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雪平
摘 要: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安國之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僅是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績效衡量指標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當今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如何提高青年學生的就業能力是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的問題。高校通過構建課程體系與提高專業技能,培養和加強對大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大學生通過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使他們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該文從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出發,對當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進行了初步闡述,提出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課程體系 專業技能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1(c)-0223-01
2013年全國畢業的大學生人數在700萬左右,比2012年的680萬人數增加20萬左右。隨著畢業生人數的不斷增多,大學生的就業顯得非常嚴峻。如何提高和加強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這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必須思考的問題。用人單位對畢業生在環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方面的評價顯得非常重要。
1 就業能力的內涵
目前,對就業能力這一概念比較認同的有以下幾種觀點。著名學者鄭曉明教授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而獲得的滿足社會需要,體現自身價值的本領。知名學者謝志遠認為,就業能力是一種與職業有關的綜合能力,包括知識、技能、態度等。綜上所述,大學生就業能力是通過知識學習和自身素質的提高與職業相關聯的能力。
2 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意義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努力方向和奮斗目標,畢業生就業率的高低直接影響學校的數量規模、綜合素質和發展前景。青年學生就業能力的高低不僅決定了個人的生存和發展,實際上也決定了高校的生存和發展。
提高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的橋梁。大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要清醒認識到只有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和就業能力,才能為自己找到理想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達到服務社會和實現自我價值的統一。
3 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現狀
隨著大學生畢業人數的增多,青年學生的擇業、就業觀念更加理性化、自主化和多元化,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綜合素質不硬。社會對大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廣大學生在學好專業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自己人際交往能力、社會適應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目前,部分大學生中出現文化素質欠佳,人文精神缺乏,這些都在無形中加大了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壓力。
(2)競爭力不夠。就業是大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的一種主要方式,就業能力的高低必須在社會實踐中體現出來,經過社會的檢驗,得到社會的承認。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的期望值與現實有很多的落差,對自身定位存在脫離現實的情況。這些都表明青年學生職業轉化能力較差,競爭力不夠。
(3)人文素質不高。當前,用人單位往往將本單位的企業文化、經營理念以及對人才素質的要求結合起來,這就要求大學生不僅要基礎扎實、技能過硬,而且要意志堅強、身心健康、品德高尚。部分大學生不注重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相結合,不注重專業知識和企業文化之間的協調發展。
(4)就業技能不熟練。就業是大學生和用人單位雙向選擇的過程,這就要求大學生應該充分準備、準確定位、轉變角色。個別大學生職業意識不清楚、自我定位不明確、求職材料無特色、職業心理準備不充分,從而出現過于理想化、瞻前顧后、眼高手低等現象。
4 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對策
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畢業生就業能力的高低成為衡量高校辦學質量優劣的關鍵環節,它不僅關系到高校的社會聲譽和社會形象,也關系到高校的生存環境和發展前景。
4.1 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構建科學課程體系
最新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將近50%的用人單位明確提出當前大學教育中的課程設置不合理是大學生就業難的一個制約因素。因此,高校應該面向市場,按照社會發展的需求來調整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這樣能幫助高校將就業和專業設置緊密結合,把專業課程設置的縱向深入與企業的橫向拓寬結合起來,提高廣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4.2 以就業為導向,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樣化,高校更應該加大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如我們學校藥學專業和檢驗專業與勞動部職業技能培訓鑒定機構進行合作,為廣大學生考取衛生檢驗員(三級)、中藥(西藥)藥劑員(三級)的職業技能資格證書,使他們接受職前培訓提供服務,實現封閉式人才培養模式向開放式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積極轉變。
4.3 培養正確的就業觀念,樹立科學的就業理念
高校應該通過開設《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課程,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安排相應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樹立“先就業、后擇業”的意識和習慣,實現由被動的就業觀念轉向主動的就業理念,最終實現他們的就業能力。
4.4 構建合理的知識框架,加強自身的學習與提高
合理的知識結構是成才的基礎和必要條件,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根據職業和社會發展的具體要求,學會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做到融會貫通,通過構建合理的知識構建,最大限度的發揮知識的整體效能,充分體現個人特色,做到既能滿足專業要求,又能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既能發揮群體優勢,又能展現個人專長。
4.5 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成長進步
用人單位相當重視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情況,從中可以判斷出該生的實際工作能力和社會經驗。因此,在校期間,大學生要積極參加有益的社會實踐,踴躍參加第二課堂開展的活動,如組織或參加運動會、辯論賽、歌詠比賽、“大學生三下鄉”、“求職企業面對面”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使青年學生通過活動的參與與觀摩,提前適應社會,把自己培養成為基礎扎實、知識面寬、素質過硬的專門人才。
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高校和青年學生共同承擔的責任。高校應該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積極轉變教育觀念,構建科學課程體系;青年學生更應該刻苦學習,不斷提高就業核心競爭力,努力提升個人綜合素質和就業能力。只有這樣,大學生的就業才能充分實現。
參考文獻
[1] 李光輝.大學生就業難原因初探[J].陜西教育:高教版,2008(6).
[2] 陳徽.大學生就業難的原因與對策[J].人民論壇,2009(18).
[3] 李迎春,艾宏偉.淺議如何提升高職高專畢業生的就業能力[J].科技信息,2008(36).
[4] 呂秋薇.關于提高高職院校學生就業能力的探究[J].商業經濟,2008(12).
[5] 魏立娜.論高職學生的就業能力與就業[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