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瑜
摘 要:天人合一作為中國傳統美學中的核心思想,在傳統音樂中的體現也非常明顯,在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諸多論作中有很多關于天人合一思想的論述,不僅如此,很多傳統美學學派盡管其美學方向不一樣,但不論是提倡興樂的儒家思想,還是反對音樂的墨家思想,都能體現出一定的天人合一這一核心思想觀點,該文從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的概念出發,從儒家與墨家兩個角度出發,分析中國傳統音樂美學這一核心思想在二個學派中的體現。
關鍵詞:天人合一 中國傳統音樂美學 核心思想
中圖分類號:J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4)10(c)-0214-01
《樂記》一書是中國傳統音樂思想的典型著作,是中國歷史上較為全面和完整概況傳統音樂美學思想的書籍,在這部書籍中記載了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思想,即天人合一思想,這一思想自產生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逐漸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中的核心思想。下面就先從天人合一思想的內涵開始說起。
1 天人合一的含義
關于天人合一這以思想的解釋,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天與人本身就是一體的,認為天人應該合一;另一種解釋是天人是相通的,顯示中國析學在天人關系上的關注,而其中又以“天人合一”最為重要。這里所說的天指的是自然世界中的萬物,而人則指的是自然萬物中的生命,合的意思是兩者之間是相互協調、相互融合的。
天人合一思想來源與氣的一元論,不論是儒家思想還是道家思想都認為萬物都是由氣組成的,比如:老子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萬物,這里的一就是氣。老子認為有生于無,無為道,有為氣、宇宙萬物都是氣所成。由此可知,氣是萬物之根源,而天人合一就源于此。天人合一思想最早起源于漢代哲學家董仲舒思想中,董仲舒認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天人之際,合而為一”。這就是最早的關于他天人合一的記載。其實在此之前,《周易》及先秦諸子的論述中也有很多天人合一思想的雛影,他們都認為人與自然之間是相互協調和統一的,是一種生命的共同體,不論是遠古時期還是后來的先秦時期,天人合一的思想一直引導著人們。
2 天人合一思想在傳統儒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
中國音樂藝術中最重要的主題就是自然,從樂器的材質上看,琵琶、二胡等都是木制材質,這些材質都源自于大自然,且這些樂器的構成方式都是直接連接而成,沒有任何的金屬連接的方式。從中國古典音樂的表現手法及內容上來看,每一種表現手法都流露出對大自然的態度和想法。就表現內容來看,中國古典音樂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描述自然與生命的,這部分內容的形象主要是回歸大自然,在風格上往往強調山水以及田園的生活。另一種則是以描述花鳥植物為主的音樂,這類音樂更多的是以田園樂曲為主,重點描述田園與人們生活的緊密聯系。
天人合一就是回歸大自然,那么為什么大自然能夠成為中國傳統音樂美學的核心呢,其實這與中國長時期的農民經濟有著緊密的聯系,長時期的農業經濟是的人們與自然搭成立緊密的聯系。中國音樂中人與自然的關系誠如“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一般,他們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對應的,人與自然一直都是相互聯系,互相關聯,共生共存的,而人身為能欣賞萬物的觀照者,“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昔與子之所共適”,這種將生命回歸于自然之中的審美態度,就是中國音樂藝術的精神所在。
儒家思想對音樂美學的核心是,和孔子在評價《關雎》時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意思就是關雎這個音樂給人的感覺是平和的,是適中的,沒有超出一定的界限,因此,就能體現出和的思想。其實儒家思想中和的音樂核心,更多的是強調音樂的中庸思想。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另一位代表人,他認為音樂在動蕩時期可以鼓勵每一位將士英勇對抗,而在和平年代,更可以讓每個人以禮相讓,在古典音樂的內容和形式上,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往往將和放在第一位,其內容往往以不超越和這一思想為基礎,而音樂的藝術形式則被擺在第二位。中國傳統音樂的這一和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極為重要,儒家思想將和這一理論甚至當做音樂藝術的唯一真理。
受和這一美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傳統音樂主張將人的思想作為影響世界萬物的主要動力,《樂記》作為儒家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認為音樂是由間組成的,間是源自于人內心世界,認為人心想到的是世間萬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源,因此,儒家思想認為音樂一定要以人的主觀思想為主。“是故德成而上,藝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樂記》這句話就恰恰反映出儒家思想中對情感的重視,他們認為一部音樂作品最重要的是情感和品德修養,然后才是技藝,這就給我們一個啟示,在當代的音樂教學中,專業的音樂人才固然需要但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擴展音樂素質,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更為重要。
3 天人合一思想在墨家音樂美學中的表現
與儒家思想中極力主張以“和”“善”的方式對待音樂相比,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學派墨家對待音樂恰好相反,他們將“非樂”作為音樂美學的主要觀點。所謂“非樂”就是不承認音樂的價值,認為音樂不應作為人們的主要生活方式,人們應該禁止各項音樂活動,他們認為音樂不僅不能很好的治理天下,反而會“其樂越頻者,其治愈寡”,就是說長時間的進行音樂活動,會影響帝王治理國家,對國家的管理有百害而無一利。
從表面上看,墨家這一反對音樂的音樂美學思想看似不能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但從本質上看,也是符合的。墨家之所以提出這一美學觀點,主要是從當時的實際情況出發的,當時的社會,由于生產力水平較為落后,很多音樂活動的開展都是一些社會高層階級人們進行的一項活動,而這些人進行音樂欣賞時,就不能“興天下之利”,更不能治理天下,因此,墨家大力制止音樂的傳播。從這一原因中我們可以看出天人合一的思想,治理天下就是為了讓天與人合二為一,治理天下就是讓天與人處理好和諧的關系。另外,由于在當時音樂不可能為全部人民服務,因此,也就不能實現天人合一,所以墨家在自己的思想中大力提倡非樂思想。而這種非樂思想也正是天人合一的另一種解釋,即為了實現天人合一而進行的非樂思想和活動。
總之,中國傳統音樂的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的影響非常大,至今影響中國音樂的核心思想美學是關于中國傳統音樂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思想,這種思想是中國幾千年來美學思想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作為現代人,只有充分認識和理解傳統音樂中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才能在不斷發展和變化中的社會上進一步發揚中國音樂藝術,為全球音樂文化作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進.中國不同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12(1):30-31.
[2] 畢鑫.孔子音樂美學思想評述[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13(9):179-181.
[3] 顧建華,張占國.美學與美育詞典[M].北京:學苑出版社,1999.endprint