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麗霞



摘要:論文以巴洛克時期英國作曲家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中的合唱曲目為例,通過對合唱藝術的音響層次的和諧、各個聲部間的音響平衡感的特征,合唱作品結構的對稱、整體性特征的分析,以及對合唱作品獲得相對完美的藝術表現力因素的認識和思考,力圖解釋巴洛克時期的合唱作品如何在情感論美學思想的支配下,將豐富的情感內涵蘊藏在高度理性化的形式結構中,從而達到了人類情感與音樂外形結構上的完美統一。
關鍵詞:情感論美學;巴洛克時期;清唱??;合唱;復調對位;主調和聲;亨德爾;彌賽亞
中圖分類號:J601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3-7721.2014.03.012
巴洛克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它不是西方社會歷史所必然經歷的時期,而是對繪畫、建筑與音樂等藝術特定風格的界定,巴洛克風格形成于16世紀下半葉,17世紀為繁榮時期。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創作以情感論的音樂美學思想為主流,用理性化的創作實踐來啟發或表達人類的真實情感。這種美學思想對巴洛克合唱藝術形式所表現出來的多維立體性和諧的審美特征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和作用。作曲家力圖使音樂充分表現歌詞的內容和情感,努力將音樂從娛神的桎梏中解脫出來。在亨德爾和巴赫的受難樂中不難看出,宗教因素已被逐漸淡化,相反人們普遍真實的情感則得到了高度的重視,使得這種宗教體裁成為一種外在的形式。
一、巴洛克時期合唱的藝術特征
如果說音樂、繪畫、雕塑與建筑等藝術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那么巴洛克時期的多聲部音樂與建筑的關系則更為直接,確切地說,哥特式的建筑影響了音樂風格。
音樂藝術因其具有感性、豐富、有序的音響效果,而表現出有別于諸如文學、繪畫、雕塑等其他類型藝術的審美特征。音樂作為“流動的建筑”其結構外形上具有多維立體性層次的和諧感,是人們對音響營造出的有序且具獨特美感的體驗??v觀整個西方音樂的發展歷程,任何時代的作曲家都為追求音樂的豐富、有序與和諧的美感而做著不懈的努力。從巴洛克時期的多聲部復調音樂體裁,到古典、浪漫主義時期的交響樂、歌劇,無不遵循著這一審美準則。而合唱藝術更是將這一審美特征發揮到了極致,這在不同體裁、類型的合唱音樂作品中均可見一斑,尤其是巴洛克時期的合唱作品,更是表現了一種極具裝飾性的華麗和諧的風格。
巴洛克時期可謂是大師云集,尤其是亨德爾、巴赫、拉莫等作曲家,將巴洛克復調音樂風格推向頂峰。縱觀多聲部合唱的發展,從最初的經文歌到大型體裁的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樂等,可看出巴洛克時期音樂風格的一系列特征:
首先,大小調體系逐漸建立起來,主調音樂與復調音樂并駕齊驅。其次,廣泛使用數字低音,合唱中置于高聲部的女高音聲部和置于低聲部的男低音聲部得到了重視。再次,和聲的運動模式“協和-不協和-協和”,成為推動音樂前進的主要動力。最后,重視“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強調情感的表現和充滿戲劇性的對比,在細節上注重裝飾性于潤洋主編:《西方音樂通史》,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年版,第91-93頁;田曉寶:《論西方古典合唱藝術的和諧與崇高美學特征》,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年,第25頁。 。
起源于歐洲中世紀宗教音樂的合唱藝術,經過了經文歌、牧歌,到清唱劇、歌劇的合唱等幾個發展階段。追溯合唱藝術的發展歷史,不難發現這種由單聲到多聲的聲樂體裁,正是由于人們追求音樂音響的高低、長短、力度和音色構成的多維立體性和諧美的表現??梢姡陌l展也經過了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無論從強調橫向旋律的表現力的單聲音樂,到強調多重旋律的表現性、兼具縱向的和聲進行的復調音樂;也無論從早期強調單純聲音的真聲唱法,到現代意大利式的注重圓潤、穿透力的美聲唱法;還是從合唱作品體裁的單一性到多樣化的轉變,無庸置疑,合唱藝術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風格、體裁變化,從而達到了音樂音響表現多層次、立體性和諧美感的日趨完美的過程。本文以歐洲巴洛克時期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為例,力圖分析巴洛克時期合唱藝術中的美學思想特征。
二、《彌賽亞》合唱體裁形式的和諧之美
1.音響層次的和諧感
《彌賽亞》是巴洛克時期的著名作曲大師亨德爾的作品。亨德爾的清唱劇綜合了意大利正歌劇、世俗清唱劇,又吸收了英國假面劇和贊美詩的因素,是巴洛克時期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清唱劇作品?!稄涃悂啞肥呛嗟聽栕顬橹那宄獎?,作品以《圣經》詩篇為基礎,由三部分組成,分別敘述了耶穌誕生、受難和復活的過程。作品由獨唱、重唱和合唱組成。合唱是這部清唱劇的精華所在,在表演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甚至處于中心的地位。整個清唱劇由53首曲目組成,其中21首合唱曲目貫穿了三個部分的始終。第一部分6首,第二部分11首,第三部分4首,并且每部分都是以合唱體裁形式結束的,像是一個總結式的陳述。確切地說,合唱作為整體結構的支柱,已不再是故事情節陪襯性的旁觀者,而是參與、評論或敘述故事發展的整個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為整部清唱劇準確地塑造了音樂形象,產生了莊嚴宏偉的藝術效果。如作品中的合唱曲目《上帝的榮耀》(And the glory of the Lord)、《有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For unto us a Child is born)、《哈利路亞》(Hallelujah)等,將整部清唱劇推向了高潮。
合唱藝術是以多聲性的合唱音響效果,而區別于其他聲樂藝術的音樂表演類型。合唱藝術要求體現各個聲部旋律以及和聲織體上的對立與統一,在統一中表現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最終達到一種和諧的效果,這似乎是合唱藝術最顯著的特征。由于合唱作品的織體不斷發生變化、音色也有多種改變的可能性,從而體現出合唱音響效果的多層次感。同時,合唱藝術的音響多層次特征也是合唱音響的豐富性、變化與統一性的綜合體現。
巴洛克時期合唱音響層次方面的和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首先,《彌賽亞》中合唱曲目是通過和聲聲部間的變化與統一的進行過程,從而體現了合唱藝術音色音響方面的和諧。
和聲中的和諧,是協和和弦與不協和和弦在運行過程中不斷得到解決,從而達到的最終穩定狀態。也就是說,和弦連接實際上是富有張力的不協和和弦向穩定平衡的協和和弦的解決過程,包含和弦縱向排列中的和諧與和弦橫向連接中的和諧。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中的大多數合唱曲目的聲部都是具有清晰和聲功能性的和弦進行,經歷了協和-不協和-協和的和弦連接過程。(見譜例1)
這是合唱曲《哈里路亞》的部分和聲進行,強調了主、下屬、及屬和弦之間的進行規則,即:Ⅰ—Ⅳ—Ⅴ—Ⅰ的功能進行。從整體聲部的橫向運行來看,兼顧了各個聲部間的平衡,而達到和弦縱向與橫向進行之間的和諧。
因此,《哈里路亞》每個聲部中和弦的構成體現了音與音結合中的和諧,而和弦與和弦之間的橫向連接也遵循著這一原則。在西方古典音樂作品的和聲進行中,和諧通常指聲部間橫向連接中協和和弦與不協和和弦之間的連續轉換而最終達到的平穩狀態。
其次,合唱作品不同織體的構成是表現和諧的又一重要因素。巴洛克合唱除了通過合唱聲部進行中的和諧狀態來體現合唱藝術的音響空間性、立體性層次的和諧感以外,復調對位織體與主調和聲織體的交替使用是合唱獲得和諧的必要條件。在《彌賽亞》的很多合唱曲目中,均體現了主調與復調織體的交錯與并置的特征。如《哈里路亞》《上帝的榮耀》,除了塊狀的和弦式織體以外,還有賦格式的模仿與對位織體,它們有的相互交替出現,有的單獨使用。甚至有的作品中間出現了數小節的齊唱,這些不同風格與織體的對比使得巴洛克音樂具有了更多的戲劇性。但這些不同的織體卻又都服從著和聲功能體系運行的原則,兼顧著聲部間的平衡與和弦連接的協和。這一特征在譜例2中便可看出。
從譜例2可看出,這首合唱曲體現了復調織體與主調織體的交錯、變化和統一。這樣既能夠塑造立體的、縱向的空間感,從而給人以氣勢恢弘之感;又能夠體現出音樂橫向的、不間斷的向前發展的巨大張力,賦予作品很強的戲劇性。因此,整部合唱作品不但表現出華麗、雄偉的風格,而且產生了極強的戲劇化、藝術化的感染力。樂曲由于和聲式、復調式織體的巧妙結合而表現出了豐富、變化的音響效果。
通過分析筆者認為,這種不同織體的并駕齊驅,使得《彌賽亞》合唱音樂的音響體現了多方面的特征。首先,體現了一種具有縱向(和聲)、橫向(旋律)結合的不同空間感體驗,如殿堂、宇宙等。其次,對位織體與主調織體的交錯使用體現了各聲部長短不一的時間性及不同音區音色的統一、和諧性特征,如同對話一般,講述耶穌不同階段的經歷,喚起了人們質樸、虔誠的情感。最后,不同的結構織體產生多維度的、立體性的多層次的音響特征,營造了不同的場景與氛圍,如莊嚴、肅穆、神圣等氣氛。
2.合唱聲部間的平衡感
《彌賽亞》合唱曲目各個聲部之間存在著嚴密的邏輯關系,既有來自和弦排列上的理性規則,又有聲部之間感性的橫向運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交響樂中的配器原則——對不同樂器的音色進行藝術化的運用,作曲家將不同音色的樂器加以配置、組合,產生豐富的音色對比、變化,從而營造出各種場景與情緒色彩。合唱聲部的編排也體現了這一審美追求,是通過對不同音域的聲部藝術化的運用,來表現人聲組合的不同音色效果。《彌賽亞》中每一首合唱織體的構成都與交響樂的配器相似,通過不同聲部的理性化配置、組合、運行,使聽眾能夠產生不同的音色聽覺體驗,如纖細、柔美、嘹亮、雄渾…… 從而使人感受到來自結構方面的平衡之美。
誠然,這些理想音色的獲得是與合唱中各個聲部間的平衡感緊密相關的,這就要求在聲部組合中要兼顧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西方古典合唱是與和聲技術的發展是同步的,合唱作為多聲部音樂與和聲進行原則有密切的關系,或者說它本身就是一種和聲的運行狀態。二者相互影響制約,合唱曲目的風格和情緒決定著和聲進行及其和聲邏輯,而和聲技術又影響了合唱聲部之間的平衡和和諧。雖然,西方合唱是基于和聲進行而產生的,但反過來說,和聲也帶來了合唱多聲形態的豐富性?!稄涃悂啞分械暮铣恳埠芎玫刈龅搅诉@一點。
其次,合唱聲部中的低音、中音與高音音響力度的平衡問題也是影響合唱結構平衡的又一要素。如《彌賽亞》中的合唱曲《哈利路亞》《上帝的最高榮耀》,在其聲部的編排中力求突出不同音域音色的對比,時而強調女高音聲部,時而強調男高音、男低音聲部或者追求整體聲部合作音響效果,從而產生細膩、抒情或宏偉、壯觀的音樂風格。
最后,高度理性化的和聲變化與進行,也是獲得聲部平衡感的又一個關鍵所在。這二者是統一的關系,良好的和聲進行一定會體現和諧的平衡感,這表現在旋律的內在構成與和聲的組織上。在《彌賽亞》的合唱曲《感謝上帝》(But thanks be to God)、《保護上帝的羔羊》(Behold the Lame of God)中,主調和聲的聲部始終與復調式的模仿對位交錯進行,使得聲部既有獨立性又保持相互之間的整體關聯性,而復調是建立在主調和聲功能基礎之上的。絕妙之處還在于,大師十分注重每個聲部的旋律發展,試圖去追求和聲色彩的豐富性,而不是機械、刻意地使其符合和聲運行的法則。如此我們便能感到,整部合唱作品中不僅有音樂橫向的起伏流動,而且還能感覺來自縱向和弦的堅實力量,從而來塑造上帝偉大與寬容的形象,具有史詩般的雄偉氣魄。
通過譜例3可看出,四個聲部間的和聲進行,不僅兼顧了和聲進行中的變化與平穩原則,又兼顧了各個聲部間的平衡,這些特征也是決定合唱多維立體性審美特征的重要因素。
3.合唱結構的對稱性與整體性
合唱藝術的多維性立體特征與合唱作品的結構也存在著密切的關系,并通過合唱作品本身結構的對稱性與整體性表現出來。一部優秀的合唱藝術作品宛如一座成功的建筑一般,有其結構上的對稱性和整體性特征。從上述分析可看出,正是由于有了各個聲部間的平衡,才可以保證合唱音響效果具有和諧且多層次感。當然,合唱作品結構的完整與對稱性是建立在各聲部平衡的基礎上的。如《彌賽亞》中的合唱曲《我們都如迷途羔羊一般》(All we like sheep have gone astray)Handel .T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89-95頁。 ,樂曲開始由四個聲部的、和聲式的合唱組成,隨后在第九小節處主和弦上稍作停留,立即轉入模仿復調的分聲部進行,女高音聲部和男高音聲部、女中音聲部與男低音聲部的相互交錯,間或有一兩小節的四聲部整體出現,主題在不同聲部間輪番出現,猶如敘事般的娓娓道來,又如滿含熱情的唱誦。最后由男高音聲部再次唱出主題,隨之伴以四個聲部的合唱,主題得以最后的再現,但又不是完全的重復,而是增加了抒情性的結尾段落。這種結構模式在巴洛克時期的作品中較為多見,作曲家經常會在作品中安排較為對稱的結構,就像曲式結構中的再現三部曲式ABA一樣,但又不同于古典時期的三部曲式,因為樂曲的中間段落并沒有構成三聲中部,而通常是對主題所作的主調、復調式的變化處理。這種曲式結構總能給人以穩定平衡的感覺。
我們知道,歐洲巴洛克時期的音樂作品風格與巴羅克時期的建筑、雕塑、繪畫等藝術有密切的關系,都注重精巧、細致的裝飾。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也不例外,體現了華麗而又宏偉壯觀、充滿熱情的藝術風格。合唱曲目中主調與復調并置,主題呈現后富于裝飾性的對題、充滿變化的主調樂句隨之將整部樂曲修飾的更為精細,在風格上體現出極具藝術化、戲劇性的特征。在《彌賽亞》眾多的合唱曲中,一方面有著優良的結構模式,使得各個聲部的音響效果能夠平衡。另一方面樂曲結構的各個部分嚴格地體現整體性特征,如大多數樂句的發展都是以主題樂句的變奏或模仿出現,顯然樂句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從一定程度上來說,這一嚴謹、裝飾性的結構形式也非常符合奧地利音樂學家漢斯立克的自律論美學觀點:“音樂美是一種獨特的只為音樂所特有的美,是一種不依附、不需要外來內容的美,它存在于樂音,以及樂音的藝術組合中。張前主編:《音樂美學教程》,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頁。 ”清唱劇《彌賽亞》有著與作品所表達的情感相媲美的結構形式美。這種形式美是通過對立統一的和聲進行、嚴謹的曲式構成等要素來體現的,是作曲家經過理性構思的結果。
因此,合唱藝術作品結構的對稱性與整體相特征,不但是一部合唱作品得以成功的標志,而且還是表現合唱藝術音響多層次審美特征的重要保證,不論是巴洛克時期還是現代合唱作品,都不可能忽視音樂本體結構的審美特征。
三、《彌賽亞》合唱中的情感論美學思想與音樂結構形式之間的關系
音樂表現情感的觀念在古希臘羅馬時期的論著中就已有出現,情感論音樂美學思想的直接來源應當歸根于文藝復興運動。情感論美學思想否定了中世紀神學家長期鼓吹“宇宙音樂”或“天體和諧”這些形而上學的神秘主義觀念,這個時期的許多音樂家和理論家們開始以人文主義的態度看待現實的音樂現象,把音樂藝術存在的理由歸因于人的需要,尤其是情感方面的需要。巴洛克時期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是進一步強調文藝復興時期的情感美學,并且這種美學觀念的闡釋大都是在同創作實踐密切聯系之中進行的龍 芳:《以理性與感性的二元視角解讀亨德爾的清唱劇〈彌賽亞〉》,湖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年,第10-11頁。 。
巴洛克作曲家試圖用音樂來表達或喚起歌詞中所表達的情感狀態,如憤怒、激動、歡喜、憂傷等。這些情感通過音樂作品的結構旋律、和聲、復調織體等結構形式來完成。正如《彌賽亞》中的合唱曲目都是通過完美的結構形式喚起人們各種豐富的情感,從而達到戲劇性與史詩性的特征。
巴洛克音樂時期出現的音樂美學思想如蒙特威爾第的“激情風格”,及德國音樂家“音樂修辭格”或“情感程式論”,均延續了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情感論美學思想,但是理性占據了更多的位置。人的情感表現與理性并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地聯結為一體,巴洛克時期的情感論音樂美學觀念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這一時期音樂家所追求的理想,就是試圖通過理性化的技術手段,使音樂能夠準確有效地引導和控制聽眾的情感,把人類內心各種情感——悲傷、憤怒、喜悅、愛戀等等,以某種預定的方式表現在聲音的藝術里邢維凱:《情感藝術的美學歷程——西方音樂美學史中的情感論美學》,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0頁。 。
這一觀點從巴赫、亨德爾的作品中可見一斑,尤其是像《彌賽亞》這樣宗教題材的音樂,不再是宣揚宗教教義高于一切的工具,而是切實地考慮普通大眾自然、淳樸的感情,使得宗教性的題材與體裁成為一種理性的外在的形式。這一時期的音樂家試圖通過理性化的技術手段,使音樂以某種預定的方式表現在聲音的藝術里,將音樂情感論的觀念發揮到了極致。
清唱劇《彌賽亞》正是在情感論美學思想的支配下,一方面以高度理性化的和聲、復調織體,以及曲式結構塑造音樂外在結構形式上的豐富與和諧之美。另一方面在理性凝練的結構中,不乏人類普遍而又真實的內在情感的流露,如喜悅、悲傷、虔誠、榮耀等等。合唱藝術的通過多維性立體性的音響與結構方面的和諧與平衡,帶給聽眾豐富的藝術想象力和情感體驗。事實上,這些情緒、情感的體驗是通過合唱作品的織體、聲部進行、聲部編排、旋律的發展與和聲連接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的,從而體現了合唱作品所具有的藝術感染力。
聆聽一部好的合唱作品通常能產生豐富情感的體驗,而我們在體會和諧、立體性的音樂效果的同時,也獲得了一種縱橫交錯、空間性及多層次的音響美感的享受。合唱作品因為其獨特的聲部組合,表現出豐富的音響效果。同時,作曲家所賦予合唱作品的不僅僅是單純的音響方面的多層次性,還賦予了作品較強的情感因素。只有這樣,聽眾才能夠通過音樂音響獲得快樂、悲傷、抒情或歌頌等多樣的情感體驗。如清唱劇《彌賽亞》中的合唱曲《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Handel .T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42-50頁。 ,先是由女高音聲部唱出輕巧、舒緩的主題,然后再由男高音聲部有力的唱出這一主題,接著與女高音聲部構成模仿復調…… 主題不斷地在兩個聲部之間模進、交錯,營造出一種富于對比性的音色,產生了如同對話般的真摯情感。同時,旋律的平穩進行又使得整首合唱曲帶著類似于宣敘調一般親切、平和的情緒,而后四個聲部的同時出現,采用主調和聲織體的進行,又給整部合唱增添了強烈的喜悅、偉大與崇敬等感情色彩。
與《一個嬰兒為我們誕生》中表現的對話般的親切感情相反,合唱曲《感謝上帝》Handel .The Messiah,Germany: C.F.Peters.Frankfurt.London.New York, 1967,第184-192頁。
帶給我們的是史詩般熱烈的情緒,使人深深體會出這種宗教般熾熱、虔誠的情感。主和弦上的強奏,并伴隨以切分節奏,使得各個聲部鏗鏘有力,突出了宏偉壯麗的立體空間感。與此同時,由四個聲部承擔的主、屬和弦連續進行,使得整部合唱曲表現出一種莊嚴的歷史性、戲劇性特征。筆者認為,也許正是具有高度理性化的音樂織體、聲部進行的構成的如同史詩般的合唱曲目,才使得《彌賽亞》這部清唱劇達到了藝術性和戲劇性的高度統一,突破了原有的宗教題材作品的局限,從而使人們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心靈震撼。
結語
綜上所述,合唱藝術的審美體現在音樂結構形式不同層面的和諧上,而音樂音響的多維立體性審美特征,是合唱藝術有別于其它單聲部類型的聲樂藝術的重要特征。巴洛克時期合唱藝術的各個聲部之間體現出來的多層次音樂音響效果,具有巴洛克音樂藝術華麗而莊嚴的典型特點,猶如交響樂的配器一般,是通過對不同聲部的編排、組合來表現對比、統一等各種音色、音響構成。而合唱聲部的織體模式、進行、旋律的發展,合唱作品的結構安排等要素,對合唱作品的多種情緒情感的體驗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相反地,作品所蘊含的強烈、熱情、自然、樸實的情感也制約著合唱聲部的和聲構成及運行規則。這些豐富的情感無疑是合唱藝術多維度、立體性審美特征得以實現的核心。巴洛克時期的合唱藝術,以情感論美學為基礎,采用高度理性化的和聲、復調織體語言,以及嚴謹的曲式結構等表現手段,促使音樂作品能夠準確、有效地引導并開啟聽眾的思想感情,使合唱作品的外在結構體現立體性、多層次的和諧之美。雖然,宗教性合唱音樂體裁的外在形式看似很難表達人們的情感,但是卻不可否認這一特殊音樂語言形式的和諧之美為人類開啟了豐富的情感體驗。
總之,巴洛克時期的合唱作品是在情感論美學思想的支配下,將豐富的情感內涵蘊藏在高度理性化的形式結構中,運用凝練的復調對位與主調和聲織體結構,表現出音響層面上的對立統一,以及結構上的平衡與協調,從而給人以豐富的情感體驗,理性化的構思與其所表達的情感內容完美地結合在一起,達到了理性與感性的高度統一。這種創作理念和方法的構成使得巴洛克時期合唱藝術的各種要素之間達到一種完美和諧的狀態。
(責任編輯:孫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