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肖 倩王立斌張文良唐 杰
(1.河北金融學院;2.保定供電公司 河北·保定)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逐漸成為制衡各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關鍵因素,而區域整體的競爭力取決于城市之間功能的有效分工與合作。作為我國重要的國家戰略,京津冀協同發展必將實現區域內城市的功能專業化,發揮各區域的比較優勢和區位優勢,強化區域內城市經濟聯系。因此,加強河北省政府工作的創新研究,不僅是加快京津冀協同發展、促進京津冀一體化的要求,也是實現河北省跨越式發展,形成經濟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由于京津冀協同發展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典范,因此目前關于京津冀一體化的研究是區域經濟研究的熱點。許多學者對區域經濟的宏觀戰略進行研究,其中覃成林、姜文仙詳細闡述了區域協調發展的內涵和動因,張燕、魏后凱以我國區域協調發展的穩定性為研究對象,對影響協調發展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范恒山對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進行總結,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指導。另外一些學者對河北在京津冀中的定位進行分析,王盼盼與趙志國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中河北省的地位進行研究,提出提升河北省經濟地位的發展戰略。張彥臺進一步研究河北的戰略定位,明確河北在京津冀一體化中的具體策略。還有許多學者對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具體領域進行深入研究,趙莉琴等對京津冀的物流與城市建設相關問題進行分析;陳自芳通過對比長三角區域,以產業結構升級為重點,探索京津冀協同發展的路徑;劉曉輝等對京津冀中環境保護問題進行了研究。
本文以京津冀一體化為出發點,結合京津冀三地差異,尋求新形勢下河北省加強政府工作的新路徑,完善政府職能的新舉措,力圖為河北省政府工作提供可靠的理論支撐和實踐基礎,促進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地位的提升。
河北省作為京津冀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一員,一直承擔著疏解京津壓力,保障京津兩地經濟發展的物質基礎與人才需求的功能,但是無論從經濟、社會還是文化、生態環境,河北省與京津都是相差懸殊,發展的不均衡已經成為京津冀一體化的突出矛盾。下面,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多個角度,分析制約京津冀協同發展的主要因素:
首先,產業結構的差異性。對比京津兩地與河北省GDP在三大產業的比重,可見河北省在產業結構上與京津存在嚴重的差異。在河北省,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二產業仍占主導地位,以高能耗、高污染為代價的畸形經濟發展依然存在,而京津兩地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發展勢頭強勁,由此催生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產業結構的巨大差異,使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合作基礎空缺,制約著京津冀一體化的進程。
其次,發展方式的滯后性。在京津迅速進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同時,河北省發展方式轉變滯后,從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發展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集約型發展轉變困難,以高科技人才帶動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遲緩,創新、研發新技術,構建新型經濟增長極遠遠落后于京津兩地,吸納京津優秀科技人才,應用京津前沿科技成果能力疲軟。
再次,社會建設的不協調性。京津兩地無論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社會公共服務、環境建設、民生建設等方面都向國際化大都市邁進,而河北省城市建設遲緩,公共服務空缺,社會保障力度不夠,由于經濟發展方式滯后造成資源、環境污染現象頻發,嚴重影響河北省整體形象,由此造成的人才倒流、企業投資減少,導致河北省目前的不利現狀。
最后,人才基礎的薄弱性。由于京津在社會建設、就業前景及教育資源等方面的優越性,促進兩地劇烈的人才虹吸現象,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投入京津的經濟社會發展,而河北省卻與之相反。可以說,經濟社會發展最終取決于人才,破解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核心是實現人才的均衡化。作為協同發展的意愿,制約河北省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關鍵因素是人才資源的薄弱。
根據我國經濟轉軌時期京津冀經濟發展的基本情況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促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政府必須充分發揮以下職能,助力京津冀一體化。
第一,加強政策與制度建設,破除產業壁壘,為京津冀協同發展創造合理的產業環境。受經濟體制改革區域推進的影響,京津冀的經濟市場化程度不一,這是轉軌時期京津冀經濟差異加劇的重要原因。因此,一致的市場經濟體制環境是實現京津冀經濟協調發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是產業在河北省和京津之間合理流動、優化配置的基礎。其一,加強京津與河北產業發展合作。通過把河北省與京津的相關產業聯結成一個整體,發揮河北省資源與勞動力的優勢,發揮京津的人才和技術優勢,進行優勢互補,提高綜合競爭力和效益;其二,促進京津高新技術產業群向河北省轉移。產業轉移是河北省區域產業結構有序調整、協調發展的有效方式。同時,政府在信息提供、信貸、產權變更、職工安排等方面要給予相應的支持,使產業轉移更為有序、合理。
第二,以民生建設為重點,著力推進河北省社會建設,為京津冀一體化構建統一的社會環境。社會建設的發展程度是代表一個省甚至一個國家的形象,表明了社會的文明程度。推進以基礎設施建設、社會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生態文明為主的社會建設,不僅有利于提升河北省形象和人民的幸福指數,而且有利于河北省的人才吸引、資金吸引,縮短與京津地區的社會差距,鼓勵更多的高科技人才或企業服務于河北省的經濟社會建設,創造綠色GDP產出的現代化經濟模式。另外,提升河北省與京津兩地的交通系統與物流系統等基礎建設,為三地的資源配置簡化成本,消除三地的交流與合作的障礙。
第三,推進文化建設,提高河北省文化軟實力,營造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文化氛圍。京津冀協同發展歸根結就是底大力發展教育、科研事業,提高教育投入。堅持重點發展,扶持重點高校、科研院所,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撐;注重人才培養,完善京津冀人才引進和合作,采取人才激勵政策,吸引有志于河北省經濟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投入到河北省各項事業中去;提高科研成果轉化效率,形成產學研三者的有效體系,促進科學研究與實踐轉化的有機結合。
第四,提高河北省自主創新能力,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自主創新能力是河北省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潛力所在。首先,可以加大政策扶持,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其次,對高新技術產業加大資金投入,實現其持續發展,確保科技投入重點用于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重視和保障對原始創新的基礎研究的投入;最后,加大教育服務力度,培養創新人才,建設創新體系,提供政府支持。加快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建設,占領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制高點,切實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從業人員的待遇,穩定和集聚人才。
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需要認清京津冀經濟發展的特點和面臨的主要矛盾,把握好三地經濟發展的定位和趨勢,從京津冀三區域的特點和差異入手,結合河北省發展現狀,轉變政府工作的重心,著力從資源配置、產業優化、物流重構、環境保護等角度,穩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
[1]覃成林,姜文仙.區域協調發展:內涵、動因與機制體系[J].開發研究,2011.1.
[2]張燕,魏后凱.中國區域協調發展的U型轉變及穩定性分析[J].江海學刊,2012.2.
[3]范恒山.我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理論與實踐[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1.6.
[4]王盼盼.京津冀一體化背景下河北省發展戰略分析[J].經濟論壇,2010.8.
[5]趙志國.京津冀一體化中的河北視角[J].領導之友,2007.5.
[6]張彥臺.河北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戰略定位、重點工作及策略研究[J].經濟論壇,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