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振杰 佟 蔚 李鳳英
(河北經貿大學旅游學院 河北·石家莊)
我國2015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歷史最高的749萬人,就業壓力可想而知。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耦合了“以創業帶動就業”的擴大就業戰略。近期,國務院辦公廳又發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F在的大學生正處于一個新的時代,對其開展和強化創業教育是急需的重大任務,而創業精神培養是創新創業的基礎環節。
(一)旅游管理專業學生的能力結構。旅游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初級目標崗位大多集中于星級飯店、旅行社、景區、會展、行業管理等部門的服務員和基層管理人員。對應本專業的目標崗位,所需的能力可以劃分為基礎能力、基本能力和核心能力三個層次。其中,基礎能力是大學生的通用能力,即各專業都必須形成的能力;基本能力是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從事旅游管理領域的崗位工作所需的基礎技能,即旅游管理相關崗位的通用能力;核心能力是完成某個具體崗位的工作任務、能夠運用專業技術進行分析決策和實施管理的能力。
(二)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創業的優勢。伴隨著旅游需求的持續增長,各類旅游小企業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存在著很多創業機會,當代大學生理應成為今后一段時間旅游業發展創新的重要群體。創業技能是現代大學生面向就業市場獲得競爭力的重要本領。相對來說,旅游管理專業具有明確的行業指向性,是一個應用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創業具有一定優勢。培養和強化創業精神,對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就業、改善旅游類學生低就業率和高流失率現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結合專業教育實際,面向國民旅游需求。隨著旅游業的持續發展,當前旅游業對人才的需求結構也在發生明顯變化,原來的單一技能、高分低能人才遭到冷落,而復合型、高技能、實踐能力強的受到歡迎。面對新形勢下這樣的新要求,旅游管理專業教育應積極去適應新變化,強化學生創業精神培養。同時,因為旅游業關聯廣泛,涵蓋范圍極其寬泛,這就意味著旅游業必然存在著很多旅游創業機會,甚至許多沒有發現的創業機遇,這已經為創業經濟滋生提供了豐富的土壤。在我國,各旅游城市旅游景區,旅游小企業已遍及普通的各個鄉鎮,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
(二)立足于技術進步,面向國際準則。當前旅游業創新的主要特征在于技術應用和年輕力量。中國旅游研究院戴斌在2014年游客滿意度調查報告會上明確表示:“旅游創業的春天到了”,“年輕創業者普遍擁有技術背景,跟過去的不同了”。信息技術正在改變著這個行業的發展,也給創業帶來了巨大機遇。同時,旅游業的國際化趨勢明顯,創業精神的培養要伴隨學習國際通行的法律與財政、金融知識、適用的企業或公司內部運作、管理基礎,等等。
(三)基于傳統文化,面向中國未來。創業精神非常重要,并且深深地影響著人類的行為。作為經濟增長的引擎,它推動社會進步和個人發展。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寶貴財富,在高等教育中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有利于培育當代創業精神,兩者一脈相承、密不可分。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可以包治百病,要全面認識中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
對學生進行創業精神的培養,其實施路徑可以多管齊下,全方位進行,并結合實際情況有所側重。比如,可以直接增加這方面的課程,可以在專業課中融入創業精神的相關內容,也可以搭建創業實訓平臺,或者與學生各類活動結合,等等。
(一)增設創業相關課程。作為創業精神培養的樞紐和核心,課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目標的達成程度。課程是落實創業精神培養目標的途徑,是實施創業教育的主渠道,是實現創業教育目標的最主要工具和手段。不同的課程內容和結構具有不同的功能,創業教育課程目標的實現,需要合理的課程內容和結構的支撐。所以,創業精神的培養需要課程改革的跟進,可以增加專門的創業精神培養的選修課,讓感興趣的同學有選擇性的學習;市場經濟成熟的地區可以直接安排必修課,面向所有學生,植入專業教育中,從而解決創業意識和創業精神的問題。
(二)更新授課內容和改革教學方式。為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在專業課程的授課內容和教學方式上應及時更新,將創業精神培養的內容納入部分專業課或基礎課內,增加一些重要案例和相關內容,在細節處著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授課的內容,合理、巧妙的融入創業精神相關的內容,這樣才能收到教育的實效。在教學方式上,學生不是被動參與,而應是主動出擊,親自動手,既有模擬也有實戰,實現課堂教學與課外學生實踐相結合,增強創業教育的針對性。這樣,一方面鍛煉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積累;另一方面將課程內容與創業教育有機結合在一起,更主要的是加強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
(三)搭建創業實訓平臺。完整的創業實踐環節體系,對提高學生的創業精神和能力關系極大,直接決定著學生走向社會后的競爭能力。學生通過實踐教學活動,得到的創業體驗,通過體驗獲得創業的感性認識,從而在創業實踐中磨煉創業意志、培養創業精神,進行創業技能訓練。而創業實訓基地是實現學生創業實踐的重要平臺。由于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實踐性,這就決定了它不可能單靠學校的封閉教育結出碩果,這就要求學校和外界一些社會力量,尤其是企業、事業等單位進行合作,共建創業實訓基地,為創業構筑一個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其中受到實戰訓練。
(四)與學生的課外活動融合。學校組織的各類大學生課外活動也是創業精神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通過課外活動,可以發揮大學生個性發展和綜合素質培養方面的育人功能,使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愛好、能力和特長,激發出能動性和創造性,實現個性的充分發展。也可以開展完全以創業為主題的各類競賽活動,如旅行社創業可行性大賽或創意型旅游企業等,模擬社會創業的實際,增長創業經驗。以課外活動的形式導入創業教育,有利于大學生根據自身的特點、優勢和能力狀況,選擇正確的創業目標。
(一)形成良好的高校創業氛圍。打造自由、寬松、和諧的創業氛圍和環境,是高校開展創業教育、培養創業人才的基本前提。一方面學校要改革并完善學生管理制度、創業制度,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寬松的管理環境;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專門的創業教育服務管理機構,為創業教育提供硬件環境,包括引導學生積極培養創業能力、對學生創業項目進行輔導、對實施效果進行評估,提出改進措施。
(二)針對女生的創業精神培養。在旅游管理類相關專業,學生中絕大部分是女生,甚至有的班級只有一兩個男生。當然,不能主觀的說女生創業的可能性低。相反,在我國,旅游小企業的經營女性也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并且高于國內一般服務業中女性就業的比例。在校女生既然選擇了旅游管理專業,她們也有明顯的旅游創業思想的萌動,她們的熱忱就不會僅僅是做導游,更希望獲得有關旅游小企業創業方面的指導。因此,在創業精神培養過程中,要注意這一現實情況,及時調整相應的方式,以有利于引導大量旅游管理專業女生的創業需求。
(三)加強隊伍建設。高校應針對創業人才培養的要求,構建創業型人才培養師資結構。一方面要加強對創業骨干教師的專業培訓,同時制定激勵措施,鼓勵現職教師到創業一線鍛煉;另一方面可以聘請一些企業家、成功的創業者、技術創新專家到創業基地兼職任教,合作研究或聯合撰寫創業方面的教材,擴大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
[1]王賢國.大學生創業教育教程.遼寧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2]柳君芳.創業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地質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