈中有一種天賦觀念;依靠理性方能認識事物和辨別真偽。唯理論與經驗論相對立,它認為一切具有普遍性的必然的知識,不可能來自經驗,而只能從先驗的、與生俱來的不證自明的真理、知識出發,經過縝密的邏輯推理加以獲得,唯有經由此途徑而獲得的知識才可被譽為理性認識,才是真實可靠的。笛卡爾認為,理性科學與根植于或然性的意見是格格不入的,它自成系統,系統內包含不證自明的命題,而就這些命題而言,任何具有理性思維的人都必須無條件地接受,容不得一絲一毫的質疑;人們針對命題的見解也必定是一致的,因為真理是唯一的,是理性思維的結果,經得起邏輯的推敲。在如此的社會歷史情境下,修辭學被打入冷宮也自然成為情理之中的事了,與此同時,將修辭學視為生存土壤的修辭三要素之一的受眾自然也脫離了公眾的視野,沉滯于底谷。

然而,科學與理性在解釋以及解決具體的社會問題方面并不是萬能的。例如,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然而不論是科學抑或是理性都無法詮釋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環境下的社會成員相互影響的方式、促使他們采取行動的動機以及價值觀、權力意識等因素的形成與演變。以理查德·羅蒂和斯坦利費希為代表的當代反基礎主義思想家也對唯理論以及唯實論進行了強有力的攻擊。他們主要攻擊的對象為唯理論者所深信不疑的觀念及預設。他們尖銳地提出,這些不證自明的預設并非基于縝密的邏輯推理以及論證,而是通過一種強行施加的類似“信仰的躍升”加以實現的。羅蒂甚至將唯實論者所倡導的與人類需求和興趣無涉的客觀現實抨擊為上帝的代名詞。與此同時,與古希臘哲辯師保持一致,他們將語言看作是一種巨大的力量,而這一摧枯拉朽的力量產生的前提則是詞語必須由單純的語言層面躍升至修辭層面,同時要與語言所處的社會、文化、政治等語境產生關聯。對語言的修辭力量的認可必然離不開對或然性的信奉。因為一旦脫離了唯理論者所倡導的先驗知識的禁錮與制約,被修辭學敬奉為座上賓的或然性再一次煥發青春,作為勸說對象的受眾自然而然地又一次得到學術界的垂青。

在此期間,對于受眾理論的發展做出最突出貢獻的學者非比利時哲學家、法學家以及修辭學家佩雷爾曼莫屬。佩雷爾曼反對邏輯學家以及唯理論者對先驗知識的推崇和其推理證明的方式與手段。在他看來,其中最大的弊端在于對受眾的忽略。與此同時,他秉承了自現代主義推理論證方式盛行以來即墜入冰窟的、業已荒廢了300余年的西方古典修辭學傳統,在此基礎上,推陳出新,提出了自己的“新修辭”理論。“新修辭”理論的核心部分就是贏得受眾的信奉。佩雷爾曼是迄今為止第一位全面、系統地對受眾加以闡述的修辭學者。在他看來,古典修辭學中的三大演說語篇的劃分也是以勸說對象為標準的。具體說來,由于受眾可劃分為聆聽宣政的受眾、進行抉擇判斷的受眾以及僅僅關注演說者言辭而無需做出決定的受眾,故而依次產生了宣政語篇、庭辯語篇以及儀式語篇三大演說語篇。他認為,“受眾決定論辯的質量以及言說者的行為,任何言說者為了贏得受眾的信奉都必須考慮受眾,而就言說者與受眾孰重孰輕這一問題而言,受眾是起決定作用的。佩雷爾曼還提出,在真實的論辯中,在符合現實情況的前提下,應最大限度地預估有關受眾的具體情形。反之,如若對受眾預估不足,不論是出于無知還是對具體情形有失覺察,都將會產生極為不幸的后果。同時,言說者所面對的受眾往往是多元的,他們可能在性格、信仰、愛好等方面存在差異。而一個偉大的言說者必須考慮到受眾的多元性特征。即使言說者面對僅僅一名受眾,然而這名受眾可能隸屬于不同的社會群體。”[7]通過對說服(persuading)以及信服(conviction)的區分,佩雷爾曼推出了普世受眾(universal audience)與特殊受眾(particular audience)這一對概念。為了贏得普世受眾的信奉,所采納的理據必須具備強制性的特性,且不證自明,同時具有絕對的、無時間維度的效性,且不受歷史因素的制約。總言之,佩雷爾曼認為受眾是論辯者的心智構筑,并強調論辯必須是面向受眾的話語實踐,言說者與受眾間必定產生智力接觸,論辯者的基本任務是使自己所講的道理與受眾的興趣和愿望相適配。在佩雷爾曼這里,受眾的修辭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受眾理論得到了全面、系統的發展。

三、修辭受眾的動態特征探究

就受眾是作者頭腦中的真實映像還是作者根據具體的情境杜撰虛構出來的問題,如果認為受眾是真實的,所關注的必將是受眾的物理特征等顯性特征,如受眾的年齡、職業、性別、愛好、生活習慣、社會地位及教育背景等等。Long認為,“側重受眾的物質特性植根于以下前提:受眾所具備的那些可觀察得到的物質的或者職業特性能為洞察受眾的態度與情感提供準確的指引與幫助。他繼而指出了這一前提的兩大問題。第一,受眾的解讀脫離了具體的語境,導致受眾理解過于單一化以及典型化;其次,過于強調受眾的物質特性必將想當然地將受眾與作者的關系理解成敵對的關系。一方面,作者竭盡所能實施勸說行為;另一方面,受眾作為勸說對象,抵制勸說。”[8]也就是說,作者對勸說語境下的對手的喜惡、性情、優缺點等了解得愈加深刻,其勸說成功的可能性就越高。同時,在這一理解下,受眾應該被界定為一種客觀存在,一種不受作者制約的客觀存在。換言之,對于作者而言,他所面對的受眾在成為他的受眾之前業已存在。這一認識源自于西方古典修辭學,在修辭學領域并沒有達到共識,尤其在西方修辭哲學興起后,受到了強烈的質疑與挑戰。

Walter.J.Ong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他認為,作者是在寫作,而非言說,并沒有即席的受眾在現場傾聽,受眾更不可能做出即席的反饋。在此情況下,作者如何發現受眾?在Ong看來,面對如此窘境,對于作者而言,唯一的解決方案就是作者必須根據自己的修辭意圖去杜撰受眾,去虛構受眾。接下來在談到受眾在文本建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時,Ong闡述了受眾作為虛構的映像的具體意義。他認為至少有兩種含義,“一方面,作者必須在其想象中,不管是清晰地抑或是模糊地構筑具備一定角色的受眾;另一方面,受眾針對作者所做的修辭努力,必須做出回應,對自我進行虛構。換言之,受眾必須接受且完成作者為其所構筑的角色,而這一角色與其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角色往往存在著很大的出入。”[9]Park指出,“分析受眾不應僅僅考慮外部受眾。”[10]Carol Berkenkotter也認為,“作者如何在自己的頭腦中勾畫受眾是寫作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1]。Stanley Fish & Wolfgang Iser也曾指出,正是由于文本與受眾的交匯,文學作品才得以生成,而這一交匯永遠不可能得到完全真實的呈現,相反,它永遠是虛構的,這是因為文本與受眾的交匯不論是與文本的真實性抑或是受眾的性情都很難保持同一。

有關受眾在篇章建構中的作用也存在著質疑的聲音。Peter Elbow在“言說時閉上雙眼:為忽略受眾而立論”一文中指出,“正是由于他認識到了受眾的影響在篇章中無處不在,他才要為忽略受眾而立論。”[12]他羅列了受眾的不同種類,具體包括文本所針對的現實生活中的活生生的受眾、作者腦海中受眾的映像、文本所暗指的受眾、文本所指向的社團及體裁以及作者潛意識中所逢迎的幻象。從作者對受眾類別的表述來看,受眾如若適應題旨情境,將大大有助于作者修辭意圖的實現;反之,如若受制于受眾的影響,無疑將阻礙作者修辭意圖的實現。就忽略受眾的益處而言,作者提出了兩大主張:其一為弱勢主張,其二為強勢主張。弱勢主張認為,雖然忽略受眾會造成文本過于以作者為中心,導致文本質量低下,但是就終極文本而言,文本質量卻要優于自初就考慮受眾所產生的文本。強勢主張認為,以作者為中心的文本有時要優于以受眾為中心的文本。Elbow建議,當作者發現對受眾的考慮困擾或阻礙其創作思路,或可完全不必考慮受眾或可在頭腦中杜撰出有助于拓展思路的受眾,例如可將受眾想象成最值得信賴的朋友。Elbow繼而指出,由于對受眾的考慮與意義的生成存在矛盾,忽視受眾并非不重視受眾。恰恰相反,正是由于重視受眾才要忽視受眾。如此做法的優勢在于幫助作者拓展思路以及發掘新的思想。

就作者與受眾間的關系而言,如上所述,古典修辭學一直以來將兩者視為敵對的關系。隨著“新修辭學”以及修辭哲學的崛起,人們對于兩者的關系有了新的認識。“新修辭學”汲取了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的理論,主張人就其本質來說是修辭的動物,修辭是人類生存的方式;語言是價值的體現,是象征性的;修辭者與受眾之間是合作的關系。作為新修辭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的伯克認為:語言是象征行為,其本質是修辭性的、勸說性的。人若要生存就必須調節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就必須與他人合作。修辭的基本功能就在于通過修辭話語,誘發同一及促進合作。這一理論雖與“新修辭學”的另一領軍人物理查茲所倡導的修辭的使命在于消除誤解以及促進理解雖有諸多不同,但就其根本而言,兩者皆重視促進修辭者與受眾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增進兩者間的和諧,皆影射著兩者間的合作關系。

Wayne C.Booth所提出的傾聽修辭(listening rhetoric)也對修辭者與受眾的關系進行了詳盡的解讀。鑒于修辭者所持有的不同的修辭動機與修辭意圖,布斯將修辭學分為3大類,進而又將其分為10小類。這3大類修辭學包括“輸贏修辭學”(win-rhetoric)“協商修辭學”(bargain rhetoric)以及“傾聽修辭學”(listening rhetoric)。“輸贏修辭學”的修辭目的極為明顯,就是通過運用修辭技能戰勝對方,不管代價為何以及行徑是否正當。“協商修辭學”就是通過修辭外交以及協商達成和解,也就是通過話語雙方的對話,避免暴力與沖突,達成妥協。“傾聽修辭學”則是布斯修辭學理論的核心部分,它主張:“話語雙方在修辭活動中的修辭意圖并不僅僅是促成和解,而是透過雙方差異的表象去尋求真理。為了實現這一修辭意圖,修辭者與受眾自身都應認真傾聽對方的話語,同時應竭盡所能促使對方認真傾聽自己的話語”[13]。

四、修辭受眾的修辭哲學基礎解讀

筆者認為,受眾的動態特征有著其深層的修辭哲學基礎。具體說來,主要在于對于真理抑或知識這一概念的識解與把握之上。在邏輯實證主義、理性主義以及科學主義盛行之時,莫說是受眾,就連作為受眾賴以生存的土壤的修辭學都難登大雅之堂,不管真理被視作是先驗、超驗的知識,抑或是理性思維的產物,其產生過程與建立在或然性基礎之上的修辭學毫不相干。幾乎每位哲學家都有將自己的哲學理論升華為對真理的原始沖動。為了使自己的理論等同于真理,哲學家們一方面不得不使自己高高在上,享有先知般的權威;另一方面迫使自己及受眾承認其哲學理論不僅超驗且不證自明。事實上,他們的哲學理論卻無法規避被質疑的命運。這是因為哲學家們并非先知,自然他們的理論并不具有超驗的特性,所謂的超驗特性是哲學家們經過自我欺騙強行施加或賦予的。在這一情況下,哲學家們就會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哲學家缺乏證明自己理論超驗特性的特定標準;另一方面卻要確立能夠證明自己理論超驗特性的特定標準。與此同時,哲學理論的超驗標準一旦確定下來,哲學理論就等同于真理,哲學家的好奇心就會被自己所設置的牢籠禁錮起來,對真理的求知欲也會消散于無形。如果我們像帕雷爾曼那樣質疑哲學理論所謂的超驗依據,我們不難發現重新審視修辭與哲學二者關系的必要性。

自古典修辭學以降,一直到修辭哲學的興起,兩者雖談不上水火不相容,但至少也是敵對的。相當數量的哲學家將修辭學的目的認定為勸說,認為修辭學側重于文辭的粉飾以及詞語的勸說效果,為了使受眾信服,可以罔顧事實真相。而哲學的目的在于探求真理。筆者認為兩者的關系并不是對立的。柏拉圖在《費德魯斯》篇以及《高爾吉亞》篇中對修辭學采取了截然相反的態度。其中的變化并不是柏拉圖對待修辭學的態度的轉變。柏拉圖通過蘇格拉底提出了好修辭必備的三大要素:天賦、知識以及實踐。三大要素缺一不可,而且只有在以哲學為根基的前提下才會產生最佳效果。從中不難看出,柏拉圖并不認為修辭學與哲學是截然對立的,二者實則相通、相融的。修辭學植根于或然性,沒有確定的先驗標準,以勸說為目的,具有強烈的人文色彩,強調人的因素,正如伯克所言,修辭是人的修辭,人是修辭的動物,修辭學用來達成同一,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合作,挖掘真理。

事實上,在哲學家內部有關真理的定義問題一直爭論不休。在對待真理方面,大致有三種哲學觀,即邏輯實證主義、闡釋主義以及建構主義。邏輯實證主義認為真理是恒定的、先驗的且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闡釋主義認為真理源于人的大腦且依賴于人而存在;建構主義認為真理非內、外在之產物,它存在且產生于存在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修辭學的知識觀則是建構主義。傳統真理論的顛覆,及人們不再認為知識抑或真理是對客觀世界的鏡像反映時,無疑為修辭介入知識與真理的生成過程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沒有經過確證且沒有贏得受眾的信念的知識絕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知識。修辭不應該僅僅被視為傳遞真理的手段,修辭的過程即是主體(說話者)與客體(受眾)相互作用的過程,也是知識創造的過程。Shai Frogel認為,“哲學具有兩大特征,其一為哲學的修辭特征,其二為哲學以追尋真理為終極目的”[14]。當真理由一元轉為多元,同時追求真理的方式不再是單一與恒定,哲學的修辭屬性以及人文特征便會被無限放大,修辭受眾的動態特征的哲學基礎便會得到豐實的詮釋。

[1] 溫科學.當代西方修辭受眾研究[J].修辭學習,2007(5):18-20.

[2] Lisa,S.Ede.On Audience and Composition [J].College Composition and Communication,1979(3):291-295

[3] Barrett,Harold.The Sophists [M].Novato:Chandler & Sharp Publishers,1987:3.

[4] 劉亞猛.西方修辭學史[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8:32.

[5] Aristotle.Aristotle on Rhetoric:a Theory of Civic Discourse [M].Trans.George A.Kennedy.New York:Oxford Up,1991:38-40.

[6] Kennedy,George A.Trans.“Phaedrus”[A].The Rhetorical Tradition:Readings from Classical Times to the Present[C].Eds.Bizzell Patricia&Herzberg Bruce.Boston:Bedford Books of ST.Martin’s Press,1990:113-143.

[7] Chaim,Perelman&Olbrechts-Tyteca.The New Rhetoric[M].Trans.John Wilkinson& Purcell Weaver.Notre Dame: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1969:20-35.

[8] Long,Russell.Writer-Audience Relationships:Analysis or Invention? [J].CCC,1980(32):221-226.

[9] Walter,J.Ong.The Writer’s Audience Is Always a Fiction[J].PMLA,1975,(1):9-21.

[10] Park,B.Douglas.The Meanings of Audience [J].CE,1982,(44) 247-257

[11] Berkenkotter,Carol.Understanding a Writer’s Awareness of Audience[J].CCC,1981(32):388-399

[12] Elbow,Peter.Closing My Eyes as I speak:An Argument for Ignoring Audience.College English,1987,49:50-69.

[13] Wayne,Booth.The Rhetoric of Rhetoric[M].Malden:Blackwell Publishing,2004:45-46.

[14] Frogel,Shai.The Rhetoric of Philosophy[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2005:1-9.

Dynamic Features of Audience and Its Rhetoric Philosophy Basis

JIANG Yan-sheng,YANG Yu-che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udience in the domain of rhetoric is characterized with distinctive dynamic features.These features manifest themselves not only in the falls and rises of audience in its historical evolution,but also in the authenticity of audience,the role played by audien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hetor and the audience.In addition,the emergence of the dynamic features of audience is not a coincidence;rather,it is planted in the rhetoric philosophy basis of audience,i.e.the divergent interpretations of truth.

Audience;Dynamic Features;Rhetoric Philosophy

2014-11-16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般項目(10BYY006)。

姜言勝(1977- ),男,吉林松原人,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博士研究生;楊玉晨(1954-),女,吉林磐石人,東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H05

A

1001-6201(2015)01-0197-06

[責任編輯:張樹武]

[DOI]10.16164/j.cnki.22-1062/c.2015.01.036

猜你喜歡
受眾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科技傳播(2019年24期)2019-06-15 09:28:36
淺析新聞炒作下受眾逆反心理
新聞傳播(2018年4期)2018-12-07 01:09:38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傳媒評論(2018年6期)2018-08-29 01:14:40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8年1期)2018-04-19 02:08:56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6年1期)2016-07-12 09:25:14
用心感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11期)2016-07-10 12:04:01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新聞傳播(2016年14期)2016-07-10 10:22:51
電視節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新聞傳播(2016年20期)2016-07-10 09:33:31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電視新聞如何獲得受眾信任
新聞傳播(2015年9期)2015-07-18 11:04: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不卡无码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美女啪啪无遮挡| 91九色最新地址| 99精品伊人久久久大香线蕉| 日韩中文精品亚洲第三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国产在线一二三区|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蜜桃| 国产成人精品18| 国产乱子伦精品视频| 国产91精品久久| 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性爽视频男人的天堂| 伊人无码视屏|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国产成人精品在线1区| 国产精品深爱在线|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成年女人特黄特色毛片免| 日韩第九页| 国产一级片网址| 欧美色99| 国产91丝袜| 国产精品亚欧美一区二区| 女同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无码综合天天久久综合网| 91精品国产一区自在线拍| 欧美日韩专区| a级毛片免费网站| 色色中文字幕| 黄色a一级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无广告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国产精品一线天|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777国产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99成人在线观看| 日韩午夜片|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xx| 在线日韩日本国产亚洲| 久久一本日韩精品中文字幕屁孩| 欧美激情视频二区三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幂在线无码精品| 亚洲欧美综合精品久久成人网|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色图另类| 国内毛片视频| 日本手机在线视频| 97超爽成人免费视频在线播放| 毛片手机在线看| 一级毛片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 成·人免费午夜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免费| 在线视频精品一区| 91人妻日韩人妻无码专区精品| 成年女人a毛片免费视频| 欧美色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色欲AV | 91精品最新国内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免费观看频道 |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观看无码av五月花|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特级毛片免费视频| 天天激情综合| 99re经典视频在线| 97亚洲色综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爽爽va在线无码观看 | 又猛又黄又爽无遮挡的视频网站| 色网在线视频| 92午夜福利影院一区二区三区| 国内精品九九久久久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